医院建设项目有遗憾,先行参与者们敢于担当

医院建设项目有遗憾,但若少留遗憾,就需要先行参与者们面对自己的过失敢于担当。说出自己的遗憾!我努力在做。

 

    医院建筑设计是医院管理者同建筑设计师共同的结晶

    我做过8年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原则是先控制到局部,局部到细部,细部到具体。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外到里,先从区域、地区再到小范围,建筑设计也是这种思维模式,是从建筑空间尺寸(四至、高度、外轮廓)外面往里考虑。同医生看病模式比较正好相反;从点到面,从里到外、从小到大。例如:先问患者哪儿疼痛,从这一个点的现象入手,再诊断分析考虑是什么系统引起的这个点的疼痛问题。我列举这两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建筑设计师同医院管理者的交流思维习惯上存在职业差异。好的医院建筑的设计作品是医院管理者同建筑设计师共同参与的结晶。

 

医疗功能用房的地下空间不宜做停车场使用

举个例子:《中国医院建设指南》(2008版,2012版,2014版)我都负责编写医院停车场系统建设这个章节,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医院建筑项目设计方案评审,参加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去宣讲医院停车场系统建设指南,现在关于医院的停车场大家就形成了一个共识。我反复强调一件事儿,就是医疗功能用房的地下空间不宜做停车场使用,医院建筑结构柱网一般选用7.5米,7.5米柱网间距停放三辆车,经过我们理论计算,每辆车之间的间距仅有235毫米,相当于一个倒车镜的宽度,车停进去人也出不来。我们就到处去宣讲这个问题,如果要做地下空间停车,那么医院建筑结构的柱网就至少要达到8.1米,人们选择私家车喜好呈现体型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医院地下停车库最好避开医疗功能建筑,单独设置建设停车库区域。

 

    医院建筑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正确的引导医院建筑规划

门诊部的面积现在建设的医院项目中有个不好的趋势,就是规模太大、空间浪费严重。但住院部的空间面积分配比例和室内设计上维持传统模式比较多见,创新点不多。我认为在有些医院住院部应该达到至少50%,有些地市医院建设了2000张病床或者几千张病床,医院总体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5~20万平方米。再去参观他们的普通病房,病房空间面积一点儿都没有大改观,病房包括卫生间都还是那么狭小,因为空间面积都分配到门诊部去了。我要重点讲的是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医院建筑的总体平面规划布局,不用脱离门急诊量这一个重要参数,门诊工作实行8个小时的工作制,在医院医疗经营收入中占的比例不是最大,如果门诊部规模大能耗就会消耗得多。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经历的一些项目,很多医院门诊量只有1000~2000人次/日,确把门诊部建设到3~5万平方米,除了巨大的能耗外,空间浪费也很严重,国家核定医院建设规模和投资确定后,门诊部占的空间比例大时,最后就只有压缩住院部的面积了,住院病房的空间和室内设施条件就不可能解决好。

 

    建筑师在医院建成后要像医生随访患者一样做一些随访工作

我也建议设计师要像医生做患者的随访一样,做一些建成后的医院建筑作品的随访工作。有时候到全国各地去和医院同行说,建设医院你们不能像我们(北医三院)学习,我们1998年开始建设历时13年,改扩建项目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基建项目累计投资约12亿元。我们交学费换来的教训不希望你们再发生,业内设计师、医院建设管理者、建筑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交流的平台,为今后的医院建筑少留遗憾,这个我觉得是设计师要潜心来做的。

赵奇侠:设计师有责任替院方考虑诊疗模式

门诊病人就诊流程非常混乱,这就是“病灶”,需要建筑设计师来参与诊断

现在提倡做建设项目后评价,设计师完成的医院设计作品,建设单位建成并交付使用,我们基建管理部门将项目竣工结算完成后,是不是就没有设计师的工作了呢?我认为建筑设计师对项目后评价其实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一直倡导后评价要以设计师为主导,医疗部门、科研部门或者使用部门都没有设计师的资源和经验多。

可以采取医生看病的办法去做,例如:门诊病人就诊流程非常混乱,这就是“病灶”,需要建筑设计师来参与诊断,因为建筑师有空间的概念,像使用的面积是不是不够、流程是否不合理,就诊管理习惯上有些不合适,这些因素在设计之初是怎么考虑的,现实情况与预期的设计目的差距等——这是设计师在后评价中要做的工作。

 

医院将来需要承担的诊疗模式,就是我们设计师要替院方考虑的问题

近几年全国县级医院已经改扩建了约2700家,出自众多的建筑设计师之手,地市级医院属于今年卫生部支持的重点,也都马上就要开始建设。关于地市医院存在的问题很多,上面有省级、国家级医院,下面有县级医院,他被夹在中间,从机构体制上来讲地市级医院也隶属一级政府的管理,同时病人流向也是个问题,地市医院正处于“大病治不了、小病没人去”,出现了病人大病到大医院,小病到县医院去治的现象。地市医院将来需要承担的诊疗模式,就是我们设计师要替院方考虑的问题。

 

    医院主街气派,交通疏导不明显,这是需要建筑师思考的问题

现在我们设计师在设计门诊医技楼时有一个引导的误区,就是大家都愿意做主街。我去参观了一些地市医院,两条主街非常气派,像在大超市里的医院。可是医院做了主街以后,就要占用空间,最后就要压缩住院部、候诊区等房屋使用面积。所以主街我们要适度引导,因为医院毕竟是功能性为主的公共建筑,我也做过医院门急诊楼使用同一时点患者流向的随访,同一时点我去拍患者人数的照片,主街很宽敞但是几乎没有人,人都在就诊的诊区大夫身边了。其实医院的医护患者人流的交通流线在门急诊——医技——住院这些单体建筑中,主街的交通疏导并不明显,一个月都安排不了住院,就不存在门诊看完就能推着去住院的情况。这也是需要我们建筑师去思考怎么去做。

 

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在医院建筑设计中需要辩证解决

过去很长时间医院过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住院病房楼,医护人员活动的空间面积狭小,建筑物朝向差,北方地区多在阴面安排多数房间是没有自然通风和采光的房。现实中在大型综合医院均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医护办公、示教空间严重不足。有限的空间利用怎么合理分配需要考量。门诊空间和住院空间的合理分配。医护人员办公生活空间同住院患者的使用空间分布显得尤为重要。以人为本应该重新定位,我比较支持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医院一线,有的一生在医院工作。良好的工作空间有利于他们的工作精神状态。间接使患者受益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高档装修和耐用材料选择,需要投资管理部门转变观念

我国公立医院出资建设大多数以国家投资为主体,所有项目超概算已经成为现实,主管部门批评的医院建设装修档次问题有误区,甚至有的项目在概算批复时明确外立面装修和室内装修材料的选择禁止采用石材等材料。媒体将医院收费高、看病贵同医院建筑采用高档装修材料联系在一起、是不了解中国公立医院定价政策。我认为在医院这样的人流密度大的开放的公共建筑内,室内公共空间适当采用耐用的价格高的装修材料从整个建筑寿命周期内考虑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同时,医院室外装修新、奇、特的做法应该杜绝。

 

重钢结构建筑在中国医院建设中应该大力推广

2002年,我们完成的药学楼工程采用重钢结构,每平方米用钢量仅为78公斤。综合造价低于同期钢筋混凝土建筑。当今,在建筑行业人工费用增加,医院改扩建项目施工场地不足,医院建筑结构柱网为了满足地下停车需求选择8.1米时,继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梁高直接影响建筑物层高。医院建筑逐渐高层发展,使用过程中功能变化整改频繁,钢结构可以做到加层,拆梁换柱。同时可以加快工程工期,建筑材料场地占用少。综合造价会低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发达国家的医院建筑采用钢结构的非常多。现在大多数设计单位不擅长采用钢结构的设计,钢结构建筑医院建设项目案例少,需要业界同仁客观评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建处处长 赵奇侠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