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项目对我而言都是一项实验
从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毕业之后,我就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因为我在学校接受的不是教条主义的教育,因此我的观念里没有众多预先设定的规则,也不存在其他强加的,甚至是利益至上的问题困扰我。与此同时,不管建成与否,每一个项目对我而言都是一项实验。这就是为什么在我的项目中,实验永远超出理论。正是通过一连串的实验和由此积累的经验,我发现了统一性和完整性思想系统的不足,因为我所面对的问题是多样而复杂的。也正是鉴于思想系统的低效,我尝试对环境作出一种不确定的回应。
教条是贫瘠的,没有实验就没有创造
我认为假说比教条重要。教条对于我是贫瘠的,因为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宣称为事实提供一种解释,指导或引导行为。”(1988年版牛津字典注解)另一方面,我觉得没有实验,就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实验究其本质是对假说的检验。如果说理论是与创新、发明、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教条则意味着断言以及排他的预先设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创造者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的解决方案都已经预先设定好了。教条是被应用的,而对于理论我们是去检验。发展一项理论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它通过设想一种不同元素间的操作、进程、规则和关系的模式,以试图解释我们已经观察到的但并不完全了解其运行原理的现象。我们会在这一过程中设定临时的原则,然后付诸实践,因为在缺乏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会有众多的怀疑。
规则和习惯是有缺陷的,有时候甚至是糟糕的,它们应该得到挑战
理论在检验过程中包含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它的创新性。它的重要性潜藏于它的创意潜力之中。以一定的方法为指引,用不断变化的理论和实验来检验工作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已发现、已认可的规则不足以解释观察得到的现象。规则和习惯是有缺陷的,有时候甚至是糟糕的,它们应该得到挑战。这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怀疑的态度,将人带入对更替和质疑的不断需求之中。正是由于自己较早地参与了建筑实践,以及不局限于对理论书籍的研究,所以即便在自己走出学校,完成了第一个项目之后,也没有任何可以反映我思考方式的理论出来。同复杂性的对抗、成功的实验、对结果的分析和批判以及没有先验等引导着我采取一种不断调整和适应的态度。这在当时算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
设计本身就是要面对环境、承担风险、与矛盾共舞
设计本身就是要面对环境、承担风险、与矛盾共舞、接受和放大模糊性中存在的可能性,换而言之,对可能性持开放态度。伯纳德·屈米说:“建筑不只是为了满足在限定条件下为设计目标提出的设计要求。”我将此一直铭记在心。依据我从业实践后的经验,我一直被迫或主观感觉身处一个局促不安的位置,如同站立在悬崖绝壁边缘,崩溃与崩塌的边缘,似乎只有这种比喻能够形容这不安的境地。正是由于这种长久不安的感觉,我们认为自己只有处于不断向前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平衡,这就如同骑自行车,停下来,就意味着摔倒。因此,我们所处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环境其实可以为我们所用。对我而言,处于运动状态中的事物产生并推动行为。正是在运动中对平衡的探索引导着我一部分的创作。
欧蒂娜·戴克:1955年出生于法国拉瓦尔,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法国建筑师和学者。巴黎欧蒂娜·戴克工作室负责人欧蒂娜·戴克工作室前身是欧蒂娜·戴克与伯努瓦·科尔内特建筑师与规划师事务所。
1978年获得建筑学位后,欧蒂娜·戴克于1979年获得了巴黎政治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位。在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并经营几年之后,1985年她与伯努瓦·科尔内特合作创立了Odile Decq Benoit Cornette 事务所。Odile Decq Benoit Cornette 完成的法国雷恩西部人民银行的两栋建筑为他们赢得了众多奖项和国际认可。
自1992年起,欧蒂娜·戴克开始担任巴黎建筑专业学校教授,并在2007年被推选为建筑系主任。1996年,事务所收获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奖项表彰了他们在建筑界做出的突出贡献。2003年欧蒂娜·戴克获得法国荣誉骑士勋章,并于 2007年成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名誉会员。
值得注意的项目包括巴黎的社会住宅和楠泰尔A14高速公路大桥,后者还包括一个悬浮在桥下的高速公路管理中心。从1998年起,欧蒂娜·戴克开始独立工作,2001年她赢得了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扩建项目的竞赛。2004年,她获得了雷恩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项目的委任。2011年,她设计了法国巴黎歌剧院幻影餐厅,引起了广泛关注。
欧蒂娜·戴克在中国也有项目,包括上海国际家具村信息中心和南京直立猿人化石大遗址博物馆。
欧蒂娜·戴克设计案例欣赏
项目名称:巴黎歌剧院餐厅
项目地点:法国 巴黎
设计者:欧蒂娜·戴克工作室
委托人:Gumery SA
建筑面积:1100㎡
建造时间:2008—2011年
摄影:Roland Halbe
像“歌剧魅影”中的幽灵幻影一样,建筑曲线柔和且千变万化,波状起伏的体量静静地漂浮着。
餐厅位于加尼叶歌剧院东立面的支柱后面。在歌剧院最初开幕时,观众会乘坐四轮马车而来,由此下车去观赏表演。
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因此想在歌剧院里设计新空间就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为了保证日后将项目完整移除后不会对现有结构产生破坏,项目设计不接触场地内的任何一面墙壁、一根柱子或天花板。
餐厅立面波状起伏的滑动玻璃幕墙覆盖。这层玻璃幕墙仅由沿着拱形天花板延展的挠曲钢带支撑,不锈钢连杆将钢带固定在高出地面6m的柱子飞檐上。由于没有任何可见结构,所以玻璃幕墙看起来就像被施了魔法,并保证了清晰的视野,将对建筑外观的冲击降到最小。
除此之外,项目的另一个要求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可容纳90人的用餐空间。因此,夹层采取了连续性的设计。作为支撑的柱子自下而上由细变粗慢慢过渡成为上部夹层的石膏外壳,外壳随之弯曲成扶手的边缘。整个建筑空间在歌剧院的圆屋顶之下浮动,如同一团云彩游离在建筑现有的房间元素中,而又避免与其直接接触。这就是对不断变化的幻影形象的隐喻,只留下白色面纱在空中暗暗飘动。
夹层餐厅线条设计柔和而富于变化,静谧地覆盖着整个空间,波状起伏的拱形建筑体量漂浮在客人上空。整个空间向外开放。从首层仍然可以清晰看到原有圆屋顶的拱顶石,且与上层空间用餐区的距离十分接近。坐在靠近石拱天花板的地方,圆屋顶的对称性不再明显,随着参照点的变化,对整个空间的感知也随之变化。
上方的曲面结构被温暖的红色基调包围,上层空间也变成了非常私密和个人的空间。
红地毯自上而下覆盖主楼梯,并一直延展到下方的黑色地板中心,穿过餐桌,直达正门边缘。
房间后面,最靠近剧院入口的地方,空间变得更加隐蔽和私密,与室内其他的白色调空间形成对比。空间放置着红色长座椅,为餐厅创造了休息空间。在休息区的外缘,黑色的吧台蛇一样地环绕在邻近的柱子。
项目的设计理念是在巴黎歌剧院内部创造一个空间以彰显餐厅个性,充分尊重并捍卫现存遗迹的当代特色真谛,而又不被其湮没。
项目名称: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
项目地点:意大利 罗马
设计者:欧蒂娜·戴克工作室
委托人:罗马市
建筑面积:12 000㎡
建造时间:2001—2010年
摄影:Fessy, Filetici, Roland Halbe
这座崭新的博物馆被植入到一片纷杂古旧的工业区内,面对着古老的历史遗迹,以极富动感活力的设计和明显的存在感与周围的静态环境产生了共鸣。
在建筑中,剖面体现的是隐形的因素。在该博物馆项目中,剖面展示的是由水平到垂直、由室内到室外、从大厅到屋顶景观花园转化。
建筑是新旧因素的融合;展厅区域与其他活动空间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在过渡系统中,“新”结构为周边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部分都变得复杂而清晰,引人注目。
屋顶表面自成一道风景,是对下面艺术小道的投射,创造了一种抽象的连续性。
这里是一个抽象的艺术花园。在景观露台上,游客可以获得欣赏博物馆和整座城市的全景视野。粗狂、深远、平滑、柔软、浓密、明亮等不同层面的景观状态都呈现在游客眼前。潺潺水流流过中央体量,净化了空气。沙子、砾石、光滑的石灰岩、明亮的水面、禾本科植物等景观露台变成了一片宁静、新鲜的净土,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无限的想象。
展厅内的自然环境、路线和从外部引进的流水等设计都使其成为了一道景观。整个博物馆成了一个流动的空间,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再到公共空间形成了一个连贯的统一体。
与周边的动态空间相对,展览空间则更加中性。设计打破常规,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环境;同时也为展品提供了不同的展出方式,或悬挂,或悬浮,或漂浮于空间中……
项目名称:布列塔尼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
项目地点:法国 雷恩
设计者:欧蒂娜·戴克工作室
委托人:布列塔尼地区市政局
建筑面积:5 000㎡
建造时间:2005—2011年
摄影:Roland Halbe
剖面:在建筑中,剖面展示的是隐形因素,代表的是一种特定视角。在FRAC项目中,剖面展示的是从水平到垂直、从室外到室内再到室外以及从建筑门厅到建筑内艺术作品的过渡。
序列:展厅区域和其他活动空间既独立存在又互相联系。中庭和坡道构成的过渡系统感染滋润了整个周围空间,使得一切元素都变得迷人。
动态平衡:当代艺术基金会中的众多作品永远在进行研究、探索、追问,寻求超越、挑战和突破极限。这也是这些作品的根本精髓之所在。同样地,它还反映了建筑师作品的基点。FRAC项目致力于探索这些过程中的无限可能。
带给人独特感官体验的当代艺术场所:入口、前厅、坡道、走廊以及上层的露台等引导参观者完成长长的旅程,在建筑的垂直漫步道内穿行。
这段旅程是一个持续的发现之旅。空间没有焦点,或向上伸展或逐渐淡出视野,观看角度一直维持正切方向,提供了连贯的观点序列。流动的空间带领观者踏上永不停歇的探索之旅,并收获了垂直漫步的体验。
项目名称:沃利艾森思游艇(室内)
项目地点:意大利 法诺
设计者:欧蒂娜·戴克工作室
委托人:沃利
建成时间:2012年
在艾森思项目中,空间和设计概念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体验感”理念的逐步演化、室内外空间的连贯性、空间流动性和系艇索的内在动力等。
室内设计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灵活性和空间流动性,主人希望获得与众不同、富于变化的船上生活体验。
因此,建筑师将室内空间设计为简洁明确的“流动开放的空间”;同时甲板表面流动的线条设计保证了最大化的平滑性。
多重滑动分区赋予了船上的室内空间以充分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客舱和中央空间或起居室之间的隔墙可以移动,依据船上客人的意愿对空间进行重新配置。
主人船舱的卧室和浴室空间连为一体。在床后,一块厚厚的分隔墙将床两边的滑动门都隐藏起来,为浴室释放了空间;浴室地板可以折叠起来以放置一个大型浴缸。浴室的后墙是完全的镜像表面,营造了空间尺度加倍的观感。
为了进一步提升空间形象,所有的家具、橱柜和沙发等船内物体的形状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自然光线线性照射两侧,天花板中则植人工照明,沿甲板的窗户呈一条直线。如此一来,夜间,上方甲板和内部空间都采取同样的照明方式。此外,一条Z型光线营造了从起居室到主人船舱之间的空间连贯性。
建筑设计精巧细致,隐形的网格将每条线、每一点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并定义了从楼面到墙壁、天花板和所有家具在内的内部因素和表面装饰。这一无形的向导使细节设计更加具有信服力。
项目的选材和用色都很简单,室内装饰的整体概念可以被描述为“感性极简主义”。建筑体块光亮的黑色外观与内部家具的炭黑纤维质地相得益彰;并与泛着珍珠光泽的白色竖墙和天花板木地板形成对比。木地板营造了温暖的空间氛围。一些或红色或桔色的物体散布在空间内,成为独特的存在,比如客舱角落的桌子、梯形酒吧、悬挂在图书馆书架上的小盒子或是雕塑式的主人卧床等。
项目名称:南京直立猿人化石大遗址博物馆
项目地点:中国 南京
设计者:欧蒂娜·戴克工作室
委托人:南京汤山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24 000㎡
建造时间:2012年至今
南京直立猿人化石大遗址博物馆属于重要的考古遗址开发项目,1993年因为出土南京直立人的头骨化石而使该地区名声大噪。博物馆的形状源于蜿蜒曲折的场地地形,并通过建筑体量进行了重新解读。场地和博物馆完美融合,互不干扰。
弯曲的线条及场地和博物馆之间的互动创造了连续的“步行道”。通过不同层面之间的玻璃立面可以清晰看到博物馆内部,巨大的石层幕墙提供保护。博物馆首层点缀着色彩形状都别具特色的空间体量,如主剧院(250个座位)、4D电影院(200个座位)和餐馆、咖啡厅和礼品店等。
项目本质:从博物馆学的角度来看,化石大遗址博物馆建立了地质学与古生物学之间的对话,博物馆内部展示的连续性正是对这种地质学启示的表达与演绎。
进入主厅,变换的中央虚空空间揭示了不同楼层的不同层面。博物馆步行道与各种不同尺度的博物馆空间相连,无论游客多少、游客观赏时间长短都可以灵活应对,并改善了与户外环境的关系。
博物馆中的每个楼层都朝向主立面开放;而博物馆的后方则被设计为结构支柱,容纳着技术服务区、电梯间、紧急出口和其他服务空间。
项目名称:上海国际家具村信息中心
项目地点:中国 上海
设计者:欧蒂娜·戴克工作室
委托人:绿地集团
建筑面积:1 400㎡
建造时间:2006—2007年
信息中心大楼位于入口大道的尽头,占据了独特的场地位置。建筑植入先前的两个主要展厅中,必须有所不同以标示出游客通道和家具展览公园之所在。建筑形状独一无二,看似一朵绽放的鲜花,迎接四方游客。
红色外观使建筑明亮夺目,成为游客的视线中心。绚烂开放的大花瓣使游客从户外即可清晰观赏到建筑中心黑色的玻璃金字塔。在日光照耀下,建筑光芒四射;在夜色笼罩下,建筑成为一个透明的结构,在室内灯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
建筑师扩建了水池,以将所有的展馆都放置其上,使周围来往的行人可以畅意欣赏水池景观。
两条大道将游客从展馆引至室内。右边巨大的阶梯通道将人们引至高出水池1.50m的大堂。这些台阶为等公交车的人们提供了座位。在大堂内,游客们可以在长长的展台上找到自己的所求所需。
多功能房间建于4.50m的楼层之上。该楼层虽位于水下,但却不是地下层。游客们通过长长的台阶和楼梯在空间内穿梭,并将入口层和多功能房间楼层连接到同一个体量中。这些台阶可以被灵活改造为剧院,组织不同的展览活动。大房间通过左侧长长的台阶与户外直接连通,适用于举办各种独具特色的活动。
展馆的VIP入口位于左侧,入口大厅靠近办公区。人们从大厅乘电梯或走楼梯到达位于中层楼的VIP室。每一层都设置有储藏室、卫生间和服务空间。
三根桅杆超越了建筑的最高点,支撑着结构,并提升了建筑的辨识度。立面由光鲜亮丽的刷红铝合金板制作而成。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整理编撰,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