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又见五台山”风铃宫,是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王潮歌导演此次跨界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主持设计的“建筑难度难以想象,演出非常成功”的一个跨学科的超越建筑的概念的建筑。
在日前的一次“超越建筑”论坛上,王潮歌与朱小地共同详解了风铃宫的创作历程。
它不仅仅是建筑,也是雕塑的一部分,更是观念艺术的一部分
风铃宫是一个可以听到的建筑,在建筑周围悬挂了几百个铜质风铃,微风吹过,风铃的声音如同颂经般,唤醒人们内心的宁静;它不仅仅是建筑,也是雕塑的一部分,更是观念艺术的一部分。观众们沿着曲折的空间走过去以后,整个建筑给人的感受是慢慢呈现的;这个建筑是在变化的,当阳光照射过来,天空、山脉、树木都折射在建筑表面,它四方的形象都折射掉了,不同的光线和角度建筑是变化的;在七折九会的每一折里面会有演员表演,也就是说整个演出从你走进建筑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导演、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任CEO 王潮歌
跨界创新 王潮歌幸遇朱小地
开始做一个建筑的时候,像我们每天走到一个城市里看见一个高楼和平房,中国建筑就会有一个象形说:这个像一个鸟巢,这个像一个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没有形状的建筑呢?如果一个建筑的形状是可以被打破的,是可以被消隐的,是可以被隐去的这多牛啊?另外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听见的建筑不见其影先闻其声?
提完这些要求之后,很多设计师都对此非常不认可,所以找了很多的设计师,都觉得不可行。结果我遇到了朱小地老师,朱老师用10分钟的时间做了一个草图,当时我的心就动的一下。他不仅没有说我的概念是错误的,反而说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在我脑子里只是一个观念和概念的时候,借由朱小地的妙手这个东西就出来了,特别庆幸,我庆幸遇到了这样的合作伙伴。”
——导演、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任CEO 王潮歌
跨界的价值成就了不同的建筑艺术
朱小地表示:对于创作过程一个75米×135米的巨型的空间,我简单地做了一个草图,后来基本上就确定了设计的方案。在创作的过程中,由于编剧写了很多稿,我们的设计其实也做了很多次大的修改。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我还有我的建筑师团队跟王潮歌导演是紧密合作的,这基于为相互之间的理解、策应和对跨界方向的选择上。
举一个例子,最早设计的两侧是绿化的,我们通常建筑的设计是希望我的房子做得很好,旁边的建筑并不是很理想我们用绿化遮挡一下,绿化有很多的办法,有当地很多的树木,王导给我们提出的建议是,我的房子为什么要被遮挡呢?这就是对传统的观念里的思维进行的挑战和颠覆,以至于后来我们干脆一棵树都没有,代之以鹅卵石、碎石这样一种很粗犷,又代表了苍茫、永恒、轮回的感觉,这个最后达到了建筑应有的艺术的氛围。其实这就是跨界最主要的价值所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朱小地
打造风铃宫的过程已经超出了建筑的范畴
北京、上海的建筑方式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是我认为,在“又见五台山”这样一个情境表演里,一定要找出适合这一大型情境演出的办法,设计师必须放掉自我的主观意识,超越惯用的技巧。风铃宫是一个完全没有具体形、和周围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建筑,它甚至通过声音、光影和一些建筑材料的使用来表达一种特别简单、纯粹但是又特别准确的建筑的一种形象和形式的设计。大家看到的所有线条、体量的存在我认为没有任何建筑师的勾勒,都是材料互相地衬托形成的结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朱小地
“又见五台山”风铃宫
建筑设计
赏析
依山而建逶迤而上的“又见五台山”剧场,能容纳1600名观众,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朱小地和王潮歌导演共同设计完成。
剧场鸟瞰设计图
剧场夜景设计图
出于大型情景剧演出的需要,剧场空间是一个长131米、宽75米、高21.5米的大空间。然而,当你走近它,你却不能完整地了解它的全部。长730米,徐徐展开的“经折”置于剧场之前,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渐开的序列,成为剧场表演的前奏。而剧场就成为了正在被打开一本巨大经卷,预示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库。
刻着华严经的“折经”细节
置于剧场之前的是长730米、徐徐展开的“经折”,上面刻着“经中之王”的《华严经》经文,形成七个“经折”空间,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渐开的序列。观众从进入“经折”开始,演出就已经开始,所以说风铃宫是从室外延伸至室内的剧场。
“经折”和剧场采用了不同材质的表皮,包括石材、玻璃和不锈钢等材料,通过反射和透视,将体量化解为不同尺度的起伏的图案。混合材料的应用,以不同的方向影射着周围的景象,蓝天、白云、山峦、树木,也包括接近她的人,一切尽在似有与似无之间,极大地消解着建筑物的轮廓线,破解建筑体量对周围环境的压力。
不同材质呈现的“经折”细节
每一页被打开的“经折”空间都是独特的,通过当代装置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一个个与宗教有关的小空间。这一多重演绎的“经折”借助于中国传统造园的方式,运用空问秩序建构内涵丰富的精神场所。让观众在一场场跌宕起伏的“经折”之间驻足凝思,展开自己与空间、与情景之间的对话,从而激发出观众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场地当中一石、一木的光影变幻,记录着一天的朝暮、一年的春夏秋冬,让人抛弃世间的杂念,开阔眼界和胸襟,感知佛陀的智慧。这不仅带来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将引发观者的思辨。
风铃细节设计
在“经折”被“掀起”的部分,形成游人穿越的通道,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细部构建,隐喻着建筑所处的人文环境。出挑的杆件端头悬挂的铜铃,发出清脆、悠扬的声响,在很远的地方即可感知这座建筑的存在。
首演当天千名僧侣沿着“经折”祈福
在接近景区道路的一端,“经折”以高反光的不锈钢顶面直接插入碎石的地面,突出了“经折”构造的力度和纯度,对日空和月夜的映照成为最先映入观众眼帘的形象。同时,又将著名的华严经镌刻在不同材质的表皮材料之上,附会了“经折”的创意,向游人传递着演出的主题和内容。
场地内的石材,全部取自忻州当地。无论是在前往剧场通道一侧的“经折”之内,28块“顽固不化”的巨石,还是离开剧场的通道一侧的“经折”之内,组成28个经文的、被“点化”的黑色石块,以及通道另一侧铺满景观场地的各色鹅卵石,无不隐喻着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又见五台山”剧场演出现场内部设计欣赏
朱小地、王潮歌与演职人员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整理编撰,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