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设计过程、理论研究甚至哲学都应和谐共存于建筑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通过哲学建筑理论和城市研究形成自己的建筑理论。因此,我和国民大学的学生一起开展的研究工作就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2005年,一本名为《复杂》的理论著作出版,书中主要涉及的是基本的建筑态度,并由此书衍生出《交流》一书。近期,《韩国当代建筑的新视野》和《韩国当代艺术家系列》也得以出版发行。新的建筑形态应该通过有建筑理论支撑的设计表现出来。
2.建筑师的注意力不能仅仅集中于建筑本身,艺术的进步方式和同时代其他价值观念的新发现也亟需关注。
3.韩国的文化习惯是能够快速地消化吸收多种技术和设计。因此,当代韩国建筑师都多才多艺、能力卓著。然而,深入的思想、建筑方法论甚至是现代韩国建筑师的东方情节却无法得以延续。如此一来,我不得不形成自己的哲学思考,而建筑细部制作和材料意识的培养十分困难。起初,我的建筑思维颇具神话色彩,在付出诸多努力和尝试之后才逐渐成形。我希望建筑能够体现整体性,实现新的建筑定义。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的建筑原动力就是新鲜感、神秘感、Clip城市、百科全书、综合体和反应物。同时,为创造前沿建筑付出的永不停止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以及想象力也推动我不断前进。
4.我相信,建筑从本质上而言可以融入其他相关领域,使人耳目一新。从传统空间的概念或限制空间的概念出发,质疑包括物理元素在内的所有部分,发现迄今为止前所未有的多种建筑部分迫在眉睫。同时,通过几个案例,比如空间和形式实验、项目转化和建筑价值的文化渗透,人们一直迫切渴望创造更多形态多样的建筑,并从未改变。
5.保证建筑形式美观的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十分重要。有时,建立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皮肤之间恰如其分的关联是项目成败的最终决定因素;而有时候通过外部皮肤即可对内部项目有所了解。举例来说,在“光州亚洲文化中心”项目过程中,街道和广场被空间化,表明舞台被设定为新的文化集装箱。内部空间的功能和实体的街道部分使内部空间和建筑表皮融为一体。用于举办各种活动的外部空间自然转化为景观和庭院。
6.当代建筑移植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技术和媒体设备等不同领域的优势,化为己用,开启了艺术和建筑之间的新型交流互动模式。当代建筑由新框架组成,融合空间、结构、材料、表皮和景观。新的建筑形态呼之欲出,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加速了这一过程。而这种趋势不仅限于建筑领域。各个不同领域的融合和互动代表了当今社会的状态,形成了社会文化结构。哲学提倡各学科的融合是互补的关系,而艺术探究的是超越本身学科之间的新的结合方式。艺术和建筑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转变,因此尤为引人入胜。
7.在面对三国(中日韩)文化和艺术作品时,我认为“求同”比“寻异”更加重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韩两国的艺术在风格和诉求上存在许多相似点。目前日本的年轻建筑师特别关注研究最小化空间,而中韩两国建筑师则在竭力探寻建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北京和天津的建筑中我领略了中国建筑的无限可能。中国建筑正经历着惊人的建筑革新。我也希望能在中国实现自己的建筑构想。此外,“东方特质”在中国新的可能性的研究创造了轰动。这也与我近期的建筑研究不谋而合。
8.毋庸置疑,现当代的亚洲建筑在历史上受到西化环境和空间的影响。亚洲文化中的很多部分受西方文化侵蚀,遗失了许多传统的东方哲学和精神价值。这一现实在韩国建筑中体现得似乎尤为明显。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建筑人的严谨、热情和无限动力,中国建筑机构为开展建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后盾。更加重要的是,建筑机构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支持,还将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关注社会课题,为建筑发展和城市进步创造机会。对我而言,这是与中国交流的最大价值所在。
9.建筑是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公共建筑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功能。当闲置的场地改变了城市,这不仅代表新建筑的简单转化,更重要的是契合了城市再生的概念,即将废弃土地和荒废的城市转化为新生地点,通过振兴工业、经济、文化和环境,实现城市复兴。同时,意味着为现存城市提供新的建筑环境和项目。城市复兴不是简单的利用建筑翻新将城市装扮一新,还要求有健全的流通系统,改造城市环境。建筑师应将所有项目考虑进来,为复兴建筑的社会角色创造良机。
——韩国京裴道大学建筑研究生院教授、韩国韵生同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张允圭
张允圭:生于1964年,1987年获得韩国首尔大学建筑科学学士学位,后于1990年获韩国首尔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于2000-2002年任韩国梨花大学、汉阳大学和京裴道大学建筑工作室导师,2003年任韩国京裴道大学建筑研究生院教授,2001-2003年任韩国国民大学建筑工作室导师;2001-2003年任KACI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2001年至今任韵生同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张允圭屡获殊荣,其中韩国国内获奖经历包括:2011年光州假日酒店获“韩国优秀设计奖”,2011年凭借黄色钻石文化综合体获首尔大都会建筑奖以及韩国建筑和文化奖,2011年获韩国生态建筑与环境研究所绿色科技一等奖,2010年获首尔大都会建筑奖,2009年凭借首尔市立大学校园综合体获韩国空间与文化研究院大奖,2009年获韩国优秀设计奖,2007年获韩国建筑研究所奖励,2007年获首尔大都会建筑奖,2007年获韩国建筑与文化奖励;国际获奖经历包括:2007年获得建筑评论高度推荐奖,2006年获建筑实录先锋建筑奖,1994年获Shinkenchiku Takiron国际竞赛荣誉奖等。
他所撰写的书籍有《复合体》(2005)、《韩国建筑的九项探索》(2007)、《韵生同建筑事务所复合体》(2010)、《韩国当代建筑的新视野》(2012)。
张允圭还曾获得他喜龙新建筑国际竞赛大奖、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巴塞罗那国际设计竞赛大奖,并入围了以色列拉宾和平广场国际竞赛最终的13人决赛名单。他被日本杂志《10+1》评选为40位值得关注的国际建筑师之一。目前,他担任韩国国民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同时是Jungm iso画廊的代表,致力于扩大文化影响力和传递建筑力量。通过将张允圭工作室改造为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韵生同建筑事务所,张允圭正在引领一种新的建筑实践风潮。
张允圭设计作品欣赏
项目名称:Yeh画廊
设计者:张允圭、申昌勋
项目地点:韩国 首尔
委托人:Lee Sook Young
建筑面积:1 995.14㎡
Yeh画廊项目中尝试了诸多城市“帆布”。“帆布”不仅是一件实验性的艺术作品,预示着新画廊即将发生的改变;而且是建筑的墙壁。如果将常规的帆布看为二维介质,那么建筑师在该画廊中研发的帆布则是立体皮肤,是介于建筑平面和三维介质间的新编码。墙壁的二维性为向立体空间的转化创造了机会。这样的设计类似于在介于折叠和光滑、连续的皮肤之间的结构中寻求新空间的衍生。“折叠的空间表皮”表明了在建筑单层皮肤之下隐藏着产生多层肌理的过程。
“表皮景观”是一个文字实验,是建筑表皮和广义上的“scape”一词的结合,表皮公式与其他因素和层次的结合组织成为多种表层变体,如表层加空间、表层加项目等。然后建筑师可以设想其物理变体。发现新的立体模型的过程与“表皮景观”紧密相连,通过移除多余的空间元素和增加更多的空间“脂肪”,能够实现最多样的结构变量。
Yeh画廊中应用的概念可以被归类为“皮肤的空间化”和/或“皮肤的媒介化”——表皮景观的屏幕可以作为媒介提供展览信息,巨大的帆布吸引外部活动。表皮景观空间穿透多层皮肤,每一层都具备不一样的空间品质,提供了独特的空间体验。“空间冲浪”、“表皮冲浪”、“画报冲浪”、“组织冲浪”等是伴随体验过程中的一些编码,各个“冲浪空间”弯曲缠绕,形成了复杂的整体空间。
Yeh画廊内景
Yeh画廊内景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