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像拉链把绿地封锁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拥堵的森林
作为建筑师,我更多关注建筑的形态,单体建筑组成在一起形成城市的空间。他到底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狄更斯《双城记》有这样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世界就是这样。困惑和焦虑是很显然的,我们越来越多的将今天的城市像拉拉链一样把绿地封锁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拥堵的森林。
城市能够找到认同点很关键
城市特色在哪里?前面讲到文化的认同。杭州的西湖很显然是具有认同性的,北京的老城曾经也有,但是我们知道,前门大街经历了拓宽的过程,进而引入更多的交通流量。当时,拓宽的想法出台之后,清华一些教授是反对的。果不其然,拓宽之后引入的大量交通最后使得便道和机动车道仅一步之遥。附近的老字号便没有了自己的领域空间。
新旧建筑可以反衬历史
很古老的古罗马神殿旁边就是一个全新建筑,我们仍旧觉得很协调。这种协调是建筑理念上的协调,他也是用这种方式,用全新理念展现全新建筑,古老建筑不会被新建筑压过去,反而反衬历史。
城市建设与建设创新要不要理性?
我更多从建筑师角度来谈,我们参与一个投标,做一个竞赛,我们在向业主或者是专家、领导述标的时候,想方设法要给他赋予什么人脉、肌理。实际上你自己是清楚的,你在做设计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这套理念,最后却很牵强把这个加入进去。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很多决策也带着这个观念。我们冷不丁的想法通过理性包装起来,为了不同而不同成为一种常态。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你得建得跟人家不一样。
消费型、媒体型的建筑师?
建筑师越来越关注的是媒体的东西。为什么?因为它代表一种表情,一种城市的精神状态,是意识形态。城市发展到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回绝以往单纯讲形式,单纯讲结构这样一个层面。设计师从图纸后面走出来,担任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代言人,一批消费型、媒体型的建筑师出现了。
古根海姆博物馆繁荣了一座城市
历史的东西确实值得我们记忆,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一个非常著名的建筑,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1997年古根海姆博物馆落成开幕,人们竞相目睹这个宛如郁金香一样盛开的建筑。第一年里参观人数竟然达到136万人,其中85%来自毕尔巴鄂地区以外,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毕尔巴鄂从此走向繁荣。城市管理者决心将毕尔巴鄂变成一个城市设计的展示。接着,沿着这个河畔一帮人都到那,一人做一个建筑。所有艺术家都以到这能办自己的展览和艺术盛宴为荣。如今,那里旅游发展了,钱多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
建筑的功能与精神意义谁重要?
一座城市要保持基本的特色,它一定会规划。建筑的意义在于使人栖居,并使人体验生活情境。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庄惟敏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