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荣:景观设计思想并没有东西方界限

     1.我们要做属于今天的设计。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反映今天社会的需要、符合今天社会的发展、运用今天的科学技术和材料,适应今天人们的审美兴趣和观念。同时,设计并不仅仅在设计产品本身,在某些方面也是在设计一种生活,一种平等、健康、阳光、与自然相伴的生活方式。 

    2.设计要适合所处的地块。任何场地都不是一张白纸,场地上包含着自然与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一个地区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演变的记录。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每一场地上的环境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唯一的和独特的。认识、维护、顺应、延续这种地域景观是我们重要的设计价值观。 

    3.我们的设计哲学不仅仅只是针对一些生态项目,我们的设计千差万别,尺度不同、位置不同、性质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最终的结果都是不同的,但这些项目的核心价值观是一样的,那就是寻求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不同的项目,关注的重心会有所侧重,但是,我们力图寻求设计中的一种平衡。不可否认,我的设计还是深受德国景观设计思想影响的,毕竟在德国学习多年,后来又经常去德国,实地参观过的德国景观项目要远远多于其他的国家。  

    4.其实德国景观设计的思想也在变化,当我在德国学习时,德国的景观设计多模仿区域的自然环境,不追求形式和视觉效果,而现在,德国景观的形式感则很强。但德国设计的精神却贯穿始终,没有太多变化,即追求本质,反对表面化;追求简明,反对繁琐;追求良好的使用与耐用,反对装饰与无功能的设计;追求经济高效,反对奢侈浪费;追求创造性,反对平庸;追求结构的逻辑、材料的精良和细部的准确。这些也是我们的设计所追求的。这些影响会让我们的设计结果具有个性,并与某些传统不同。但在设计中,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个性和突破传统,我们只寻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每个项目的场地条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地块的条件都是唯一的,这决定了如果设计是属于地块的,那它就一定会具有某些方面的个性。而传统又是什么呢,如果将传统理解为地块上的遗存,设计与传统一定会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传统是指地块以外的其他的什么,如历史上的物质的形态、或是古籍图书中的记载,或是一些人头脑中的固有观念,设计也没有必要与这些传统关联。 

    5.尽管在景观设计方面,目前西方国家走在了东方国家的前面,但现代景观设计并不是西方的专利。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完全是两个概念,两者没有必要结合,也没有必要不结合。在我们的设计思想中,并没有东西方的界限,只有创造性地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适合场地的设计。当然最后的结果总会以一种形态表达出来,如果这种形态是从地块上生成的,就符合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这种形式与我们熟悉的所谓的东方的传统可能很接近,也可能有很大的反差,但如果出现反差就认为设计是非东方传统的,那我认为这是对东方传统的符号化的理解,也是对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模式化的理解。  

    6.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名称不同,但对应的国际术语只是一个,即“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这一点上看,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是一回事,实际上中国目前的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尽管有一些很激烈的争论,但两者的研究领域、实践范围和核心教学体系的确没有什么差异。不过,一个行业具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名称,必然引起误解和混乱,希望大家少进行无谓的争论,多作实事,逐步将行业的中文术语统一在一个名词之下。

    7.在世界范围内,传承都是设计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对一个有深厚的设计传统的国家而言。但是,设计的本质并不是对历史的传承,而是解决具体地块上的问题,用最简单、最经济、最合适和最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处理好功能、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节点、细部等等非常具体而朴实的环节。 
王向荣:景观设计思想并没有东西方界限

    8.实际上我们不要、也不应该将中国园林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人为地规定什么是属于中国的,什么是属于西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形式一定代表了西方,也没有什么形式一定就代表东方。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将我们的传统模式化了,以为沿着这一模式发展就是对过去的传承。我们把要传承的历史简单化了。 

    9.我们自己的设计会有传承,但我们不会将视野局限于中国历史园林的传承之中,而是回到中国园林的本质——向自然学习。只不过我们会拓展自然观,自然并不只局限于自然山水,自然有多种层面,自然是大地之上本身所具有的信息,我们认为,尊重这些信息产生的设计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10.景观设计永恒的主题是协调人与的自然的关系,这涉及到如何认识自然、如何认识由人所构筑的社会以及如何协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未来,我们的自然观会更加拓展,人们会在不同的层面上和环境中认识自然的本质,以此反思我们曾经的在不同地域中所谓的模仿自然的设计所带来的问题和后果,并真正地理解设计遵循自然的真谛。未来,景观的社会属性会更深入人心,与社会同步发展、维护地域历史与文化、好用、适用、经济、生态会成为景观设计的普遍价值观。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副院长 王向荣

 

      王向荣男,1963年5月生,198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1―1995年留学德国卡塞尔大学(Unversitat GH Kassel)城市与景观规划系,获博士学位,并工作于卡塞尔城市景观事务所。1996年开始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任教,现任园林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管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为该学科的带头人。主要研究从事的工作是景观规划设计,包括风景区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公园设计,公司园区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2000年9月创办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是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工作室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多仪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持设计师。《中国园林》学刊副主编。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2003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