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硕: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

    1.无论名气大小,建筑师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建筑定义一种集体意识。无论是对待家庭住宅还是国家文化建筑都应如此。

    2.在建筑中我们并不刻意追求体现韩国特色。但是,我们总是在思考什么才是为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所特有的当代建筑和城市属性。尽管就这一问题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知道某些特质是一定存在的,为此,我会说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寻。

    3.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是一个例外,经过几代的发展,其现代建筑被认为拥有清晰可辨的“品牌标签”。从18世纪后期开始,日本就已经积极主动地投入现代建筑的发展中。而现在,韩国、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却还在奋力挣扎。好消息是韩国是一个对于建筑有高需求的国家,因此我希望数量方面的优势可以引发质量方面的飞跃,就如同过去几年中韩国其他文化产物如电影和艺术的发展一样。将来建筑将朝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不是只有单一的形式。鉴于韩国现在已经是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全球之最,因此将来的建筑将逐渐脱离乡村性,城市性将更加明显。

    4.中国若干年轻、自信的建筑从业者令我动容,他们勇敢严肃地应对大型项目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一点在世界其他地区是无法实现的。同时,中国的几个电影导演式建筑师也令我印象深刻,他们拒绝大型项目带来的无限良机,反而将独特的敏感度和精准度集中于小型的预算紧张的文化项目中。我本人对这两个领域都跃跃欲试,就如同在韩国经营一家有多重矛盾身份特征的事务所,既融入又抗拒社会。某些中国事务所也具备这种 “精神分裂”式的野心,对于这一点我感到十分开心。我真心认为这些拥有多重兴趣和形态的公司或事务所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模式,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值得我们共同追求。 

    5.我不确定我们是否真的擅长某种特定类型。这是一个不断进步变化的过程。说到Mass Studies的壮志雄心,我们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各不相同的具体项目来发掘社会和文化潜力。我们为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是丰富的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且是新的建筑原则的有力拓展。或许这一目标听起来是自相矛盾和不可能实现的,但类比围棋游戏中,高水平的选手不仅要进行短期的防守,而且会利用每一小步的积累最终创造一座“大宅”的常见例子,也就不足为奇。

    6.我认为类似首尔这样建筑活动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的地方,为我们通过开展实践来建构严密的建筑原则提供了充足的机会,而不必在单纯的理论建构和建筑建构之间做出选择。我们正处于这一演变过程中。从现代角度来说,首尔的建筑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换而言之,首尔的建筑文化还处于青年阶段。这也意味着我们还可以在不至铸成大错的情况下有所失误。

    7.“矩阵研究”是针对还原多种处理空间垂直积累的方式的研究,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展开的有趣的研究过程。更加有意思的是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还包括纯粹设想中的形象。这些案例是建立在虚拟的条件之上的;但反过来,它们开始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课题。因此,我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重要反馈。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研发了超过十二项“矩阵”策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已经落成,接受时间的考验;还有一部分,比如跳跃的矩阵2,是在若干年后在不同的环境下演变而成的升级版本。

    8.水平城市发展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向垂直状态转化,为此,我们付出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垂直绿化的应用就是由此而来的。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发现这些生态因素在建筑中的应用还具备社会因素,因为,不同于典型的建筑材料,这些需要一种社会系统去维持,具备强大的社会潜力。

    9.当我开始设计一个新项目时,我首先会考察场地,并勾勒出为实现项目功能场地所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由此可见,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它不会提供直接的信息。我深知建筑在空间环境中的存在会对人们产生实际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个建筑都应该是“说教式”的,亦不可能是开启伟大想法的万能钥匙。大部分建筑应该是以一种恰如其分的社会使命感,通过理性地使用资源来完成任务。当然,如果通过我们的空间设计能够使日常生活迸发出非同一般的火花,那么这也是十分值得的。

    10.关系式”和“概念式”这两个词语的定义事实上并不是截然相对的。然而,在全球建筑界都存在这种两极分化现象,而没有折中选项。“关系式”阵营对于反动问题十分小心谨慎,或者说甚至于充满怀旧情绪。其他的建筑师则十分勇敢,致力于创造形式,经常被称为是所谓的“标志性的”。当然,关系式和概念式建筑都是定义好建筑的重要元素。但是我认为当前的这种极端化的情况无论是受外界影响,还是内在演变的结果,都是对建筑师职责的简化。

 

                                                ——韩国建筑设计师 曹敏硕

   

  曹敏硕: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曹敏硕简介:建筑师曹敏硕出生于韩国首尔,1989年获得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在Kolatan / MacDonald 工作室和纽约的Polshek and Partners以及 荷兰的OMA开始职业生涯,1998年在纽约与合伙人James Slade建立Cho Slade Architecture;2003年在韩国首尔创建了Mass Studies建筑事务所,由于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韩国馆,迅速在中国大众媒体上被知晓,其实他在建筑圈内早已有可观的名声,即使在中国,他也分别参加过鄂尔多斯和贵阳的集群建筑设计项目。但是给他带来声誉的并不只是世博韩国馆,而是不断在他出生的国家和城市,以及那些世界名城和名景点,所做的永久性和临时性建筑和空间装置。

    获奖经历

    2007年获得美国马库斯奖提名, 

    2008年Xi画廊和安?迪穆拉米斯特专卖店获得美国芝加哥文艺协会国际建筑大奖,2008年精品摩纳哥在德国汉堡获得安波利斯摩天大楼奖银奖(二等奖);

    2009年精品摩纳哥获得2009KIRA韩国建筑文化大奖总统奖,2009年精品摩纳哥获得2009韩国建筑师学会首尔城市建筑奖;

    

曹敏硕作品欣赏

曹敏硕: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


曹敏硕: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


曹敏硕: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

    曹敏硕: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 

     曹敏硕: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

     曹敏硕: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曹敏硕:建筑的本质是一个沉默的媒介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