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得30年前,当我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习的时候,什么是建筑,就是被经常提出来的问题。童寯先生——中国建筑师,第一个研究传统园林的建筑师,曾经有学生很虔诚地问他这个问题,他总是轻轻地回答:“建筑,不就是那么点事情嘛”。但就是这么一点点事情,在过去30年,翻天覆地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和生活。
2.迄今为止,我的建筑设计活动都发生在中国,但所涉及的问题却并不仅限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积淀中,中国和建筑学有关的许多问题,都曾经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生过,但中国发生的事情,其规模更大,态势更加猛烈,速度更快。在这个100年前还只有工匠没有建筑师的国家,发生着深刻的文明冲突。这就要求建筑师不仅作为一个技术职业者,更需要更加宽广的视野、更深思熟虑的思考和更清楚的价值观、信念。我的所有建筑设计都与这种思考有关,都与这种问题有关。
3.我意识到,与以虚构为基调的现代建筑相比,有另一种总是承认有某些东西、事先已经存在于那里的建筑;与强调抽象空间的现代建筑相比,这种建筑总是指向具体的某时某地;它包含着更多的时间和唯一的意味,与完全人工的现代建造相比,它更强调自然性的中国建筑传统;意味着另一种建筑学,一种我从来没有学过但可能包含着比现代建筑更加优越价值的建筑学。如果现代建筑就指这种专业建筑师制度,我宁可称自己是业余的。
4.我经常说,每次设计一个建筑,我都不只是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饱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这是我正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我伸向未来的目光。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王澍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著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