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居委居民的健康情况将有望由“户籍制医生”管理。市卫生局昨日透露,徐汇区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创的“户籍制医生”模式,目前已经在长宁、闸北、闵行和浦东新区逐步推广,今后将向全市推广,让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户籍制医生”就像户籍警一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委派全科医生对口分管居委会。“户籍制医生”将联合当地居委会卫生从业人员、计生从业人员、助残员和健康志愿者,组成一个网络,对居民健康施行实时监控。如居民有其他健康需求的,也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到“户籍制医生”那里,“户籍制医生”即会提供相应的帮助。

  推广“户籍制医生”较早的长宁区卫生局局长张平昨日介绍,“户籍制医生”和前几年兴起的家庭医生做法不同。前几年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派若干医生担当家庭医生,有需求的居民可以向家庭医生签约,家庭医生根据签约内容,提供相应的健康服务。

  而“户籍制医生”是在家庭医生服务的基础上范围更广,内容更多。一般,一名“户籍制医生”管辖一个居委会,居民达千人以上,不管居民有没有与“户籍制医生”签约,“户籍制医生”对其管辖的涉及到居民健康事项,都要过问,内容包括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新生儿管理、居民健康教育、敦促孕产妇检查、突发病跟踪等。

  根据要求,已建立起“户籍制医生”的居委,都像户籍警一样向居民公开信息,发放名片,公开手机号码,并建立起健康档案,将居民健康资料输入电脑,并对每家每户上门调查,每个“户籍制医生”对自己所管家庭病员的基本情况都应了然于胸。

  记者体验

  昨天下午,记者跟随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户籍制医生”陈华,来到所管辖的春天花园居委,对家庭病房进行巡视。

  “陈医生来了,快请坐。你上星期关照加大药物剂量,我执行后血压控制得很好,谢谢你。 ”陈华一进70号某室,卧床不起的魏女士已经说开了。魏女士告诉记者,上星期天一转凉,陈医生上门巡视时发现她血压偏高,就及时调整了剂量,现在血压又恢复了正常。

  此时,陈华接到一个电话,家住66号某室黄先生家属紧急报告说黄先生正在接氧气的氧气管脱落了。于是,陈华又飞奔赶到了病人家,及时把脱落的氧气管插好,一旁焦急的家属终于松了口气。据悉,黄先生因脑溢血,病情反复,曾到多家医院要求住院治疗,均因床位紧张被拒。陈华向病人家属了解情况后,开始照顾病人。数日后,陈华又联系专家上门为黄先生诊治,建立起家庭病床,使病人及家属呼唤陈华,能够“随叫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