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你唯一的选择只有坚强,要学会潜伏、低头、默默无闻的做事。”

  说这句话的是赖志刚,四川康骨医院的院长。

  2000年,赖志刚怀揣梦想复员回到了地方,创办了四川康骨医院,开始了从军医到医院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十年弹指一挥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康骨医院不仅被当地民众所认可,而且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我复员时,领导们也很关心,建议我先到医院过渡下,我没有答应,直接就把那个转业的安置费投到了医院上。”赖志刚说。

  对于他的选择,朋友们也都很诧异:“以他当时的条件,自己生活是绰绰有余,而且可以买个车子,一年挣个几十万块钱,很不错了,当时我们也不知道他为啥要这么做,要开这么大的医院。”

  万事开头难,在建院初期,医院的处境十分艰难,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来就诊的患者数量并不多,大量病房闲置,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医院不但没有盈利,反而欠下了40多万元的债务。

  “部队的稳定工作没了,这面还要欠着债,有的时候真的要考虑到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回忆起当年那段艰辛,赖志刚感慨的说到:“那个时候没有办法呀,所有的事情都靠自己干,有的时候自己已经是累的不行了,但是一接到电话,我还会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赶到医院这边。”

  他对记者戏言,“我是一个星期上七天班,一天上24个小时。”

  人们之所以做着艰难的抉择,是因为总会衡量得与失的重量,有的人会沉浸于失去的痛苦中,而有的人却总能快乐的拥有,虽然在奋斗的道路上历尽艰辛,但赖志刚始终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新院区,当然,在筹建新院区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院长赖志刚的梦想与默默坚守
赖志刚    四川康骨医院的院长

 

  

筹建妙招“ BOT ”

  “我们医院现在的院区是租部队的房子,在05年时候,我们定下了目标。十年内必须要有自己的大楼,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在08年买下了现在这块地,准备建设自己的大楼。”赖志刚在与记者交谈时,质朴的话语里透露着强大的自信。

  但是,作为民营医院,庞大的建设资金是制约医院发展的一个瓶颈,仅仅依靠医院自身造血非常困难,对此赖志刚也很无奈,“现在医院向银行借钱真的是很难,银行要考虑到你资产变形的问题,一旦你还不起的时候怎么办?而医院和学校,法院又不能轻易查封。”

  面对困难,赖志刚并没有退缩,主动向专家“取经”,经过不懈的努力,还真让他摸到了个“窍门,”那就是“把它们全部拆开,通通做BOT,逐步分项,进行专业化管理。”

  所谓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还,这种模式在高速公路等基础建设项目广泛应用。

  在2008年世界经济遭遇低谷时,医院逆势增长,许多行业的投资商都注意到了医院的发展潜力,有意愿参与到医院领域之中。

  赖志刚不想放过这个机会,他又拿出了在创建康骨医院时的那股“疯劲”,他告诉记者说,“作为民营医院,我们要尝试些别人不敢尝试的,我们借助这个契机,有选择性地吸纳相关行业的投资商参与到我们的医院建设团队,但是有个原则不能动摇——我是内行,我来管理,我来决策

  如成本也比较为建设的这个医院你建筑商也有份的。”

  赖志刚向记者介绍说,“如果你是地产商,你可以参与建医院大楼,但是建设完成后,医院的决策权你不能拿走,如果你是园林公司,我把医院的园林给你做,但是同样,园林完成后,决策权你不能拿走,你做信息化的企业,我把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委托给你,一样的,决策权你不能拿走。”

  在BOT招标完成后,赖志刚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了“甩手掌柜”,“因为这个医院你建筑商也有份,如果出现了问题,董事会就启动问责机制,会根据利益条款把你的利益切掉,这样一来,建筑质量也不用我太操心了,医院的建设成本和材料成本也都逐渐的降了下来。”

  

“医院亮点,很难复制”

  2008年,赖志刚在美国参观时的一所医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站在病房内,推开窗户就是高尔夫球场,放眼望去草长莺飞,翠绿欲滴。赖志刚颇为感叹的说,“当时这个医院给我的触动非常深,我心里就在想,如果中国有这么所医院该多好,没想到我还真有机会实现。”

  “新院区就坐落在成都市内一个大型的湿地公园旁,在设计伊始,我就对建筑设计做了明确的要求,病房要间间看湖,这个亮点是别的医院很难复制的。”

  赖志刚向记者描述了一幅画面,“你可以想象的到,患者站在新建的大楼里,欣赏窗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景色,住在这里‘病都好了一半’。”

  为了建成心目中的医院,赖志刚在选择设计单位时也花费了许多心思,“一般我们选择设计单位时,都会从企业资质、设计理念和低费用这3点原则出发,而我在选择时,又加了一点原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求设计单位有迫切希望在成都地区树立形象工程的意向。”

  赖志刚告诉记者说,“在设计招标时,我们也找了很多大公司咨询,他们不但的报价非常高,而且还不把咱当回事,我知道,他们的战略目标不在四川,索性我也就不跟他们谈了,我要找的就是要吃四川这块市场的,有迫切希望在四川做样板工程的,只有这样,设计单位才会主动地提供优质服务。”

  除此之外,为了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赖志刚在与设计团队沟通时还明确的表示,“在未来的新院区,医院会在文化墙或大厅保留一个宣传区域,在上面标明,‘本医院由某某设计院建筑设计’,作为设计院的形象宣传。”

  “如果你这个建筑做的很糟糕,这个形象宣传,我觉得你设计院也不好意思要吧。”赖志刚幽默的说到。

 

 心里的一笔精细账

  赖志刚与所有筹建医用工程的院长一样,对工程造价也十分重视,紧紧守着自己的“荷包”,但是这并不表示他“抠门”。例如在设计招标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设计单位建议他做低层建筑,而不是他中意的圆弧式造型高层建筑设计,为此他专门咨询了造价师,得到的答案是这种圆弧式造型高层建筑设计方案会比原计划增加预算的1%左右。

  他在心里算了一笔账:“新院区基建部分预算是2亿,预算的1%也就是2百万,虽然这种方案会比低层建筑造价高一些,但比较起未来的回报和今天的付出,追加的这2百万又算什么?”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咱们到三亚旅游,是住海景房贵还是山景房贵?海景房的价钱是山景房的一倍哟,我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就能在住院费用中把追加的投入收回,那我为什么不这样做?”赖志刚告诉记者:“我的考虑是‘医院要走多远’的问题,如果我局限在工程本身,以‘成本领先’来做,那直接盖个板楼算了。”

  

赖志刚的“无线”畅想

  “我想把医院建设成为智慧化医院,而不是简单的智能化,所谓智慧化医院,说白了,就是患者想干什么,医院就能满足你的要求。”谈到新院区的建设目标,赖志刚给自己设立了个“高门槛”。

  “例如探视问题,大家都知道年轻人现在都很忙,生活节奏很快,父母入院后,24小时守护在医院几乎是不可能的。”赖志刚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可以想象下,每天当他回到家中,就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家属足不出户就可以即时了解到患者在医院中的治疗和生活状况,使他们放心。此外,还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探视活动所增加的管理成本。”

  虽然现阶段医院实现起来还是很有难度,实现的成本很高,但赖志刚对此还是信心满满:“我知道这个系统对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要求非常高,作为医院自身来讲,实现起来很困难,但是随着3G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我相信这是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院长赖志刚的梦想与默默坚守
设计中将最好的朝向、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区域奉献给了患者,
使患者能在医院内感受到关爱、尊重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