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北大深圳医院的主任医师、副院长,全国男科协会的委员、深圳市的主任委员;他是最早提出后勤社会化的第一人,也是总结筹备大型综合医院经验的第一人,还是深圳市提出院内交通与院外交通相结合建设的第一人;

  他从来没有做过医院工程,临时受命,带着筹建办3个人从整合资源开始,承担起35.2万平方米的筹建工作。从半步策略到设置虚拟团队,从3+X模式到AB角制度,可以说,他完美完成了从医生到筹建专家的角色转换;

  如此厉害的“狠角色”到底是谁呢?

  他就是深圳滨海医院筹建办主任叶炯贤,一个不折不扣的永远向前的奋斗者。

  

叶炯贤和他的筹建历程

                                     曾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现为深圳市滨海医院筹建办主任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开始筹建一家新医院,这是一个怎样的契机?

  

叶炯贤:

一天,卫生局的领导找我谈话,想让我去筹备一家新医院,理由是,我比较年轻,有干劲儿,在后勤、党务、业务等方面都历练过,本身还是MBA硕士、医院管理博士,综合知识非常全面,而且没有离开过卫生系统,问我是否愿意做这个工作,并让我郑重考虑后答复。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叶炯贤:

既喜又忧。喜的是,新建一家2000张床的大医院,这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机遇,非常宝贵的经验,会很有成就感。忧的是,毕竟以前从来没做过筹建工作,不知道如何入手。思前想后既然组织安排了,也是为我好,没理由拒绝。再说对个人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工作中有很多医院建设的朋友们,良师益友可以去请教。潜意识中,我也觉得建设一个医院应该会很好,于是没有考虑那么多,不到一周,就回复卫生局的领导,决定接受挑战。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叶炯贤:

项目时间很紧,卫生局先把我从北大深圳医院借调走,当时对整个项目不太了解,我花了很多时间来看文件,了解项目的背景后,感觉到有困难比较大,第一,筹建机构没有成立,当时的筹建小组只有3个人;第二,没有办公场所;第三,没有经费;第四,建设用地还没有批给卫生局。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我已经答应做筹建了,进退两难。而深圳在改革时,为了集中工作,工务署取消相关筹建办,因此各系统都取消了筹建机构。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

  

叶炯贤:

面对这些困难,必须一个个攻破。既然我答应了做筹建,就应该推进,总要有人去做事情。我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建办,把情况反映一下。进过协调后,他们初步同意滨海医院成立筹建办,但建议人数不能多,主要做协调工作。但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滨海医院的要求很高,要求一步到位,同时要求医院建好后马上使用,筹备办除了筹备医院外,还要准备医院开业的工作,任务很重,所以给了10个编制。

  虽然与我们的想法有出入,但我们也接受了,先成立机构,招兵买马。人招到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办公地点问题,如果租用的话,1平方米100多元,管理费用有限,做不到。

  这时又得到了我以前单位北大深圳医院的支持,借给我们几间房,还提供一些办公条件,把会议室等借我们用,于是开始推进工作。经费方面也是从卫生局内部先支持一下,那么土地的问题就是很重要的。深圳市的土地规定很严。原来是个海,填海区。用途变了很多,最后定为医院。

  我们先了解,要做这些事情,哪些需要审批,资料汇总会,希望得要政府的支持,不外乎是政策支持和人财物的支持,把这些东西一步一步建立起来,但当时编制少,我们又请示卫生局,想在系统内借用几个人。我原来的单位北大深圳医院我们有些条件后,就开始推进这些。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如何运用团队力量?

  

叶炯贤:

主要运用好了两个团队的力量。一是虚拟团队。我们人员很少,需要专业团队来帮助,人员不足的解决办法是,设置虚拟团队。在医生的时候,我也积累了很多专家资源,就与业内很多专家建立起联系,希望他们把全国好的医院的建设经验介绍给我,得到他们的支持。可谓人多力量大。也请社会上的专家来帮忙,比如医疗工艺,对医院的布局、科室布局,医院内设备很专业的东西依托深圳各医院的专家,把他们请到专家委员会,让他们参与其中,国内业内各专业的专家也请来,布局、流程、建筑基本构架,我希望要教训,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问题,别发生在我身上。希望专家们把别人的经验告诉我们。

  二是用好了很多政府团队,对那些法律方面的事情,我就把大合同都请深圳市政府的法制办公室来支持,而且是免费,他们都是为大项目服务的。因为项目大,难免涉及到一些纠纷的事情,一方面请教同行,另一方面,请他们帮忙,后来证明是正确的。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您运用的“3+X”管理模式能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叶炯贤:

3+X管理模式,与其他领域模式不同的。我们的3是固定的,以3家单位为主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主体。哪三家呢?我们自己,代表政府,筹备办,二是工务署,三是设计院。

  X代表合作单位,如设计咨询公司、工程监理、医院专家、规划咨询公司、各专业公司、供应商等,处于变数当中,就看哪一天需要就引进哪一方。毕竟是我们用,包括设计院、工务署都要围绕我们的目标来努力,要满足我们的要求,他们各方承担自己的责任。工务署就代表政府来控制整个概算,政府批了多少钱,这个责任由他负责。不能我们说增加档次,增加投入。二是工期,也要控制。我们也理解。设计院与我们是有合同的,按照我们的设计任务书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需要我们的咨询公司和他们多沟通,但如果我们想不到要更改费用的发生,由我们负责。请咨询专家一起研究,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方案,那就需要专家来参与,要与他们配合,因为他们的水平就在那里,标准就在那里,我们想锦上添花,想在此基础上有个亮点,需要找虚拟团队来配合设计,一起研究。

  3+X模式,在运作过程中,体现出了有效性,虽然不是一个法人单位,但我们一起同心同德。我经常给大家打气,如果医院建设好了,我们3家医院脸上都有光,建不好,3家都被批评,谁也逃不了。虽然责任均分,但会增加很多额外的工作量。

  此外,为了把筹备做好,我曾经办过几次大的论证会,筹建办自己出钱,请设计院参加,让论证的专家把意见提给设计院。我觉得办这样的会议很有必要,支出的成本是最低的,比做好后又改的费用少,应尊重科学,也尊重建筑的规律,建筑是个遗憾的艺术,总是会出现问题,不可能所有都好。这方面我希望这2 个单位他们好,我希望以我的资源来帮他们,他们好就是我好,与成熟的交钥匙工程不一样,按照要求做好了,做好验收,我觉得大多不负责任。毕竟有时出现问题分不清到底是谁的责任,也许是当时任务书提的不明确,也许是行业标准有动态的变化,每年都有一个业内行业标准的更改统计,有时候刚建设好,马上就落后了,为什么?因为你用了10年前的标准。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如何组建内部团队?

  

叶炯贤:

对内部,我提出了,“一个好结果,两股力量”.我们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人生苦短,既然大家一起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就应该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工作的目标一定要完成。第二是2股力量。我们要学习,要进步。第3是要有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工作很有挑战性,可能一生经历这一次,可能以后不能在建设这么大的项目了。这么重大艰巨的工作,一定要先有使命感。整个的工作量很大,难度很打,没紧迫感不可能完成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责任岗位,有AB角制度,除了A角,还有B角,A角休假,出差,B角要主动顶上,A角要告诉B角,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做事情一定要当日事,当日毕,能当天做的,当天做,星期五能做的,绝不托到星期一。不能自己想当然,明天都休息,就不做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能做的都做,每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如此。这样慢慢的就把时间紧出来的,紧迫感也形成了。每天要求一天一结。每周一就会开一个例会,会中,每个人负责的上周工作要汇报,大家那一天压力都很大。而且没有完成上周工作的,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好,会有督办来监督。在筹建办还做了倒计时牌,一定抓好工期。还要考虑到可能的变数。谋其道,得其中,希望谋高一些,中间有变数时,还有时间来处理,还是能够完成目标。目前艰难的事情,

  现在已从3人到10人到20多人,我们有岗前训练,来的人要进行岗位培训,我不强调拼命工作,但要劳逸结合。

  内部必须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团队。不能自己的做完了,就不管了。

  此外,还要创新去做。五种组织。专业不同,要加强学习。专业里面有新的东西。星期三中午,集体学习,单位给快餐,大家一起讨论,根据工程每个阶段的内容,比如管理,对医院的理解,301、协和医院是怎样的。1个时间,形成一个学习的习惯。

  还设了一个金点子工程,鼓励大家出点子,哪怕没有意义,但只要有点子,就给奖励 10元,采纳了给100元,我们的经费有限,目的是让大家多思考,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我还会在细节上要求大家,比如电话费,用长途的加拨号优惠,用电啊,谁最后走谁关灯。

  引申具体的管理模式,有自己的OV系统,有自己的网站,有自己院徽,要求大家都有MSN、QQ,能够在内部沟通,免费的。网站主要是对外沟通,当时有很多人都有疑问,以为我们没有进展,这时当有人来询问招聘、设备采购等,我们在网站上都有具体的进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就少了很多咨询,节省了我们的时间。

  五种组织。七种工作方法,主动策略,简单事情。8字原则,团结、学识、高效、

  我们要了解申报流程、医院的建设标准,这些都需要学识。个人学识在进步,个人也要进步,不能出问题、范错误,如果出现问题,那就是退步了。如果单说廉政他们也听不进去。没问题,才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