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芹从1955年开始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做建筑专业设计工作。一开始被分配到专门做医院工程的设计室,由于医院方面的设计接触得越来越多,有了那么一点经验,所以交给她在这方面的设计任务也比较多了。

  久而久之,苏雪芹便走上了医院建筑的设计之路。

  她曾主持设计了北京垂杨柳医院、东直门医院、北京人民医院、朝阳医院、积水潭医院等部分改扩建工程,主持了北大口腔医院的设计,这些案例为她经验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在,苏雪芹每天的生活内容都与医院建筑设计有关。参与评审方案及审查初始施工图纸等是最经常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有很多人来找她审图,这位几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微笑着对记者说:“也许我做过一些医院的设计,有那么一点儿经验吧,而且,我这个人比较好说话,但是公平、公正的原则我还是要严格把握的。”
 

设计是同步收集与总结——专访苏雪芹

苏雪芹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您在工作中是如何提升自己的?

 

苏雪芹

我始终没有脱离过医院建筑设计,而且喜欢收集资料和对做过的项目进行总结。我收集的一些资料,可能当时不被人们看好,但是现在看来还是有些价值的。养成这个习惯,一方面是总结经验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个纪念。我对收集资料这件事情很有兴趣。另外,我总觉得自己很空虚,所以在每次医院建筑设计完成并通过之后,总想尽量地多留下一些东西,比如那些图纸,还有工作中的体会,我都一一保留或记录下来。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您从事了几十年的医院建筑设计工作,您觉得医院建筑的变化大么?

  

苏雪芹:

几乎全变了。过去的医院设计都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我们都是套用前苏联的模式,整体的规划以‘工字型’和‘王字型’为主,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设计已经相当落后了。你看现在的建筑形式多灵活啊,怎么设计都行,但过去不是这样的。除了整体的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的层数、立面的形式、材料及其他细部都已经大不一样了,随着新材料、新设备、新医疗技术的出现,医院建筑的设计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医院的发展也是呈波浪形的,有高潮,也有低谷,而现在正处于一个高潮时期。上一次高潮的出现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了,那次的原因是政府觉得医院的病房太落后,于是决定对很多老的病房楼进行改扩建。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根据您的观察,现在医院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苏雪芹:

现在医院建设“资金超支”的现象要比“超面积”多。至于其中的原因,大体有几种情况——

  一是设计单位和业主考虑得不周全,在设计过程中对相关标准把握得不到位,导致超支;二是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升高,从而超支;三是相关标准对医院特殊性考虑不全面。比如,相关标准规定,设备层的高度如果不超过2.2m,该层就不计入总建筑面积;如果超过2.2m,则该层的面积要计入总建筑面积。在医院设备层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2.2m的层高有时候会给设备的维修造成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增加层高,于是,原本不计入建筑面积的设备层就要计入总建筑面积了,这无疑会增加成本。

  关于流程和布局,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是最根本的出发点,这是过去所说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现在则叫做“人性化”。

  其他的就是一些细节问题了。就拿这个设计方案来说吧,这个设计采用了200厚的加气混凝土外墙保温,按照北京地区的标准,它的保温是不够的,于是,设计人员又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贴在外面。我建议他们不要用这种方式,用300厚的加气混凝土就可以了,不用贴膜。因为如果使用两种材料,工期就会延长,另外贴膜的成本也更高。

  有的设计方案其实并没有错,但是还有更好的办法使其改进后更加合理,更加适用,当然,对明显是违反规范的地方,就必须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