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柯·沃若姆 “漂洋过海”的医院建设理念
本刊记者/凌云
春意正浓时,北京紫竹院公园里的一座四合院内, 记者进行了一次存在“语言障碍”的采访,也好似经历了一次游走于发达国家医院建设理念的旅行。
他是芬兰联合大学(Aaito University)的教授,多年从事医院建设研究的资深顾问,也是试图开拓中国市场的合作者——一位既严肃认真又幽默可亲的老外——艾尔柯·沃若姆(Erkki Vauramo)。
谈话就从记者最关心的问题展开——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芬兰医院建筑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艾尔柯:芬兰的建筑大多都是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建成的,现在也面临着改扩建的问题。设计师面临的问题是许多医院建设之初的设计不合理,还有功能上的缺陷等。因此在改扩建时要把医院的功能更加细分成不同的模块,合理设计安排。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您是否参观过中国的医院,有何感受?
艾尔柯:从1993到2000年,我参观过100多所中国的医院。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中国的医疗需求和医疗结构还是不配等,医疗需求无法充分得到满足,还有很大的空缺;其次,在近十年,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建了很多新医院;最后,信息化程度还不够完善,除了一些新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以外,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还是非常低的,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您如何看待医院前期规划工作?
艾尔柯:我的工作侧重在医院的流程和服务的研究、分析方面。首先要充分了解医院是如何运营的,然后再细化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并简化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前期规划工作非常重要,流程与功能区设计如果做得非常合理的话,可以节省15%——20%的资源。
阳光照进屋内,此时窗外房檐上“路过”的小猫分散了Erkki Vauramo的全部注意力,这个哈哈大笑的老小孩许久才让话题“回归正轨”。
谈话内容继续深入——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上世纪60年代是芬兰兴建医院的高峰期,现在大部分医院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未来该走向怎样发展之路?
艾尔柯:资金短缺、老龄化人口增多,伴随人力劳动资源的相对减少,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重。医院建设需通过很少的钱,来承担庞大的社会重负。这也就直接涉及到如何整合、分配、利用医疗资源的问题。现在正处于变革的阶段,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无限的网络资源,以扩大医疗资源;责任感,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完全负责。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兴建医院的需要平衡哪些关系呢?
艾尔柯:区域不同,需求不同,同时需求还处于变化之中,导致医院建设的关注点也不同。这包括社会的压力和市场的需求,不能盲目投资,要产生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回报利润的投资,并不意味着降低服务质量,平衡二者关系成为核心问题。
此时我们的国家需要新型的医院,现代化的医院,“新”与“现代化”都只是标签,究竟怎样使其新?怎样使其现代化?不能是纯商业化的行为,还要考虑文化、人性化等因素。
【艾尔柯认为,将核心医院和城市中的繁华商业中心结合起来,可充分利用城市繁华商圈的停车场、饮食餐厅、交通等功能设施】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现在大部分医院由于太过拥挤,不能完全发挥出作用,该如何应对呢?
艾尔柯:核心医院对周围30公里范围内的小医院、小诊所实行监控管理,对其诊疗内容与方案等信息及时讨论、反馈、跟踪,充分保证医疗水平。大医院不再是“由外到内”的将繁杂工作“聚敛”,而是“由内到外”的将工作扩散。这不但是资源的扩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效率,方便居民就诊。
核心医院扩散出很多边缘的信息支撑系统,举例来说,远程电话的支撑,人们通过电话问询的方式,减少到医院的次数。一些疾病,不一定要到核心医院就诊:轻伤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可以完成治疗;小的手术,核心医院可以派专家前去指导治疗;患者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也可在居住地附近医院完成;50%的心虚管病人可以通过指导恢复健康;一些疾病的预防工作……这并不是消化核心医院的功能,而是强化其在疑难、重大疾病的治疗功能。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如何解决医院因为市场需求而无限扩大的问题呢?
艾尔柯:将核心医院和城市中的繁华商业中心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城市繁华商圈的停车场、饮食餐厅、交通等功能设施。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那随之而来的,医院患病人群与周边健康人群的交叉感染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艾尔柯:不用有此顾虑。从医院管理的角度出发,严格的划分控制区、半控制区以及公共区,并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管理。
小型的讨论区,相对独立,不受外界干扰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如何让空间设置变得灵活,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呢?
艾尔柯:医院的核心治疗区面积(治疗、诊断)占30、5%,护理单元占32%,管理部门占23、5%,随着时间的变化,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通常核心治疗区不会有较大的调整。考虑到建筑又具有调整的局限性,这就需要运用更为巧妙的方法,比如预留空间设计,家具灵活摆放等。
设置固定的就诊房间,就是A就诊者进入就诊房间等候,医生B先来此房间诊断,护士C来此房间完成换药等工作,在护士C给A患者换药的同时,医生B又可以到其它房间为其他病人服务。医务人员可同时照顾多位病人,完全实现工作的高效。这与给予医生固定的看诊房间的传统医疗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提高工作效率还需要将许多工作细分。护士只专心做护理工作,除护理以外的后勤工作,由另外的团队负责;与将饭菜送到所有患者床边的传统方式不同,将患者细分为可以自行来餐厅就餐的患者、和不能前来就餐的患者,只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送餐,从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医院将饮食外包给餐饮公司,为患者提供专业、营养的餐品。
(医院图片由Dr Henny van Laarhove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