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敢于开始
——专访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医院院长谢伦
33岁就当上院长的他,在改建过程中,大胆创新,仅6个月时间,就把月子会所与医院的产科中心相结合,建设出新式的母婴中心 。他全程参与医院的改建工程,有时甚至固执地与设计师“叫板”,就连内部家具和饰品也几乎都是他去挑选的……
他的创新,都从“敢于”开始——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您作为院长,对管理应该很重视,为什么对医院的改建、医院的建筑如此关注呢?
谢伦:我们不能为了医院而建设医院,不是为了治病而设计一个治病的地方。作为院长,应关注人性化方面,这跟爱好有关,我对建筑比较感兴趣。我觉得产科中心与医院还有不一样的地方,是人的生理过程,不是病人,(当然也有病理产科,很少有)是人生一个自然的阶段。我们不想给她们医疗空间,希望给他们一个很温馨的空间,这空间,未必所有都是医疗空间,比如我们产科中心的管理,是由酒店管理和医疗管理融合的一个产品,如何把酒店的服务和管理理念导入我们的产科中心里面,是我们想尝试的东西。在硬件方面,我们关注了一个酒店的功能,我在医疗的路径,安全的前提下,把酒店功能无限扩大。那么就需要酒店人员参与酒店功能的管理,比如大堂休闲厅,咖啡吧以及我们的一些客房、病房、餐厅。用了酒店长处也避免了我医疗上的短处,更大节省医疗人力资源。当然这种人性化还应体现在对内部员工的关怀上,我们改建时,为员工建设了俱乐部等,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更加重视。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目前,月子会所挂靠产科中心的实例不多,当时您是怎样想的呢?
谢伦:有资料说,30%的产妇都有产后抑郁症发生,我曾经看过一则新闻,说一位母亲将5岁的孩子丢到楼下,这种产后抑郁症5年后都还能发生。我希望能通过医疗手段,尽快做好角色的转换。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会进行心理辅导,母亲康复,教会母亲育婴的知识。目前医院里面涉及月子会所的不多。之前,我到长三角、珠三角参观了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有月子会所,而没有产科,有的有产科而没有月子会所。而我这儿试图打造一个从孕前、产前、产中、产后一体的。月子会所是服务行业,而产科中心是带有医疗行为的。把月子会所融入我们的产科,对产妇来说,更多地给予医疗上的关怀。但我们很难分得清楚,比如在月子会所里面可以做盆底康复,是医疗行为,又比如纤体,妊娠纹的消除,这些非医疗行为可以实现的,以及母婴的喂养,更需要心里的干涉,医疗的干涉,这要从妻子到母亲,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心理的过渡期。还有一个法律界定的问题。月子会所就是一个商业机构,我们在产科中心就是一个医疗行为,但在月子会所发生的事故,是医疗行为还是商业行为,还没有界定。
我们在做月子会所时,更注重一种观念:父母不在身边,老公不在身边,怎么办?我们可以为产妇提供一个辅导性的东西。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对内部流程您考察过哪些地方?
谢伦:台湾有这种模式,在和睦家也看过类似这种理念的,但往往费用会很高,适合高端和中端人群。我们想探讨这种利润模式,很多地方与公立医院互补。我觉得公立医院不关注的东西,我们就补充。低水平,广覆盖。我们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环节。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与设计方沟通时,主要定位?
谢伦:“不是医院的医院,不是酒店的酒店。”是我们的定位,我们要求涵盖这种内容:在医院安全的需求下,把酒店的功能扩大。前期请了相关医疗的专家,设计师设计后,要拿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审查一下我们的产房和手术室是不是符合我们的医疗流程。不能说,我认为怎么好,怎么做。但酒店功能部分的流程就很随意了,怎么人性化,怎么舒服,就怎么做,酒店功能是没有审批的。比如酒店大堂空间。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在工程中,设计的更改和增加有哪些?
谢伦:在一些功能方面,按照当地的卫生管理办法做了小调整。比如,当时我们想做水中分娩,但当地还没有,所以就没有批下来。很多室内设计我也参与,设计师也给我一些启发性的东西。在家具设计方面,设计师给我们一个规格,没有具体说这么做。好在我们提前做了VI导入,比如我们的门牌,整个色彩,广告公司、设计师与室内装修怎么融合,色调搭配。比如地板,每层的地板颜色都不同,从深到稍深到浅,空间很多人在走,太浅容易脏,VIP房间就浅色一点,色调是一个很和谐的。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有人说建筑是一个遗憾的艺术,那您在改扩建过程中,有何遗憾?
谢伦:一是雨篷的问题,现在是用轻质的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使用钢构来做的,很难避免一些漏水的问题,外部的紧密性较好,但国内的装修工程队目前还达不到这样好的技术。下雨的时候,就漏水。
二是外墙砖的问题,砖贴的时候,我们知道灯光是从上面照射下来,对墙面要求很高。需要砖非常平整,但实际上从上面照下来砖被照显得很凹凸,我觉得如果把外墙砖内贴,需要注意灯光的射角最好不是从上面投射。另外,外墙的施工技术与内墙还是有别的,比如勾缝,我们有遗憾,勾缝是我们最头疼的,砖与砖之间的勾缝,如果勾不好,会有流泪的视觉感受。
三是改建工程,当时很多灰沙没有清铲干净,有时下雨、漏水就会鼓起来。我觉得改建时应注意这点,不要为了节约资金,而应把砖露出来之后,再批转,就可避免鼓起来的现象。
最后还有一点遗憾,一层使用了大的玻璃窗,视觉很好,但通风有些问题。不能做抽风机,一旦隔开,就容易碎掉。我个人觉得不需要用钢化玻璃,普通玻璃就可以了,但就是安全方面不能太保证,普通玻璃一旦碎掉,碎块容易扎伤人。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我们发现大厅里面,还设置了壁火,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谢伦:我在国外医院见过,国内比较少。它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寒冷的时候,可以放暖气出来。天热的时候,你可以关掉。试图营造一种酒店化和家庭化的氛围在这里。
大家都说母亲伟大,怎么伟大?十月怀胎,分娩的痛苦,我觉得伟大不是通过很痛苦来实现的,可以通过很温馨的环境下体现伟大,当然,伟大还体现在以后的抚养等。但在人生第一步,在生孕过程中,要很和谐,很温馨的环境。这种环境,我的构想是一个两夫妇在生小孩前或后坐在一起,喝杯咖啡和茶,欣赏的景色,多么温馨的场面,很幸福的画面。我不希望是以前那种很邋遢的画面。我希望是在酒店里面,很温馨的环境下,体会这种幸福。我们有无痛分娩、酒店式的硬件,我们的导入陪产,这种服务措施,VIP有5顿饭,有营养师来搭配。我们还会关注产妇的心理感受。把对接的东西细化,是我们主要考虑的,比如说医疗管理的无缝对接。服务细则,如何更人性化。知道她们想到的,我们就提供。我们还要想到她们没有想到的。比如产妇的生日PARTY,一起过。宝宝满月,送小礼物啊。包括活动室的一些活动。产妇之间也是,互相间的关怀。在后续关怀中,也很注重,但我们不收什么费用的。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看来你对医院的服务细节上考虑得也很多,那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服务这么到位,收费贵吗?
谢伦:我们面对的主要是外来工,既然想让他们享受到这样温馨的环境,那我们也要顾及一部分人,比如白领,2880元是基本的顺产价格。虽然没有康复等费用,但生小孩是没问题的。是大众能够接受的价格。月子会所大概2万多,可以满足各个消费群,患者群都能满足。
以前产科中心有很多急产的,生完小孩就走了,也不给钱。开医院没办法,只能做一些事情,我们从事这么崇高的职业,在危重情况下,一定不要看重钱,但后续不交钱,我们管理者就很无奈。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改建工程中,感触最深的事情?
谢伦:最头疼的是半框架结构,改动很麻烦,很被动。比如手术室,2间变1间,中间的承重墙要拆掉,拆掉就意味着不安全,会倒塌。那么就必须做迁梁,很多功能只能在中间实现。在其他空间没法实现,诊疗区只好放到了外面的区域。
还涉及对原生态的保护,有一棵树,10多年了,为了保护它,没有砍掉。转移也不大可能,意味着死掉,为了保护这棵树,特别绕开这个树进行改建。
在工程中,我也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外排水,我没怎么参与,外排水太小了。在开业前一天淹掉了,我们又马上改。我发现,做工程,哪个没有做好,马上就能体会到它们的“下马威”,不会客气的。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工程中,有哪些让您引以为豪的亮点?
谢伦:基本实现了初衷的理念,包括候诊、花园、水景,有些超出了我们的设想。圆沙发在医院里很少用,我觉得给人感觉更融洽,比方形更好,方形比较规矩。
窗户这个问题,也是和设计师争论比较多的。他想把外面的窗户全部做成百叶窗。视觉效果很好,采风效果也可以,就是采光有一些问题。我们沟通后,改成现在这种,既有采风,又有采光,又能节约成本。
走廊的扶手下设置LED灯,在晚上,省去廊灯,起到了小夜灯的作用。还有陪护室的沙发,是两用的,可以折叠,使陪护的人员能休息。
外面的防火通道,也是我的一个得意之处。很漂亮,与我们的外墙很和谐。
外部水池中,运用了多色“马赛克”砖,还设置了火烈鸟等雕塑,渲染出宁静湖畔的景象。
文化廊,做一个改建的前与后的对比。随着时间,很多事情慢慢会被人淡忘。我很在意收集这些资料,让人把这个过程拍下来,见证整个过程。试图告诉大家,这个地方在不断变化。这是设计者和建设着给我们的一个贡献。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经历工程后的体会?
谢伦:因为喜欢,所以不觉得辛苦,每当看着这些变化,也非常开心。在我们医院,人性化很重要。对于产房的建设,不需要花费很多钱,动一点儿小心思就可以了。在产房里装修费用很少,用小钱就可以做到这些事情。有人说,生孩子都能在家生,凭什么花钱来你这里生。其实,软环境同样重要。有人听我说用真皮沙发,阻止我说,不要用真皮了,木头、不锈钢就好了。但我更注重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其实花钱不多,我为了买家具去了10次乐从,市场上1万元的沙发,我3000多买到的,这些家具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