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年仅18岁的魏敦山怀着对新中国建设的美好憧憬,考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步入了一生的建筑创作生涯。他说:“我的建筑启蒙教育及学习生涯是很幸运的。在初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教育时期得到黄作燊、罗小未等老师的启蒙;在同济大学又得到吴景祥、冯纪忠、谭垣诸位老师的西方欧美学院派教育的熏陶;在1955年北京工作业余时间,听完张镈老师的中国建筑史及赵冬日老师的医院设计课程,得益匪浅;青年时期在设计院工作,又长期得到陈植、汪定曾、赵深诸位老师悉心指导。从宏观创作构思到微观细部节点,由浅入深,层层剖析。使自己形成一条‘重功能、重实践、重综合、重创新’的建筑设计工作轨迹。”
第一个工程:著名的上海跳水池
在1950年代,国力相对较弱,新中国体育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国内比较知名的北京太阳宫体育场、上海江湾体育场,规模十分有限。也许是命运女神的巧安排,1957年,魏敦山从北京调回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以下简称上海院)后遇见的第一个工程就是著名的上海跳水池。那时全国从事体育建筑设计的人才奇缺,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院里仍然把这个重要工程交给了有着本科学历、富于钻研的魏敦山。此时摆在魏敦山面前的是一道难题:要在室外设计一个游泳、跳水的综合池,而且场地有限。考虑再三,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设计成游泳与跳水两用的水池。跳水池一侧设计有10米跳台,按照比赛要求水深必须是5米,而游泳池一侧的水深要求2.5米即可,魏敦山为此设计了一座水深由2.5米逐渐变化到5米的过渡型水池,这在国内是首创!为了防止由于结构沉降造成水池底部断裂,魏敦山在水池底开创性地设计了一个节点——做一个由铜皮连接的伸缩缝,难题迎刃而解,也让这个年仅25岁的建筑师(当时是技术员)令人刮目相看!
魏敦山说,50年前的上海院建筑师们是分组编制,有住宅、文教、医卫、工业建筑等几个门类,他被分在文教医卫组,所以他一生许多作品都是医院或者体育馆。体育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发展起来的新类型,外型受结构屋面和体育项目本身的制约很大。
对于建筑的“功能”与“形式”,魏敦山认为首先还是要讲功能,“一个建筑如果不能用或者不好用,是个最大的失误。”
每次接到一个新的设计任务,魏敦山总是力求变化和创新,力求建筑艺术与先进的建筑科技完美结合。他的第二个设计实践是上海虹口体育场改建项目。这是一座解放前建造的体育场,刚接手改造时内部巨大的木结构看台已经腐烂,夜间比赛照明的大灯看起来像现在的苍蝇拍似的。为了设计好虹口体育场,魏敦山先到北京参观学习了先农坛体育场,回到上海研究大胆试用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采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很好地完成了上海虹口体育场的建筑改造。
好事多磨:用16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
魏敦山至今已设计建造了超过一百座建筑。其中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与80年代设计的上海游泳馆是他的代表作,1988年这两项设计作为我国建国以来的优秀建筑(全国共遴选出43座),被首次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
说起1975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魏敦山讲了一个好事多磨的故事:“1959年我就开始进行方案设计,主馆旁边两个练习馆已经打好了桩基础,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建设资金没有了,工程被迫下马。直到1968年,我到北京参观北京院熊明设计的首都体育馆时,工程才有所进展——当时适逢上海争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周总理特别指示要建好这个比赛馆。就这样,从方案设计直到最终建成,上海体育馆整整用了16年。”
对于今后体育建筑的发展,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建筑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现在体育建筑的建设量太大,很多相关问题还可进一步思考。第一,体育建筑最主要的问题是开完运动会以后怎么用?因此要尽可能多考虑体育建筑的多功能性,一般体育馆(场)还要兼顾演出和娱乐的功能。第二,建筑创作的团队合作很重要。体育建筑对工艺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建筑的室内,声、光、热的要求必须严格满足竞赛的需要以及观众看、听、舒适的需要,因此建筑师在工程实践里与结构等各专业的配合需要默契。第三,提高建筑师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在一些年轻建筑师,在分工过细的环境下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像室内设计、玻璃幕墙、马道等工作,统统都分包出去,使得工程得不到系统的控制。其实对体育建筑来说,不但要做好方案工作,真正要实施起来是很讲技术和控制的。第四,体育建筑的形式应该是很讲究的。但目前比较倾向“玩表皮”重“形式”的现象不少。现在许多场馆的设计是什么,每个城市都在搞,而且都要搞成标志性的,规模标准比较偏大偏高,建成后没搞几次活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三喜临门:“凝固的音乐”的最强音
2000年,是20世纪和21世纪的短暂过道,对于魏敦山来说,“三喜临门”的说法也许过于张扬,不符合他的性格,但是这一年的确很有意义:除了荣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他还获得了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和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2000年早些时候,上海市建设党委、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曾召开了“建设者风采———魏敦山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后,市建设党委、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向全系统下发了《关于学习魏敦山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通知中号召上海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学习、弘扬魏敦山同志勇于攀登,为国争光的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精神……
魏敦山在从事建筑设计事业的40多年中,他设计了上百个建筑项目,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就达14项。在他的先进事迹材料中,我们读到:40多年来,魏敦山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立志要使中国的建筑傲立于世界之林,凭着这一信念,他默默地在建筑设计领域里耕耘,孜孜不倦地设计建筑精品,终于创下了辉煌的业绩。
回顾魏敦山走过的建筑设计之路,欣赏由他设计已矗立在祖国大地上的“凝固的音乐”:
50年代,魏敦山设计的上海跳水池在狭小的基地上建成一个可供游泳、跳水、水球三合一的深水游泳池,成为当时我国第一座大型室外跳水池。
60年代,他改变了过去中小学设计行列式的传统布局,主持汇编了《中小学建筑设计手册》;由他改建设计的虹口体育场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符合国际比赛的田径场地。
70年代,魏敦山主持设计了上海第一座高层病房楼——长征医院病房大楼和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病房大楼,还作为设计负责人之一,参加了被称作“万体馆”的上海体育馆的设计。
80年代,魏敦山在国内设计了上海游泳馆,在国外设计了开罗国际会议中心。
90年代,他设计了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和上海虹口足球场;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座34层楼,并可在楼顶停直升飞机的长征医院急救中心。尤其是八万人体育场,现已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
他的同行钦佩地说:“在每个年代,魏敦山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极为难得,他无愧于设计大师的称号。”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魏敦山主持设计或参加设计的体育建筑数量多,影响大,除了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外,由他主持设计的体育建筑还有:上海跳水池、虹口体育场、静安体育馆、静安游泳馆、上海射击场、上海奥林匹克俱乐部等等。
老资格的建筑史专家罗小未教授认为:在中国近代建筑史里,象魏敦山这样,设计过数量如此之多,质量如此之高的体育建筑的建筑师是罕见的,他的成就无疑将在中国建筑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优秀的建筑是时代的丰碑,设计了如此之多优秀建筑的魏敦山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熟悉魏敦山的人都说,他的为人和他的专业成就,绝对是相得益彰的。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位中国老知识分子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他所具有的那种敦厚、质朴的情怀。
那么,就让我们走近大师吧。
做建筑四十余年,却从未为自己的住房做过设计
辉煌缘自艰辛,成功伴随牺牲。魏敦山常年忙碌,把几十年的时光、精力和心血,几乎全部献给了他所执着追求的建筑事业,很少顾及自己、顾及家庭。
有一次,魏敦山上北京洽谈援外设计项目,因胃溃疡出血住进了医院。但他人进了病房,心却仍挂念着设计项目。于是,他干脆把病房当作了工作室,又是构草图又是做方案,忙得不亦乐乎。直到医生、护士对他提出了严重警告,他才稍有“收敛”。但只要医生护士一离去,他又忙开了。结果,住院一周,却一点没有耽误工作。
在设计上海体育场时,作为工程总设计师,魏敦山为了方案构思和科研攻关,为了材料选定和装饰规格,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进入攻坚阶段后,魏敦山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节假日概念、上下班概念统统从他的词典中消失。他妻子生病要住院,可他竟把陪妻子去医院的事也给忘了。
魏夫人赵伟华叹着气说:“老魏这个人呵!我与他结婚40年,就没见有过一个清闲的休息天!以前我们分居两地,想叫他抓紧时间设法把我调回上海,他总是说组织上会考虑的,自己则埋头搞设计。这一‘考虑’就考虑了17年!我在外地工作,他在上海带着儿子上班。星期天加班,他就让儿子独自睡在了单位的收发室里。后来我回到了上海,他也高兴,因为他可以更不顾家了。”
魏敦山曾两次迁居,可他这个搞建筑设计的,外面的建筑设计了上百个,却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家搞过一点点室内设计,最后,还是由妻子拿主意,忙前忙后地装修,以至于到外地出差回家的魏敦山进不了家门,因为已经搬家了。
骑车参加竣工典礼:从不摆架子的建筑大师
年逾花甲的魏敦山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采访过他的记者可能会发现,魏敦山的表情总是平平的、淡淡的。在谈到建筑专业上所取得的成绩时,他也往往一笔带过。初次见他的人会误以为他有些“木”。少说多做,对他而言,已经成了习惯。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魏敦山不象大师,因为他从不摆大师的架子。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专程到上海采访魏敦山,听说他有一枚由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颁发的勋章,想一睹真容并拍摄,可是魏敦山在家里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等到找出勋章,电视制作人员早已返回了北京。于是,在后来播出的专题片中,留下了镜头里的遗憾。
1993年10月,上海体育场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出席仪式的有上海市委、市府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魏敦山作为体育场工程总设计师,也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加开工典礼。那一天,工地上彩旗飞扬,宾客云集,各式各样的小轿车、面包车鱼贯而入,停满了现场四周。当人们寻找总设计师魏敦山时,怎么也没有料到,他竟象平时上工地一样,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前来了。现场设计组的同事既感动又有些不平:魏总啊魏总,凭着你大师的身份和总设计师地位,你完全可以乘单位里的小车来,至少可以叫辆出租车嘛。一向淡泊名利的魏敦山对同事们的关心,表情仍是那样随和,只笑着说了句:“习惯了”。
有一次,魏敦山在上海接待昆明红塔体育中心工程指挥部两位负责同志,当得知他们需要了解和提供市场最新墙体材料信息时,魏敦山一口应诺,并亲自陪同他们到江苏常州有关厂家去看轻质墙体材料。那天恰逢下大雨,但魏敦山仍不厌其烦地作介绍、当咨询。走了这家,又看那家,回到住处,浑身已是淋得湿透,令在场的两位老总感动不已。事后,他们对魏敦山的同事说:魏敦山是著名设计大师,我们非常了解他的专业水准,而通过今天的接触,我们又了解了魏敦山的为人,也使我们更增强了对你们设计、服务质量的信任感。不久,建设方和有关专家在对魏敦山主持的红塔体育中心第二轮方案评审后,两位老总十分自豪地说:“我们的眼光没有看错,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就是魏敦山的人格魅力!而这一魅力来自于他的平凡、随和、谦逊,来自于他对建筑设计事业的一片忠诚。
建筑的大忌:不能因局部美丽影响整体的协调流畅
刚接到上海体育场设计任务时,当时的龚学平副市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上海体育场的建设要尝试走出一条体育产业化的道路来。
当初在上海体育场这块“黄金地块”的规划中,只是建造5万人规模的纯体育场,如今,要造8万人规模,还要使体育场具有自身的“造血功能”,这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啊。他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大胆提出了上大下小的倒锥体造型,这样借天不借地,既符合体育场观众席的布局,又向空中借得了3万平方米的空间。同时,魏敦山根据比赛多在下午举行的特点,将看台设计得西高东低,不对称的格局,使视觉效果好的西看台比东看台增加了大量的座席,并向业主建议在西看台中部加入了一个拥有350套客房的四星级宾馆,在看台一周设置100间包厢。这种设计改变了国际上常用的将比赛场地中轴线与观众席中轴线重合的传统方案,首创将二者轴线之间错开,使整个看台平面、剖面设计形成高低错落的马鞍形建筑外形,不仅实用,而且线条流畅美观。
在屋顶的设计上,魏敦山也突破了传统的“沉重大屋顶”模式,决定采用“单臂悬挑桁架”来支撑世界先进的特氟龙薄膜的方案。这种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国内尚属首例。在当今世界上也是覆盖面积最大,建造难度最高的,其最长一根悬挑梁长达73.5米,是目前世界之最。
要做到这一切,是需要有足够的胆识的,有识无胆不行,有胆无识也不行。正是因为有了魏敦山这样一位出色的建筑大师,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了既轻盈飘逸,又宏伟壮观,造型别致,极富动感的上海体育场。在诗人的笔下,它的造型:象一朵盛开的白玉兰花,如一匹昂首奋蹄的白马,似蓝天下的一朵白云……。
在体育场工程后期,有一些设计员喜欢给施工图做“加”法,就是在细部进行修饰,这样能使建筑局部显得更美。魏敦山发现后,却要求设计员要做“减”法,令设计人员大惑不解。魏敦山对大家解释说:“我们不能光从自己设计的局部来考虑,应该更多地从建筑的整体效果来考虑。以局部的美破坏整体的协调流畅性,这是搞建筑设计的一个大忌。”等工程完工后,大家一看整体效果,果然如魏敦山所说,于是无不心悦诚服。
作为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的总建筑师,他获得了军事勋章
除体育建筑外,魏敦山在其他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很有建树。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开罗国际会议中心。
那是上世纪80年代,魏敦山承接了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任务,这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的一个援外工程。整个工程面积52000平方米,要求建成后与邻近的建筑物风格一致,从而构成埃及的重要政治文化中心。
这是一个建筑造型要求很高、政治意义又十分重大的项目,但由于设计时间很短,外方又没有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建设期限还规定得很死,困难很大。作为总建筑师和工程总负责人的魏敦山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没有选择后退,而是义无返顾地迎难而上。
最后,在总体设计上,魏敦山在力求保持埃及民族风格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气息,经过反复构思、精心设计,他分别采用了三角形、六边形或方形等多种几何图型,按照建筑艺术规律与手段进行排列组合,以突出建筑母体及建筑的韵律性。
1988年底,开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隆重的启用仪式,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前往参加典礼。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签署了嘉奖令,为魏敦山颁发了象征该国最高荣誉的“一级军事勋章”。
因一项建筑设计而荣获军事勋章,在世界上虽不敢说绝无仅有,但也确乎少之又少。
魏敦山的希望:过去的辉煌已经过去,将来的辉煌起始今天
据不完全统计,魏敦山曾获得过14项省市级以上优秀设计和科技进步奖,如上海体育馆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上海优秀体育建筑评选“最佳建筑”特别奖。上海游泳馆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设计二等奖,并与上海体育馆双双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册》。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荣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时,他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创造了一系列“中国之最”:最早进行预制装配式的体育建筑原虹口体育场;最早实行游泳、跳水、水球比赛“三合一”的上海跳水池;体积最大的室内体育馆——上海体育馆;离地面最高的游泳池——上海静安游泳馆;单个面积最大的看台——上海体育场西看台;国内最大的专业足球场——虹口足球场。
作为一名建筑师,魏敦山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他又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业绩。因为,他有一个信念:要让中国的建筑傲立于世界之林。这个信念也成了他40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动力,促使他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建筑精品,在祖国大地上竖立一座又一座建筑丰碑,从中也完善和完美了自己。
魏敦山说:“我愿意一辈子做方案、做设计、做工程。在有生之年不断创造新的建筑精品。”
辉煌啊,何其辉煌!在魏大师眼中,辉煌同时也意味着艰辛,为了让中国的建筑傲立于世界之林,魏敦山希望,过去的辉煌,已经过去,将来的辉煌,将起始今天。属于中国的辉煌,应该永远是正在进行时!
魏敦山:1933年5月30日出生,浙江慈溪人。1951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学习,次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并入同济大学建筑系,1955年7月本科毕业,同年由国家统一分配到铁道部建厂工程公司工作;1957年4月到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工作,一直至今;1996年改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历任技术员、建筑师、主任建筑师、副总建筑师;1998年起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魏敦山建筑创作室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作品:1959年-1961年/上海张庙一条街;1960年-1962年/上海中小学定型设计;1963年-1965年/上海跳水池;1964年-1966年/长征医院外科病房楼;1965年-1967年/上海虹口体育场;1970年-1974年/上海体育馆;1974年-1975年/静安体育馆;1976年-1978年/海洋地质局办公楼;1977年-1978年/第九人民医院病房楼;1979年-1980年/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1979年-1980年/中国驻贝宁大使馆;1979年-1980年/第二军医大学教学楼;1981年-1982年/医疗器械公司技术学校;1983年-1984年/上海游泳馆;1983年-1985年/上海奥林匹克俱乐部;1983年-1986年/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1989年-1991年/上海市运动技术学校;1992年-1993年/毛里塔尼亚国际会议中心;1993年-1995年/上海体育场;1994年-1996年/静安体育中心游泳馆;1997年-1998年/虹口足球场;1997年-2000年/昆明红塔体育中心;2000年-2001年/汕头游泳馆;2000年-2002年 /越南国家体育场;2000年-2001年/玉溪市人民医院病房楼;2001年-2002年/武汉开发区体育场;2002年-2003年/宁波北仑开发区体育馆;2002年-2003年/宁波鄞州区文化艺术中心;2003年-2005年/盐城体育馆;2004年-2005年/上海国际赛车场;2005年-2006年/上海旗中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2005年-2007年/昆山体育场、昆山体育馆;2005年-2008年/上海徐汇游泳馆;2007年至今/河北武安市体育中心;2007年至今/德州体育馆;2008年至今/昆山游泳馆;2008年至今/榆林体育中心;2008年-2009年/常州大剧院;2009年至今/涟水中学体育馆;2010年-2011年/上海游泳馆功能性改建。
获得的奖励、荣誉:魏敦山从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与80年代设计的上海游泳馆,到1988年作为中国建国以来43项著名建筑之二座,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体育馆:作为我国建国以来43座著名优秀建筑之二座,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亲自颁发的埃及“一级军事勋章”的嘉奖、1992年获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1992年获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海外工程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体育场:1988年获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00年获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2年获第二届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1986年建设部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4年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00年12月荣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论著成果:魏敦山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四十余年,主持和参加过100多项国内外大型建筑设计,是上海建设系统建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魏敦山同志在设计中勇于创新,在事业上不断追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魏敦山同志在建筑设计实践的同时,在理论方面亦有很大成就,先后发表过几十篇学术论文。他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批优秀中青年专家,为培养青年人成才作出了贡献。
主持设计的工程有百余项。国内设计的项目有住宅、中小学、医院、剧场等。尤以体育建筑为多。设计风格注重求实,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吸收高新科技,力求创新。
注:
本文为医用工程网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