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馨是中国建筑界为数不多的专注体育建筑设计的大师,他曾多次主持和负责国家举办奥运会和亚运会时的重点工程项目,曾获国家、建设部和北京市一系列奖励,以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创作奖等奖励……
国际俱乐部的建筑设计让马国馨与体育结下了难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还不到30岁的马国馨就作为项目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了其建筑设计生涯中的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北京建外国际俱乐部的设计工作,俱乐部有1万多平方米的面积,包括娱乐、餐厅和网球馆、室外游泳、跳水等项目。
回想起当时的工作,马国馨至今历历在目,他说:“对于这些体育场地的规格标准,那时我并不很了解。建网球场地时,从设计方案、施工图到现场施工都是在有经验的网协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的。那时搞体育建筑设计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好在马国馨所在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体育建筑设计有很多经验,曾设计了50年代的北京体育馆、60年代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70年代空间结构的首都体育馆等。一批老同志的倾心指导和马国馨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俱乐部的设计施工用了一年的时间,由此马国馨与体育结下了难解之缘,对于体育建筑也有了深切的感悟。“对于不同体育建筑的设计,首先要找准定位,是用于大型赛事,还是用于商业运营,或是用于开展社区体育,要根据用途确定相应的规模档次。此外,还要符合体育赛事的规则,在场地、高度、灯光等各方面都要合乎标准,能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还要考虑安全等因素。”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申奥场馆方案设计
马国馨告诉记者:“说实话,我做过的工程并不多,不像许多建筑师有几十项、上百项作品。1983年我完成了在日本的学习回到院里,开始接手第十一届亚运会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及设计。从参加亚运会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试做方案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整整用了7年时间。”7年中,马国馨和他的同事们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设计中我主要看重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体设计的总效果,一个是国奥中心的环境设计。在一些细节方面也注意功能的完善,比如在全场实现了残疾人无障碍环境,这在当时全国的体育建筑中也是比较超前的。”马国馨说。
“体育场馆要建得科学,必须进行深入地调研工作。功能上要满足运动员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求,外观上要与城市景观和谐。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很多细节,有时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就会影响到使用效果。”
从2000年起,马国馨带着年轻的设计师们开始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场馆规划的设计工作。经过一年半的规划、论证、设计和数十遍地修改,申奥场馆设计方案终于完成,并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好评。
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的体育运动,但马国馨是一位衷情体育的建筑家,他说:“我平时工作比较忙。现在我每天的运动就是上下班骑自行车,但是我所从事的工作让我对体育有着特殊的情感。”
绿化设计是在奥体中心的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
由于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向北延伸的轴线东侧,在当时创作方案时,马国馨大胆汲取了国外同时代体育建筑的精华,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创作出一种新型体育建筑风格。比如在设计中,他不过分强调各栋建筑物自身的独立和完整,不单纯地研究各栋建筑物孤立的形态美,而更多地注意建筑群体的组合关系,希望通过建筑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用各自并不十分完整的个体,组成比较完整的群体。
北京作为一个文化古都,有着严谨而规整的中轴线格局与棋盘式的街区,北郊要成为体育盛会的中心,就要将用地内主次轴线与环形道路结合,形成中心内主要骨架,这样才能与城市的总体格局相协调。在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马国馨和设计组的同事们则更多地将传统构件通过变形、隐喻加以使用,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而联想到中国建筑的常见特征。如各馆檐口下露明的网架节点上杆件形成的三角形外轮廓,让人联想起斗拱;高耸的塔筒外侧向内收分以及它与斜拉索、与屋脊形成的起伏轮廓,酷似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侧角与屋脊的起翘;檐口和屋脊的大红色金属构件让人联想到传统建筑的某些色彩;建筑的平台和多层台基,使人想到传统建筑的常用作法等等。
绿化设计是在奥体中心的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中心的绿色及水面约占总用地的38.8%,如果再加上比赛、练习场地的草坪和停车场上的绿化,将接近50%左右。在园林部门的配合下,马国馨和同事们结合规划要求,通过大色块、大面积的简洁处理,使得整体绿化布局得当,富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绿化环抱的花园式体育中心。
通过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并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行为心理和行为特点,加强了对包括雕塑(主题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标志、旗杆、喷水池、座凳、围墙大门、地面铺装、路灯和室外灯具、工业构筑物和色彩等方面的设计,使整个奥体中心的景观更加趋向完整。 在今天人们看到的申奥体育建筑方案中,尤为给人感到重要的是新场馆的建设与第十一届亚运会场馆规划设计做到了很好的结合。
每一个项目都力求将场馆设计的更科学
从1992年-1999年,马国馨带领他的设计组出色地完成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扩建设计任务。超大型项目设计不仅使他在“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方面更加娴熟,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这无疑为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突出“绿色奥运”场馆建设奠定了基础。
早在1999年初,马国馨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之中。他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起草国家《体育建筑设计规范》,同时组织在国内各大设计单位收集、汇总有关历届奥林匹克场馆建筑设计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为制定《体育建筑设计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的《体育建筑设计规范》已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多年来,马国馨院士一直注意对体育建筑学科的一些前沿问题展开研究,包括奥运设施的赛后利用问题、大型体育场的建设和使用模式等,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对院内承接的其他体育建筑设计项目进行指导。
马国馨认为,体育产业中的大部分内容与体育设施密切相关,设施建设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硬件。体育的社会化意味着多方参与、广开财源,产业化意味着投入产出、讲求效益。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探讨体育设施的运作规律,要特别讲究供求关系、布局结构、运营管理、消费趋向等。这不仅要结合中国国情,更要吸取并参考国外经验及教训,从而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他强调,体育场馆设计与建设要满足于社会及产业化的要求,其设计形式也要随使用模式的变化而随之改变,要有以长期使用目标为主,而将一次性使用的设施临时设置的;要有长期使用和一次性使用相结合的;要有按业主要求设计成相对固定的永久性体育场的形式。
为中国体育建筑发展尽心尽力
10多年前在设计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时,有关部门要求:作为北京市大型体育中心,必须在1990年满足亚运会比赛需要,并为将来举办奥运会创造条件。根据当时国家“财力”及战略安排,“中心”要在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处理好远期与近期几重关系,(1)虽然第一期建设只是“中心”全部建设的一个部分,但要在亚运会期间形成完整且相对独立的体系;(2)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规划的第一期建设用地中,要为将来的建设项目预留未来空间;(3)一旦建设奥运项目实现,要与原有亚运会建设能协调统一,最后形成完整的中国体育建筑设施总体系。
今天,人们高兴地看到,正是由于当年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规划留有很好的基础,使得正在展开的奥林匹克公园等大型奥运建设项目有了无穷的发展潜力与空间,这不能不说是马国馨对实现体育设施建设宏伟目标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马国馨已近花甲之年,在他为中国体育建筑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的同时,还抽出时间,认真、耐心地辅导青年建筑师,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无私地传授给他们。在1999-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的过程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申奥场馆方案的全部设计任务。身为北京2008年申奥场馆方案设计技术顾问的马国馨,在设计过程中对青年建筑师悉心指导,热情帮助。待奥运申办成功后,他又将青年建筑师推上第一线,让他们向社会各界介绍申奥场馆的设计心得,树立青年建筑师的形象,提高他们在行业及社会上的认知度。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顾拜旦说过:“奥林匹克主义的基础是推崇奋斗、蔑视危险、热爱祖国、慷慨、骑士精神、熟识艺术与文学,是维护和平强有力的因素,强壮的身体文化,一种高尚纯洁、耐力和体力的学派”。
“会通以求超胜”
作为一名设计师,马国馨观看比赛也有着与普通球迷不同的旨趣,他说:“电视上转播一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时,我常抽空看一看。不光是为了看赛事,更主要的是想看看国外体育建筑的结构和特色。”每年去国外考察的机会很多,马国馨总是不放过任何了解国外体育设施的机会。多年的实践积累和敏锐的观察思考使得马国馨对于体育建筑有了更深的感悟。
马国馨认为建筑设计关系到国家国计民生和国家城市农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面貌,建筑设计应更多的考虑到中国国情、文化传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和国外不断交流,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才能够取长补短,了解最新的建筑技术、材料,新的观念,结合中国国情,设计出由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
对于一些专家认为有些建筑已脱离了经济、实用这些建筑的基本理念,甚至有人认为,个别城市已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设计试验场”以及中国建筑界如何与国际建筑界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问题,马国韾院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记得20年前在东京遇到贝聿铭先生,那时我们是较早去国外学习的建筑师,在谈话中贝先生对我们充满了鼓励和希望,我记得那时我曾回答他:‘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应该是属于承上启下的过渡一代,而新一代的建筑师将发挥更大的冲击作用。’就像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事件都表明我们已经走向了世界,世界也接纳了我们。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我们已经取得了入场券和参赛的资格,但在激烈的角逐中要想取得好成绩,获取金牌,打破纪录还必须依靠中国建筑师自身的努力,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取代的。就像明代率先接受西学的徐光启所说:‘会通以求超胜’。”
马国馨说:“中国建筑师应该在和境外建筑师的合作、交流、竞争的过程中,自信、自强,通过学习和创造,形成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超越,这是中国建筑师无法回避的历史责任。”
马国馨:建筑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国馨1942年2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原籍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停车楼等。
在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和关键性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评论等领域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负责设计的毛主席纪念堂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主持设计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一等奖、国家优秀工程金奖。负责设计的毛主席纪念堂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主持设计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一等奖、国家优秀工程金奖;主持设计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获国家优秀工程金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一等奖;主持设计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获国家优秀工程金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一等奖。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全国设计大师称号,2002年获梁思成建筑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丹下健三》获建设部优秀图书奖,负责编制《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获北京市科协进步三等奖。
2008年10月24日起担任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副会长;2011.5被授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注:
本文为医用工程网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