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仲:《诗经》的精髓与建筑有很多关联

    冬日的一个下午,阳光和煦,我们来到上海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仲老师的办公室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的建筑设计的生动对话。刘老非常有意思,风趣睿智的谈吐经常惹得我们开怀大笑。引用大家的一句话,我觉得非常贴切:刘老真的不愧是我们上海设计界最可爱的老人。

      主持人:郑佩双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刘老师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以后,就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可谓是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一部活字典,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这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段时间中国建筑设计史的发展闪光点。

  刘家仲: 我先简单界定以下几个概念以表达我对建筑的理解:

  建筑Architectural

  各种土木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工程技术和艺术综合创作的过程。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

  建筑物Building

  简称“建筑”,一般指主要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它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厂房、住宅、医院、戏院、车站、桥梁、亭、台、楼、阁、和纪念性建筑物等。

  建筑艺术Art of building

  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式样、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调等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学、又称房屋建筑学Architecture

  研究设计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全部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综合创作。主要内容为综合分析研究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艺术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研究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综合和创造性地运用建筑结构、施工、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成就,其目的为建造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建筑。以上引自1963辞海

  建筑师(Architect)

  建筑师的字义是从两个希腊字根:“首席”和“建造者”合成的字,如果与以上“建筑的定义合起来,那么建筑师就是一个能综合了科学、哲学和艺术来设计建筑,以反映当代人类文化进程的、创造明日更好(或破坏现有)生活环境的城乡建设工作者。(以上引自大英百科全书)

  有了以上的五点名词定义的界定,我就可以稍为准确地来回答您的问题了。

  建筑学或称房屋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从海外传入我国只有一百年不到的历史。当年庄俊、罗邦杰、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 赵琛、陈植、董大猷、吕彦直、范文照……等早一代知名建筑学者和建筑师留学归来,或在大学开设建筑学专业,或成立建筑设计事务所,于是有了我国近代建筑学科的发源。从20世纪初,在我国五口通商的口岸,也开始有了洋建筑师设计的作品。这段时期中外建筑师的作品,基本上是折中主义建筑、现代建筑和部份新民族形式建筑。如作一个断代,大致可定位为1919-1949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对全国大学进行了院系调整,对原有旧国立、私立、各种教会等主办的大学进行调整,记得当时全国有建筑学专业的大学为清华、天大、南工、同济、华南工学院等五所。同济的建筑学专业是由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同济、交大、大同的土木系建筑学科合并而成,这就有了同济建筑5256届的首届毕业生其实还有合并过来的5355等两届毕业生。这段时期开始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重点在工业建筑,特别是由原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业建设,其厂房设计不少也由苏联建筑师完成。由于大形势所致,解放以后,个性化的建筑设计被压抑,大型公共建筑修建不多,首都一些新建筑在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概念指引下流行起了大屋顶,此风刮到重庆,将北京天坛移植过去造了个大会场。此时从设计机制到设计理论,甚至设计风格,基本上是秉承苏联的模式。1953年上海在延安路铜仁路路口原哈同花园修建了中苏友好大厦,即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当时苏联派来了安德烈夫建筑师和郭鹤曼结构工程师主持设计,那年我读大学二年级,被学校挑选了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在此设计中跟随苏联专家实习一段时间。1957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拟在北京建造十大建筑,并在全国各大设计院和相关高等院校征集方案,此活动,大大推动我国建筑设计业的进步,应在我国建筑史上记上一大笔

   改革开放以后,被长期压抑的对建筑个性追求被极度释放,演变成在建筑上追求新鲜、独特、甚至狂野。物极而反、无所不用其极。而中国城市又正在经历迅速膨胀的历程,仅从1999-2004年期间,就有60.9亿平方米建筑拔地而起,几乎是全国已有建筑面积的2倍。如此庞大的建筑市场,再加开放政策的指引,吸引来了大量的外国建筑师投身其中。以上海为例,浦西的波特曼大酒店由美国波特曼设计公司承担、对面的锦沧文华大酒店是新加坡赵子安建筑师的作品、附近的中信泰富是美国KPF所作、上海剧场是法国夏邦杰建筑师的作品、南京路黄陂路口的明日广场是波特曼的又一作品、浦东的金贸大厦由美国SOM设计、浦东机场出自法国建筑师安德鲁之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KPF在上海另一力作……在这个浪潮中,我国建筑师也献出了如上海体育场、东方明珠、新上海音乐厅移建等佳作,分别由魏敦山、江欢成和凌本立、章明等名师主持设计。我也于1984年作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个与美国建筑师在境外合作设计了上海第一幢88米高层酒店式公寓——爱邦大厦,尝试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阶段约在改革开放前20年,国外建筑师带来的新的设计理念、较自由活泼的建筑造型、高科技的配套、较职业化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市场经济概念……都使我国建筑师有所受益,不少作品也得到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同。但最近10年,国外建筑师在我国的某些作品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在老百姓点评的坊间俚语中更是雷人,有称某建筑为大裤衩、某建筑为大坟头……等等。这就引起业界深思:中国的建筑市场是否己成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所?一些极度夸张、形态怪异的建筑造型是否是当代建筑空间艺术的主流?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三要素是否过时?中国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的发展应向何处去?我国的财力物力是否已到了在追求建筑造型的新、奇、特的时候可以不再重视其性价比?

  但是,不论褒也罢,贬也罢,我认为我国建筑设计界历经了最近30年的井喷后,现在可以静下心来,作些基本理论探讨,作些建筑美学基本概念的研究。有关人士也可作些总结,肯定成绩,检查不足,探讨一下近10年来设计界的经验和教训。

  主持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30年,以及室内设计飞速发展的10余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刘家仲: 人性的解放、人情味的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得到尊重,设计大环境有所政善。规划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等专业人士的知识和服务受到理解和不同程度认可,英雄有用武之地!遗撼的是劳动力仍属低廉。

  主持人:您是建筑设计出身,也一度投身于室内设计,当初是怎样考虑的?您怎样看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融会贯通的意义所在?

  刘家仲: 当年转行玩室内,客观上是因为原所在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人际关系复杂、有人将政客手腕用于业务工作中,逼得我走投无路,只好离开。而沪上由中建总公司控股的第一大中外合资装饰公司及其设计所急需一位总工,邀我参与,适逢其会。而主观上我一直提倡建筑师要懂城市规划、会做室内设计、更要兼做教学工作。懂规划能让你掌握宏观的空间艺术,做过室内设计会使你的设计观念更细致,教书育人会逼使你掌握更新更全面的建筑理论。

  在做室内设计的五年中,主持过波特曼大酒店、兰生大酒店、丝绸之路大酒店、中百一店、中百六店、地铁商城……等工程。通过这些实践,为我在以后十几年的建筑设计工作中思考问题更深入、更人性化,故在近年主持和主创的建筑设计作品频频获奖,我想这也许也是一种因果关系。

    主持人:

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现在都存在一种室内设计免费的现象。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对于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的不平等,在您看到应如何改善甚至是扭转这种不平等地位?

  刘家仲: 知识有价、创意有价,应成为社会共识。我个人认为首先政府应有所作为。记得八十年代的时候建设部和轻工业部都曾出台过室内设计收费标准,但后来受市场经济冲击及无检查执行措施而不了了之。

    首先,当前是否可通过行业协会倡导,与物价部门合作,重新制定室内设计收费参照标准草案,在全国各省市协会中推行。其次要有舆论的引导,各种媒体,包括我们新浪,要大力宣扬知识有值、创意有价的概念。特别是那种因为由好的设计带来的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例。第三,通过长期的实践,上海的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已意识到好的建筑设计给他们带来的效益,因而会纷纷找名师主创。而大型公建的室内设计甚至会高价安排国际招标。只有一些小型工程和不懂行的家装小业主会计较设计费。对上海数以千计的家装设计装饰公司,我还拟进一言:这个市场将会因正规化和以后全装修房比重增加而逐步压缩,只有具备优秀设计、优良质量和诚信的公司能继续生存下去。第四:室内设计师要自强、自尊、自重,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使物有所值,同时千万勿以低价竞争扰乱市场。这是我的忠告!

  主持人:您最喜欢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是哪几位?

  刘家仲: 我敬仰的建筑师是冯纪忠老师,敬仰的设计师是曾坚老师,敬佩的建筑理论家是陈志华和罗小未老师,最喜欢的建筑师是魏敦山学长,国外的是勒.柯布西埃和格雷夫斯。

    主持人:您作为同济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的导师,对于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刘家仲:《诗经》的精髓与建筑有很多关联

  刘家仲:寄语年轻一代:

  一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人品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建筑师、设计师好坏的前提。古往今来提出的种种道德标准,规范着我们做人的尺度。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等都是一些行为的规范,值得我们去努力。我个人更看重人性和孝悌,愿与年轻人共同努力!

  二是提高文化和艺术的素养。文学、音乐、美术、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均宜涉猎,有一定的素养,会对年轻设计师的成才有极大帮助。建筑和室内设计均属于空间艺术范畴,而艺术创作的灵感除源于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历史与民族的传承,不同概念的交汇与融合。没有精深博大的修养,发展到一定高度就会陷入瓶颈。我老师近年还教导我如何把诗经、道德经和建筑设计交融。

  三是对专业知识的不断追求,活到老、学到老。学士、硕士、博士只不过是学习的一个阶段,毕业后还要从实践中学习,从工作中积累,从社会方方面面吸收专业知识,甚至在比你年轻、资历浅的人群中也能学到东西,我就从评审学生们的论文中学到不少东西。当你每次承担一个工程,均宜当是创作一个作品来对待,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孩子来呵护,你的工作,虽不最好,必是更好。美国建筑师路易士.康说过:当你设计了一个建筑,你就是创造了一个生命,它会和你对话。持这样态度去对待学习和工作,持之以恒,必有所获。

  四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有条件,背起画夹,带好相机,天南地北,周游列国。每到一处,摭拾风土人情,探索历史文化,速写拍照,把各种建筑室内外形象收入囊中,一每次行程结束后抽空予以整理,日积月累,必然对工作有极大帮助!

  五是轻名利、重贡献。名与利是把双刃剑,弄不好会伤到自身。名与利又如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又能复舟。过分追名逐利甚至会坏了名声。

  但事物又有两个方面,从另一角度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过努力,付出劳动,取得合理报酬,是要计较的。工作取得成就,达到一定水平,国家规定的各种职能—如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各级设计师等---是一定要去考的。该评定的职称,也是应该努力去争取的。

  以上各点,供年轻学子参考并共勉!

主持人:您的恩师今年已经是94岁高龄了,但是现在还在坚持学习传道授业,也曾一度让您多研读《诗经》等一些古代著名文学作品,您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建筑设计关联的重要性?

  刘家仲:老师在90岁左右的时候,就跟我谈过《诗经》如何与设计交融。《诗经》是意境,建筑也是意境,《诗经》里面谈灵魂,谈天人合一,谈科学的发展,谈大自然的和谐,这是意境,中国有中国人的意境,国外有国外的意境,我们要做自己的艺术,我们要做自己的建筑设计,一定要有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不是做形式,而是要用心去体会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怎样传承,他的内涵是什么。这个对自己内在的修养很重要。

  主持人:很多人都称呼您为上海设计界最可爱的老人,我知道您自己也关注所有当下的潮流事件,甚至也有MSNQQ、还喜欢逛论坛,这一度让我很惊讶,您是怎样保持自己这种年轻的心态的?

    刘家仲:《诗经》的精髓与建筑有很多关联

  刘家仲:这个问题把我将到了,我接触电脑很早,1993年,那时候还没有流行电脑,公司给我们就买了一批电脑。一开始我只管理,指手划脚,自己不操作电脑,后来到2002年才开始摸索的,学了两年,从开始画画图,到后来修改照片,这个对工作很有用。

  无论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不懂电脑没有办法站住脚,很多新闻都不知道,看新闻,搜集资料,以前要买很多参考书,现在很多参考书电脑上基本上有,谷歌和百度教我最多。有电脑这个东西,确实对我们国家的科学也好,技术也好是很大的进步。

  不过电脑永远代替不了人脑,人脑是主宰,现在我跟年轻的建筑师和学生们常说,刚开始绘图肯定是手绘出来的,这样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七划八划慢慢就形成好东西。CAD,是辅助设计,如果全部依赖电脑在我们行业里面肯定是失败的。

  人的思维是我们世界的主宰,你有概念,有创意,有灵感,你需要表达的方式是靠你自己的手,不能靠电脑,电脑形成不了思维初始的状态。

  主持人:农历新年马上要到了,请刘老师送一句祝福给我们的2009建筑界、家居设计界和广大新浪网友。

  刘家仲:祝新浪网友在新的一年当中身体健康,财源滚滚,安然渡过经济海啸。祝福我们国家的建设蒸蒸日上,我真心希望像温总理说的,我们一定会走出这个经济困境,祝福所有新浪乐居的网友钱赚得更多,活得更开心,活得更潇洒。

     【注:文章原标题:《刘家仲:创意有价应成为社会共识》】


  刘家仲:《诗经》的精髓与建筑有很多关联刘家仲:1937年2月8日出,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资深有成就室内建筑师、现任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美国美联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专家委会委员、国际室内建筑师与设计师理事会(ICIAD)会士、上海建筑学会会员。1998、2000 中建总公司全国优秀设计评审员会专家,1994-2005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主任,2006-2008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福州棉纺织印染联合厂设计专业负责人(获1980年国家一等奖);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实验楼及会场设计总负责人(获1984年纺织部银质奖);上海波特曼大酒店 总工程师;爱建三号楼——上海石油大厦 设计专业负责人;爱建四号楼——上海爱邦大厦 设计专业负责人;上海申谊大厦方案设计人(获中建总公司方案设计奖);上海华隆大厦总建筑师(获中建总公司工程设计二等奖)。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