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

                                                                戴复东院士吴庐生先生携手走过了一个甲子。


    他们是一对阳光伉俪,他们携手走过了一个甲子,他们将毕生的精力奉献于建筑事业。《阳光伉俪》是高陶同志为同济大学教授戴复东院士、吴庐生大师夫妇写的传记,记述了两位大师教授夫妇的奋斗之路。这个历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看到树立坚定信念的过程,看到在艰苦的环境下真正的大师是如何炼成的。对青年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宜人境筑的探索者戴复东、吴庐生》是另一部关于二位建筑大师的著名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作者柴育筑以细腻的笔调、平实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阳光伉俪戴复东、吴庐生这两位成果卓著的资深建筑大师、杰出的教育专家的人生轨迹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领略到大师不平凡的生活印迹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图书馆结缘成就最初的共同建筑

  记者:当时二老在建筑设计方面是否很投缘呢?

  戴复东:我们就读于同一个系,经常去图书馆自学,因为兴趣相近,以及在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看法,这样慢慢大家就在一起了。

  记者:两位在年轻时候有哪些代表作品呢?

  戴复东: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宿舍。当时国家的投资很少,也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只知道建成后要能够给尽可能多的教师使用。由于当时没有空调,所以通风问题成为整个设计的关键。我们在设计中让起居室和餐厅、卧室和工作室的两边都有窗户,形成空气对流。现在这种设计已经成为最时髦的通风设计概念。

另外,1957我们设计了一个杭州华侨饭店方案。由于饭店基地在西湖的东面,我们的设想是从饭店的每一个房间都能够看到西湖,但这样就存在阳光直射下的日晒问题。为了解决这个朝向和景向的矛盾,我们设计了一个90度的墙,这样不开窗也可以看到西湖,而且四个朝向的房间都采用这样的方法。这个方案后来获奖了,但可能由于我们当时太年轻,方案并没有投入建造。

 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建筑作品 

  记者:现在你们二老还会在一起做大型的规划吗?

  戴复东:我们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相互合作与商讨中完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较大型的作品有:杭州浙江大学资金港新校区、上海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记的-诺宝中心、武钢技术中心科技大厦、安徽芜湖天泰大厦及天泰花园等。

  记者:两位在建筑设计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呢?

  吴芦生:总的来说我们是互相取长补短的。他有艺术细胞,徒手画的功底很好,也有中国文学的底蕴我在技术和计算方面比较强,结构学很好。

  戴复东:她的母亲在留学法国期间都是自己制作衣服,在这一点上,她继承了母亲在审美方面的才能,对色彩等细节的把握很有心得。另外,她是个相当务实的人,一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她都会投身其中,并且经常深入工地,亲自指导和调教施工人员。

    

  60岁设计的“年轻建筑”

  记者:您在会上提到宏观、中观、微观的理念,这个理念要向年轻设计师传达什么精神呢?

  戴复东:一个人首先要有宏观的认识,在宏观甚至中观认识的指导下来处理中观和微观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我们经常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却忽视了这个东西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和周围其他事物的关系。只有将这三个层面都考虑到,才能够少范错误,才能够做的更好。

  记者:吴老您能谈一下您个人的代表作吗?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

吴芦生:我想举一个同济大学逸夫楼的例子。我在大楼里设计了一个南北走向的完整中庭,有楼梯、水池、雕塑等。这个阶梯型的中庭打破了观野性建筑必须要有一个长长的疏散走道的常规,而是让疏散走道和休闲区域结为一体、成为一景。这个理念后来很多建筑师都开始学习。宝马公司的经理在看到这个教学楼后对戴复东说,这肯定是一个年轻的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其实当时我已经60岁了。

 

    曾经艰苦的岁月成就早期节能环保的设计

  记者:二老在那个年代为何会考虑到节能环保的问题呢?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

  戴复东:这跟建筑师本人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她的父母都是外国留学生,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非常艰苦。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把日子过的好一点,成了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信念。我们都希望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所以,在怎样让甲方少花钱就把事情办好这一点上都非常有心得。

  记者:逸夫楼建造出来的效果跟您想象的是一样的吗?

  吴芦生:基本一致。但由于资金问题,有些地方是不得己的,都要采用最便宜的材料。比如用金属板来包裹柱子、地面用最便宜的芝麻白和芝麻黑石头。当时1658万的资金包括了全部室外景观、室内装修、固定桌椅和雕塑。现在用这么少的经费建造这么大一栋楼是不可能的了。


    

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戴复东安徽无为县人,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28年4月5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市抗战赴缅远征军将领民族英雄革命烈士戴安澜将军之子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和钟训正、齐康、郭湖生、吴贻康等人同学,师从中国现代建筑学的主要奠基人刘敦桢、杨延宝、童寯,水彩画大师李剑晨等人。毕业后任教于同济大学,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和EAROPH地球东部区域规划与住房组织副主席、美国高层建筑与城市居住委员会北亚州地区副主席等职。

1984年他在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时,获得贝聿铭华人学者奖学金的第一届奖金,用这笔奖金,他单身乘公共汽车遍访美国32城市,对其城市、乡村,各方面环境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建筑思想、设计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对同济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

    学术研究:在学术上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提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程设计“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提出:“我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使两只手上的精华结合起来,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

获奖经历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1984年他在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时,获贝聿铭华人学者奖学金的第一届奖金,用这笔奖金,单身乘公共汽车遍访美国32城市,对其城市、乡村,各方面环境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

论文著作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撰写专著7部,论文107篇,译书1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获设计竞赛奖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设计工程56项,其中2项获奖;大型规划2项;专著7部,译书1部,教材3部,论文85篇;指导博士生16名,硕士生35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次,宣读论文8篇,国际讲学8次。

 

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吴庐生1930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总建筑师,教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自1952年南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分配到同济大学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建筑教学、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担任过多种专业课的教学,负责过多种类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共建成45项工程,分七大类:即宾馆酒家、高层建筑、现代化文教建筑、体育建筑、实验室建筑、外资建筑、纪念性建筑等。工程获省市国家级奖9次,最高为国家银质奖,设计竞赛获奖5次,工程设计征集方案中选5次3项建成。

指导硕士研究生14名,均以现代化文教建筑为题,直接为高校建设服务;培养了青年建筑师及工程人员8名,现均为各院校骨干。独立撰写论文专著8篇,合写3篇,合译《中庭建筑》一书,论文如《计算机房建筑发展的新趋向——人机分离》、《人球上楼、节约用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记同济大学逸夫楼(科学苑)的创作》。


注:本文编辑时做了部分删改,并修改了原标题《阳光伉俪,建筑人生---同济大学戴复东院士与吴庐生大师》,同时添加了小标题。   


    戴复东吴庐生共同的建筑作品: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


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


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


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

  

阳光伉俪戴复东与吴庐生的建筑人生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