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建设“绿色医院”的号召下,我院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医院的理念,并在打造全方位的生态系统方面做了初步探索。何为医院的生态系统?我理解为——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构建医院生物与环境的闭合体系,达到相对稳定、相互融合的动态平衡状态,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这个定义使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个建立医院生态系统的途径,即通过对医院“人的活动”和“环境要素”的调查,分析环境要素对人的作用以及人对环境要素的反作用,并采取科学的预防、治理和管理方法,尽可能减少相互影响,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摸清自然环境底数是建立生态系统的前提
首先,要对全院所有的污染源进行普查,绘制污染源分布图,确立污染源重点项目,建立监控体系。还要建立植物数据库,绘制植物分布图,全面掌握植物的类别、分布和数量,对稀有、珍贵的树木应挂牌保护。在普查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医院的自然环境满意度进行广泛调查,最终编写《自然环境现状评估报告》。
治理污染源是建设生态系统的基础
医院污染源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污水排放。应实现医院地下管网的雨污分流,对生活污水和医疗污水进行专业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为提高污水处理的专业化水平和降低超标排放的风险,我院的污水处理站实现了社会化托管和与地方环保部门的联网监控。
二是固体垃圾管理。为加强医疗和生活垃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处理,医院应制定《固体垃圾管理规定》,实现分类和专业化处理。2003年,我院外科楼建设还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垃圾管道压缩处理系统,既有效避免了因垃圾运输可能造成的交叉污染,又缓解了污物电梯的运行压力。
三是放(辐)射防护管理。医院应制定《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放(辐)射设施在建设前,均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将放(辐)射设施的防护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内容作为可行性论证和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硬性评价和考核指标。竣工验收后,应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在对放射性药品的购置、登记、存储、使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防护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应严格对各类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处理,并定期进行放(辐)射源的监测。
四是危险品管理。医院应严格制定和执行有毒试剂、有毒化学品、毒麻药品的管理规定。我院还对有关存储库房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加强了“三铁两器”(铁门、铁窗栏、铁柜,报警器、监控器)和双人双锁、换人换锁等安全防范措施。
五是噪声控制。医院应对产生噪音较大的锅炉房、中央空调机房和冷却塔等场所加装隔音设施,建筑外墙窗户应采用双层玻璃,在重要路段设置禁鸣标志和噪声实时监测装置,使各类噪音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六是空气质量管控。医院的主要空气污染源来自空气质量、污水处理废气、餐饮油烟、汽车尾气、洗衣房粉尘等。一方面,应全面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另一方面,还应设立各类尾气收集处理系统,加强营区交通疏导和车辆停放管理,减少尾气排放。近年来,随着各地雾霾天气的加重,新建或改建的医疗建筑应设置净化空气的新风系统。此外,往往被医院忽视的新、改扩建工程竣工后的空气检测也应得到医院建设者们的高度重视。
节能降耗是建设生态系统的关键
节能降耗应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管理和技改并重”的原则。
一要加强能耗管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能耗计量系统,实现分区分系统计量。我院在逐步建立远程抄表系统的同时,还制定了《设施设备运行管理规定》,对光彩工程、电梯、锅炉、变压器、热水系统、中央空调等设施设备的运行时间、温度设定、运行模式都进行了详细规定。能源管理办公室还坚持每周对系统进行一次抄表分析,从数据的变化中及时查找和封堵漏洞,有效遏止了跑、冒、滴、漏。我们还在部分单位试行能源消耗定额管理,以经济杠杆促进他们的厉行节约。
二要应用节能技术。除常规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运用外,我院自行设计和建造了全院水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将蒸汽和空调冷凝水、纯净水制备废水、盲沟水等进行收集处理,广泛应用于绿化、景观、保洁、洗车、冲厕等用水,每年节约自来水约30万元。我们还对屋面绿化采用滴灌和喷灌技术,减少了水消耗和维护成本。
2013年,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国防建筑规划与环境工程系的外籍留学生来院参观见学
绿化美化是建设生态系统的捷径
医院的绿化工作不仅要注重数量和质量,更要注重品质和文化。我院提出了“不留一块裸露的土地,不留一堵裸露的墙面”和“四季常青,月月有花”的总体要求。一方面,见缝插绿,充分利用屋面、阳台、中庭、堡坎、围墙发展立体绿化,最大限度地扩展绿化面积,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和调整结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注重植被与小品景观和医院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提升绿化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实用性。此外,各地医院应多栽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更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质量管理是建设生态系统的保证
医院应全面推行ISO14000环境体系管理。我院在建设“生态型医院”的过程中,专门成立了质量文件体系编制小组,认真制定环境管理方针和目标,详细拟制环境管理手册和编写程序控制文件,每年对环境质量进行内审,确保了医院环境管理的规范、持续和长效。
个人简介
廖军:男,生于1978年10月。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建筑与营产管理专业毕业,本科。现任重庆西南医院营房科科长,负责医院基本建设和营房管理工作。
廖军同志长期从事我院的基本建设和营房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和组织医院的外科楼、门诊楼等新建工程20万余平方米,烧伤楼、科技中心等改扩建工程6万余平方米。门诊楼工程被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医院建筑优秀设计一等奖。他还积极推动“生态型”医院建设,先后组织通过了军队、地方的多项建设评审工作,医院分别获评了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全军绿色营区,特别是2013年获评全军环保绿化工作的最高奖项“生态营区”称号。
2005年,该同志在《重庆医学》杂志上发表论著《浅析规划设计工作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并于2006年被国家行政学院收录于大型文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一书。
获奖者所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
临床优势、誉满西南。重庆西南医院亦称西南医院,坐落在重庆歌乐山下的高滩岩,两山环抱、江水回绕,环境优美。其前身是国民政府“中央医院”,1929年始建于南京,1941年迁至重庆,1951年定名为“西南医院”,现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一临床医学院。经过近70多年的励精图治与开创发展,西南医院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国内享有盛名。
规模大。西南医院展开床位2500余张,设备总值6.5亿元,年门急诊量156万人次,住院收容7.2万人次,手术3.4万台次。医院共设43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烧伤、肝胆、感染等),全军医学专科研究所5个(烧伤、肝胆、感染、消化、泌尿);5个全军专科中心(眼科、骨科、神外、病理、信息);两个全军专病中心(康复、妇科);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学科综合实力和临床治疗水平居全国前列。
新技术创新、特优势领域明显。烧(伤)创伤、肝病、肿瘤是医院传统的优势领域。其中,烧伤研究所为烧伤医学“国家队”,被誉为世界烧伤“四大家族”之一,在大面积严重烧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胆道外科、重症肝炎救治、尿道外科、肢体延长等技术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技术突出:医院近年来形成了“一大”、“一小”、“一新”的技术特色。“一大”即器官移植,医院先后开展了以同种异体急诊肝脏移植、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心脏移植、心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 移植、骨髓移植等为代表的系列大器官移植技术,其中肝移植已完成超过400例;“一小”即系列微创手术技术,包括以肝胆、普外和妇科腹腔镜为代表的系列腔镜治疗,以心血管、脑血管介入治疗为代表的系列介入治疗和以消化内镜、纤支镜治疗为代表的系列内镜治疗,为患者解决了巨大的痛苦;“一新”即以基因芯片、转基因猪皮为代表的医学前沿研究,均已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诊断治疗优势。
硕果累累,群英荟萃。技术专利:凭借着精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设备,西南医院“十五”以来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4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36项,获授权国家专利5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有10项专利技术与企业联合开发,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仅2006年一年就获得国家863课题5项,国家支撑计划5项,全军“十一五”科研课题23项。
获奖和医师队伍:医院先后夺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优质服务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大西南优质服务明星医院”等荣誉称号。
医院现有工作人员 3200 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军科技之星9人,博士生导师49人,硕士生导师83人。长期以来,西南医院人以遵循“质量取胜、特色取胜”的办学思想,重视教学质量,狠抓精品教学。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博士授权学科点。目前医院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朝气蓬勃的科技干部队伍。
品质铸造、服务百姓。人性化服务:为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打造一流、专业的服务品质,医院坚持上岗人员服务礼仪培训,全员终身学习的优良传统;依托医院数字化平台,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简化病人就医程序,相继推出了“病人一日费用清单”、“触摸屏查询系统”和“病历资料互联网查询系统”,将所有收费及服务过程置于社会和病人的监督之下,真正实现了医院服务的公开和透明;购置了9台健康快车,按时发车,在全市开创了主动接送病人的先例,成为城市街头一道温馨、亮丽的风景;自2004年以来医院就推行无异味、无纠纷、无喧闹的“三无病区”管理,通过检查、评比、奖惩,为病人创造了一个舒适、健康的就医空间;医院的园林绿化、音乐喷泉、心连心广场、文化广场、水幕电影都透露出以患者至上的人文理念。
一流的内、外科综合大楼、新门急诊大楼相继投入使用,为来院患者提供了温昕、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为构建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西南医院带头吹响了践行五项承诺的“人民医生”行动号角,通过“战酷暑、保健康”,“新春爱民月”,“闻过则喜”,“送医助困、卫生关爱”,“倾情老区、回馈人民”等一系列活动搭起了医患沟通的友好桥梁,接连不断的爱民、惠民措施,让患者充分享受到了温暖与便利。
科学管理、行业典范。西南医院人切实把握现代医院发展的脉搏,以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大力推过医院科学管理。率先通过英国标准学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成效突出,科学管理效益显著。“数字化医院”建设应用水平国内领先,从1999年起,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了以“军字一号”医院信息系统(HIS)、PACS、LIS、健康一卡通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数字化软件体系。不论在数字化硬件平台规模,还是在数字化软件体系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走在了全国医院的前列,在提高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医院服务品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基建案例:重庆西南医院 建设风采
西区广场
门诊大楼
外科大楼
屋面绿化
绿化美化
心连心广场
本文为医用工程网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