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一个杰出的建筑作品,是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与结构设计的完美结合。在建筑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像背后,还有着相当多的结构设计师和科研工作者,在为其做着大量的结构分析和计算,进行着无数的结构试验。
近年来,钢结构建筑物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使用。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诸如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传奇式钢结构建筑物。这类建筑物以钢作为建筑的主体承重材料,强度高、自重轻、延性与抗震性能好,在高层及超高层以及大跨度空间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代钢结构建筑物结构特别复杂,施工难度大,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1997年开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郭彦林教授率领着课题组,针对钢结构建筑物及其施工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继2009年之后,郭彦林教授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于2011年再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曼妙多姿海心塔
郭彦林的研究成果之一是钢管锥状框筒结构的群柱面外失稳机理及设计方法,即考虑群柱相关作用和横向构件弯弓效应的群柱面外稳定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这项研究源于广州市新电视塔工程建设中的结构设计。广州新电视塔又名海心塔,全高610m,整体呈两端粗中间细的锥形状框筒结构。远远看去,阳光下白色的新电视塔身形曼妙,宛如一位纤腰素束的少女,楚楚动人。电视塔中央细腰段的核心筒与外框筒之间有很少的水平联系构件,建筑设计希望在此形成一个镂空区,实现160m区域旋转上升的空中漫步,并让行人在漫步的同时毫无遮挡地欣赏塔下的风景。
广州新电视塔
然而海心塔奇妙的建筑造型为结构设计留下了难题:塔体中部“纤纤细腰”,正是受力最不利的部位,最小直径不到30m。如何保证塔身外筒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成为结构设计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电视塔外筒采用网状布置的钢管支承体系,由斜置的24根立柱、斜撑和圆环构件交叉构成;外筒在其面内主要承受轴向压力作用,在其面外群柱则遭遇失稳的不利作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郭彦林和他的学生们不仅进行了多荷载工况的有限元承载力数值模拟分析,还进行了腰部与底部镂空区的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研究了群柱面外失稳时的相关及环状构件的弯弓效应,为广州新电视塔的外筒结构稳定设计提供了依据。
广州新电视塔已于2009年9月顺利竣工,取代加拿大的西恩塔成为世界第一高塔,并成为了广州市的新地标。然而,郭彦林和他的学生们并没有满足于解决这一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难题,而是将这一课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在考虑群柱相关作用和横向构件弯曲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通高区群柱面外稳定性计算的通用计算方法与设计理论。
刚劲新奇航站楼
相信到过广州新白云机场的人都会对机场主航站楼立面粗壮高大、起支承作用的钢铁人字形布置的梭形钢管格构柱印象深刻,其构型可谓别具一格,简洁有力中尽显技术创新的色彩。这便源于郭彦林的另一重要课题:对多肢梭形钢管格构柱屈曲性能的研究与应用。
广州新白云机场
首先,这些梭形钢管格构柱由三根钢管分肢与联系三根钢管的平置钢板组成,当时国内外对于这种构件稳定性的研究基本是空白。郭彦林和他的学生们在分析梭形格构柱失稳机理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两端铰接的柱子,在受压时其失稳模态呈现单波形,而两端小中间大的梭形柱受压时的失稳波形却是S形的。起初,这样的计算结果让郭彦林觉得不可思议,但后来经过反复的分析与推算,郭彦林认为梭形柱的失稳机理确实有别于一般轴心受压构件的失稳机理,二者的稳定性计算方法完全不同。机场航站楼建设与设计单位对这一项目非常重视,郭彦林带领学生对航站楼三种不同高度(19米,23m和29m)的梭形钢管格构柱进行了 1:1的足尺寸破坏试验。试验结果非常理想,实际测试出的承载力及失稳变形与计算结果比较吻合,为实际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后,郭彦林及其学生们对各种梭形格构柱失稳机理与承载力的研究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为这类构件的设计提出了更通用的计算方法。
以柔克刚剪力墙
钢板剪力墙应用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中,一方面是给结构提供抗侧刚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一个消能减震构件。在大震作用下,钢板墙受剪力进入屈服,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保护主体框架结构免遭破坏。然而纯钢板剪力墙在往复荷载作用下会发出鼓曲及声响且滞回曲线出现捏拢现象,耗能性能不能令人满意,无法保护主体结构不受冲击破坏。
郭彦林通过对新型抗侧力体系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简单来说,这种新型的剪力墙相当于在薄钢板剪力墙两侧配置了两块预制混凝土板,对中间承受荷载的钢板墙起约束作用,如此就能防止钢板墙的屈曲,很好地改善它的延性及耗能能力,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这种在钢板外侧配置两层板的新方法与单纯加厚钢板有着本质的不同———直接加厚钢板是过去采用的一种以刚克刚的办法,虽然采用厚钢板能提供更大的侧向刚度,但结构本身招来的地震作用也大大增加,其设计的经济效益不高;而防屈曲钢板剪力墙可以使中间钢板薄一些,能够实现宽范围的刚度渐变调幅,避免了钢板面外屈曲对其抗剪刚度的折减,可以满足各种刚度的设计要求,实现最经济的结构设计。
此外,他们还通过对新型高效型材(如波形腹板工形构件,翼缘卷边工形构件等)的稳定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建立了其稳定承载力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其中,波浪腹板构件是个国际合作项目,与奥地利合作研发。通过将平腹板做成波浪形,提高了腹板的面外刚度,这样腹板就可以做得很薄而不屈曲,是一个高效型材。波浪腹板构件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得到普遍使用,然而在我国还未大量应用,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形成自己国家的制造工艺及设计方法。这次通过与奥地利的合作研究将其引进国内,也是钢结构研究的另一个途径。
不计名利搞科研
提起著名的建筑,为人所知的总是建筑设计师的名字,而少有人关注那些结构设计师以及为实现其结构设计而辛勤劳作的科研工作者。建筑设计师凭借天马行空的想像设计出超凡脱俗的建筑作品;然而,还有一些人在为其做着不尽的结构分析与计算,进行着无数的结构试验。
郭彦林清楚地记得,2000年元旦前夜,他和博士生为了进行梭形钢管格构柱的试验而通宵工作。“试验一旦开始加载就不能停下,其间的调试过程必须要很认真很小心。”郭彦林回忆道,“那一天是元旦前夜,别人都出去玩了,可梭形柱的加载试验一直进行到天亮才结束。当时我们在上海川崎钢构厂做试验,晚上天气很冷,车间的温度接近0度,博士生都冻得不行,有几个同学试验一结束就病倒了。学结构工程专业是要能吃苦的。”郭彦林笑着总结说。
郭彦林和研究生在一起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只要是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从技术问题提出起,他就加入专家组的讨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研究无数的技术难题,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是如此。对于自己本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郭彦林说:“我们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渗透在很多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很强,理论要与实践结合,从工程中提出问题去研究,但研究工作又要高于工程。在工程实践中,新型的结构形式还会不断被设计出来,还会暴露出许多新的技术问题,科学研究是没有终点的。”
专注科研,不计名利,虽是对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但真正做到也非易事。荣誉面前,郭彦林只是简单地说:“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解决了许多大型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社会认可就足够了。获奖只是对前面做的工作的总结,更多的研究还得继续。”“每当看到自己曾经参与研究的大型工程项目时,我常常会想起往日的辛劳,但更多的是一种欣慰。”
“我觉得自己算是个喜欢钻研的人。”在郭彦林简易的办公室里,桌子上堆满了厚厚的一摞又一摞专业书籍,办公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一些主要建筑结构的彩色图片。采访中,郭彦林不时指点着这些图片,面带笑容,流利娴熟、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结构形式与受力机理。鸟巢钢结构、央视新址大楼的分步施工变形预调计算、广州新电视塔玲珑细腰段群柱的稳定性试验、深圳大运会体育场及宝安体育场车幅式张拉结构的整体模型试验……就在采访前一天,郭彦林还到沈阳参加了一场关于城市雕塑建筑的讨论。说到他们为沈阳150m直径的 “生命之环”大型环状结构的安装问题而设计的整体旋转起扳施工方案时,他热情地打开电脑演示其巧妙简洁的巨轮起扳施工过程与工作原理。他兴奋地介绍说:“这个安装方法非常巧妙,把结构知识、液压传动及控制技术融合在一起,我们绞尽脑汁终于解决了巨轮的安装问题。”比起使用传统保守的台架支承施工方案或其他整体提升与顶升施工方案,郭彦林和他的团队设计出的整体旋转起扳技术将整个结构拼装放在地面进行,然后对巨轮进行巧妙的加强后徐徐缓慢起扳,不仅施工安全程度高,而且将结构建造预算由两亿元削减到了8千万元。
谈起这个巨型环状钢结构安装方法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时,郭彦林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是创作者的乐趣,也是科学家简单的幸福。如果说他们 “又土又木 ”,也是扎根于科学的土,不计辛劳与汗水,培育着科学的参天之木。
温馨提示:为更多了解关于钢结构的形制,本频道还特意编辑了下列文章,共读者分享。
郭彦林:开拓建筑体系之钢结构“疆土”
北京,酷暑七月。行走在清华校园,浓郁绿荫让人顿感清爽,满眼绿意令人倍觉舒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多少名人大家为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留下宝贵财富,惠泽后人,而后继者在前人精神指引下,踏实、务实的开拓着自己的那片“疆土”。
此次,记者将要拜访的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郭彦林教授,多年来,他潜心于现代钢结构设计理论与复杂钢结构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由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两个项目先后获得2009年、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清华大学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中,土木工程系所在的何善衡楼被映衬得如此平凡而低调。穿过一层大大小小的试验室,与众多高大、粗壮的钢构件擦身而过,来到试验室二层郭彦林教授的办公室。面积不大的办公室,除了办公桌就是书柜,还有贴在墙面的近年来国内重点钢结构工程图片,整洁,干净,透着温馨。我的采访就此开始。
运用于不同层高与形制的三种钢结构形式
近十年来,我国钢结构研究与应用发展很快,郭彦林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总结了建筑钢结构几大应用类型的发展现状以及他的课题组正在进行的部分研究工作。
钢结构分三种结构:一是轻型钢结构;二是大跨度钢结构与空间钢结构;三是高层建筑钢结构。
首先,轻型钢结构主要源于屋面围护材料的轻型化,导致承重结构直接采用焊接工形截面为主的轻型构件。
目前普遍应用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就是典型代表。
随着轻型钢结构的结构形式向多样化发展,一些更加优良的结构形式应运而生。由郭彦林老师作为主要负责人起草的协会标准《波浪腹板钢结构应用技术规程》已于2011年9月1日实施。这个规程引入了波浪腹板构件,具有节材节能等优点,是轻型钢结构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波浪腹板工形构件,是把平钢板辊轧成波浪形状再与上下翼缘焊接而形成的构件。由于腹板被辊轧成波浪形,其面外刚度有了很大提高,因而可以放宽腹板的高厚比限值,这样就可以把腹板做的高而薄,提高构件的抗弯承载效率。特别是作为受弯构件时,其构件跨度愈大,节省的钢材就越多。这是郭彦林老师课题组花费了几年时间,通过大量的试验与理论研究获得的成果。郭老师协助山东华兴钢构有限公司从国外引进了我国第一台波浪腹板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的构件已开始应用在某些钢结构工程项目中,预期将会被更加广泛的应用。
其次,大跨度钢结构与空间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结构形式的创新与多样化发展。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跨度钢结构主要以网架结构为主,现在新型空间结构日趋多样,如钢管桁架、弦支结构(张弦梁、张弦桁架及弦支穹顶结构等)、索穹顶、张拉整体结构体系等,都是钢结构与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方向。郭彦林教授课题组参与的宝安体育场钢结构工程,就是一个全新的张拉整体结构。从确定方案、结构设计到施工张拉,课题组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他倡导并坚持的定尺定长设计及施工张拉技术,避免了张拉到位后二次调节拉索预应力的繁琐工作,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范例。
第三,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不如空间结构变化丰富,但是抗震要求高,建设、运营成本高。围绕高层建筑的抗侧力及抗震设计,目前比较主流的提法是“消能减震”,即通过设置消能构件降低结构的地震作用。防屈曲支撑是一个优秀的消能减震构件,在大震或中震作用下可率先进入屈服,其饱满的滞回性能能有效地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同时又作为支撑构件为结构提供稳定的抗侧刚度,增强建筑的抗侧力性能,可以说是一物两用,因而在日本阪神地震与美国北岭地震后获得了广泛应用。
防屈曲支撑受力机理与设计方法的研究是郭彦林老师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他是我国开展这一研究工作的最早学者之一。传统的防屈曲支撑,其外围约束多是钢与混凝土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约束,混凝土与内核构件之间的制作精度要求高,制作与施工不便,遇到大吨位承载力时支撑做的又比较笨重,不利于运输和安装。源于工程实践的需求,郭彦林老师和他的研究团队研发了多种全新形式的装配式全钢防屈曲支撑构件。这种防屈曲支撑的外围约束由多个型钢构件或焊接构件通过螺栓连接而成,因而构件制作的十分轻巧,在现场组装及对接均采用螺栓连接,施工极为方便。郭老师指导的多名博士生对装配式全钢防屈曲支撑的受力性能与设计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外围约束构件的“捆绑”计算理论,有多篇论文发表。
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大运会体育中心试验模型
谈到郭老师的研究方向时,他说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型钢结构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主要包括:
1、大跨度钢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体系创新、静动力稳定性能的研究;
2、高层钢结构新型抗侧力体系及抗震性能研究,包括各种钢板剪力墙、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无粘结加劲钢板剪力墙、波形钢板剪力墙、装配式防屈曲支撑及其与钢框架结构相互作用的设计理论研究等;
3、新型轻型钢结构稳定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主要包括波浪腹板钢结构及门式刚架结构、低层房屋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等;
4、大跨度拱形钢结构稳定承载力设计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实腹式截面拱形钢结构、腹板开孔截面拱形钢结构及管桁架拱形钢结构等。第二部分是复杂钢结构施工力学计算理论、施工控制创新研究,主要包括高层与超高层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与空间结构以及复杂张拉结构的施工过程一体化协同时变分析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
宝安体育场整体张拉试验现场
继“现代钢结构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之后,“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这两个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郭彦林老师认为,获奖是对自己多年辛勤工作的肯定,也离不开学术界与工程界同行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
“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是与施工紧密结合的研究内容,该项目已在国家体育场、深圳大运会体育中心、深圳市宝安体育场、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等30 多项复杂结构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为推动我国施工力学计算理论与施工控制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该项目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一体化协同时变分析及计算理论
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或在建的大型复杂钢结构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内,得益于这一优势,郭彦林老师及其课题组相继在深圳市宝安体育场、国家体育场(鸟巢)、深圳大运会体育中心、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首都机场A380机库、澳门多功能体育馆、天津泰达市民文化广场、央视新台址主楼及广州西塔等30余项复杂钢结构工程项目中进行专项研究与工程实践。针对以往施工过程仿真计算中将结构施工过程离散为孤立状态、割裂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及施工体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郭彦林老师和课题组提出了“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一体化协同时变分析及计算理论”,真实地反映时间与空间域上施工体系(结构、边界条件、荷载、材料性能以及施工设施等)的时变性,能精确计算施工体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运会体育中心试验模型
在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方案是多元化的,有整体滑移、整体提升、整体落架、整体起扳、整体张拉等,结构也处于动态变化状态,结构形式在变,边界条件在变,荷载在变,甚至材料也在变化,“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一体化协同时变分析及计算理论”就是要把这个变化反映到一个结构分析模式中,并准确无误的将构件间的相互作用模拟出来;“一体化”是把施工过程中设计部分的永久结构以及施工过程相关的所有临时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有所有可能的外部作用建立在一个模型中,形成一个时变结构进行“全过程”分析。将数字模拟技术有效地应用到结构整体滑移、整体提升、整体落架、整体起扳、整体张拉等施工技术中,解决了一系列结构施工状态转化的力学求解难题,建立了准确评估施工方案和施工过程安全的数字化信息应用技术。比如在广州新白云机场机库、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屋盖整体提升中,这一技术的应用准确模拟了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偏差,确保整体提升安全、无误。
针对施工路径及施工变形发展过程特别复杂的结构,郭彦林老师和课题组建立了其结构施工过程三维动态变形预调值计算的多阶段综合迭代法,有效地解决了央视新台址主楼与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变形预调值计算问题。
复杂张拉结构的施工误差分析与控制。对于复杂张拉屋盖结构,如果在施工现场根据索力测试结果调整索长以期达到设计预应力,将会严重拖延工期并增加成本。基于这一情况,郭彦林老师带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定尺定长设计与施工技术,设计上抛弃了以往含有可调螺纹的索头形式,通过精确控制拉索的制作长度和锚固位置来保证张拉成型状态索力与设计值一致。课题组提出的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索长误差限值的计算与控制方法,用概率理论科学地处理了屋盖内大量拉索长度误差控制的非简单“叠加作用”,建立了该类结构的施工误差控制与验收标准,填补了该类结构施工验收标准的空白。首先依据索力对施工误差的敏感程度不同寻找主控构件,然后建立了索力变化量与误差随机变量的映射关系并得到可靠度指标,最后综合考虑误差敏感性和加工难度确定各类构件的误差限值。该技术在深圳宝安体育场屋盖张拉结构中得到成功应用。
结构焊接残余内力的数值评估方法与控制。焊接残余应力在单根构件截面上是自平衡的,不影响构件的强度计算,但是从结构层面上考量,对大型屋盖钢结构焊接合龙过程的数值分析结果以及曾出现的工程事故,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对结构焊接残余内力危害程度的认识,重新审视这一藏在结构内部“附加内力”的不利作用。在深圳大运会体育中心体育场屋盖钢结构工程焊接合龙过程中,郭彦林老师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带领课题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温度—应力耦合场单元”模拟焊接的热物理过程。首先通过模拟分析获得了单根圆管对接焊的残余收缩变形公式,再通过创立的“等量收缩法”将构件对接接口的焊接收缩变形引入到整体结构的焊接合龙分析过程中,揭示焊接收缩变形在屋盖结构内部产生的残余内力以及支承胎架反力的变化规律,为检验结构与胎架的安全提供了依据。课题组还开展了大型结构体系中焊接残余应力的评估与控制方法研究,可有效降低复杂焊接结构在施工和使用中由于焊接残余内力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大型复杂结构焊接残余应力的数值分析与评估是一个新课题,设计、施工都要重视这一问题,设计阶段尤其需要引起注意,以确保安全”,郭彦林老师这样说。
创新是研究工作的灵魂,研究工作要有前瞻性,但不能脱离实际
“土木工程虽然是一个传统的学科,但研究工作仍然需要创新思维,同时也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工作需要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做,看准了的研究方向就不要动摇,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长期积累就会形成好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这两个研究项目,是郭彦林课题组在现代钢结构稳定设计理论与复杂钢结构施工力学及控制技术领域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近二十年科研工作的积累。
天津泰达金字塔
“创新是研究工作的灵魂,研究工作要有前瞻性,但不能脱离实际。特别是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工作,一定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针对记者提出的“创新研究与工程应用之间关系”这一问题,郭彦林老师这样回答。当前阶段乃至今后,在我国在建或即将建设的复杂钢结构工程项目中,设计阶段要解决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施工阶段更需要创新的施工技术,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创新的研究工作给出最佳的设计与施工方案,使它们在安全、经济、合理之间达到最佳协调。
作为一名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是其重要的责任,从工程项目中发现问题,提炼研究课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再把研究成果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进一步指导工程实际。郭彦林教授长期积累的这种良性有效的方法既受益于学生,也有益于工程实际,更切实体现了他精于业,践于行的科研品质。
郭彦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钢结构。
教育背景:1978.02 - 1982.0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1982.02 - 1988.0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及博士。
工作履历:1988.07 - 1992.04 西北工业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系任教,讲师及副教授; 1992.05 - 1993.10 德国Berlin工业大学建筑结构与强度研究所,洪堡(AvH)研究员;1993.11 - 1994.06 德国Darmstadt工业大学钢结构研究所,洪堡(AvH)研究员;1994.07 - 1995.06 日本大阪大学土木工程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员;1995.10 - 1997.06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1999.12 - 2000.02 日本九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员;1997.07 - 今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1998 - 今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理事;《空间结构》杂志编委;《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杂志编委;《建筑钢结构进展》杂志编委;《施工技术》杂志编委;《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编委。
主编或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民用建筑高层钢结构技术规程》(JGJ-)修订组成员;《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修订组成员;《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JGJ-)主编;《波浪腹板钢结构应用技术规程》(CECS-)主编;《铸钢节点应用技术规程》(CECS235:2008)副主编;《钢管结构技术规程》(CECS-)编制组成员;《低层房屋冷弯薄壁型钢建筑技术规程》(JGJ-)编制组成员;《住宅轻钢装配式构件》(JG/T 182-2008)编制组成员;《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编制组成员;《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住宅技术规程》(JGJ-)编制组成员;《建筑结构用铸钢管》(JG-)编制组成员。
注:
本文根据网上资料编撰,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