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北京,除了天安门和故宫,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友谊宾馆、钩鱼台国宾馆等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了。而这些代表我国建筑最高成就的作品,正是由享有“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泰斗”美誉的山东人张镈设计的。
梁思成、杨廷宝是对张镈影响至深的两位名师
张镈晚年回忆自己的建筑生涯时说:“就建筑艺术而言,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梁师思成,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修养方面;另一个是杨师廷宝,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是设计实践方面的,正与梁师相辅相成。”
张镈1911年4月 12日生于广州,其父是赫赫有名的两广总督张鸣歧。张鸣歧为宦从政几乎无可称道,在每一重要历史关口,他都作了错误的选择。他曾由衷慨叹:“宦海沉浮,改朝换代,必受牵连……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这句话给年少的张镈留下深深的印象,当19岁的他第一次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学一门不依附于人的薄技。
1930年,张镈慕名考取了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教授任教的东北大学。梁思成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并与张家是世交,张镈得到了梁恩师的悉心传教。不久,“九一八”事变,东北疆土一夜尽失。张镈于1932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继续建筑学的课程。
1934年,大学毕业的张镈,经考试进入当时全国最著名且最大的建筑设计单位——基泰建筑事务所的天津事务所,并与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杨廷宝在同一工作室。在杨廷宝的指导帮助下,张镈逐渐成为基泰的技术支柱,出色地完成了先农坛体育场、香港荃湾电影院等100余项大中型设计任务。
新中国成立伊始,张镈意识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是建筑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辽阔空间,而中华民族灿烂的建筑艺术传统,也只有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才能得以弘扬光大。1951年3月26日,他毅然辞去基泰香港总公司的高薪要职,由香港回到北京,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3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担当首都建设的重任。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就完成了天桥剧场、新侨饭店、友谊宾馆等众多建筑的设计任务。友谊宾馆是张镈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直到今天其设计风格还被建筑界引为风范。友谊宾馆的设计,使年仅 43岁的张镈享誉国内外。外国建筑权威有文字评论说:“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中国50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还将张镈列为中国现代16位著名建筑师的榜首。
主持规划设计民族文化宫等两百余项重大工程
张镈先生一生主持规划、设计、参与指导了200余项重大工程,数量之多,造诣之深,世界少有。在1993年8月至1994年6月由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组织的“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选中,由张镈设计的民族文化宫荣列第一名、人民大会堂位居第二,这足以反映出一代大师的功力。
民族文化宫从1958年开工到1959年8月建设基本竣工,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不仅成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国庆十大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以其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阐释着中国的民族政策,反映了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民族传统风格的精品。
1958年9月5日,北京市政府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通知——建好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工业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共十大公共建筑。所谓的“十大建筑”概念就这样产生了。此时,离1959年的国庆节只剩下不到400天。经过层层筛选,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任务落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头上,由张镈担任大会堂的总建筑师。对张镈来说,这代表着荣誉,更意味着艰难。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相信,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会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一共只用了一年零十五天;其中,从选址到敲定设计图纸,仅用了50天时间!为赶在十周年大庆前完工,大会堂是“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张镈落在图纸上的每一笔都将立即被付诸实践,每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隐患。张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1959年9月24日,巍峨壮观的人民大会堂胜利竣工。庆功会上,周恩来总理过来敬酒时,对张镈说:“我很满意,给你们打个五分!”
放周恩来图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检验,今天的人民大会堂已经成了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成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地标之一。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人民大会堂更象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与寄托,冰心曾这样描述:“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2007年12月19日,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将人民大会堂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回报家乡,重建海丰塔等建筑
张镈的祖籍是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无棣县1957年以前有座海丰塔,史称唐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距今已1300多年。因塔身破损严重,有倒塌之虞,1957年报省批准,将地表以上塔身拆毁。海丰塔是无棣灿烂文化的象征,有民谚曰“沧州狮子,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被誉为冀鲁三胜。长期以来,无棣人一直有重修海丰塔的愿望。1989年,张镈先生欣然答应为新塔设计图纸,并高兴地说:“应该重振唐风,恢复旧观,重修宝塔,重整寺院,乡民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
1990年,79岁高龄的张镈先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无棣,实地考察大觉寺旧址上的塔基,精心设计了海丰塔图纸。1991年7月12日,新塔破土动工,1992年9月竣工。新建海丰塔位于唐塔旧址以北50米处,塔高 42米,共13级,为八角楼阁式密檐砖石结构,外面一色的青砖砌就,飞檐挑角,角系铜铃。既古朴典雅又坚固耐久,既保持了唐塔的风貌,又在建筑结构上有所创新。现在,海丰塔已成为无棣的特色建筑之一,与重新修复的大觉寺一起,成为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
张镈还为无棣县设计了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三馆于一体的“文萃阁”,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1999年7月1日,张镈先生在北京病故。按照其“叶落归根”的遗愿,张镈的骨灰被安葬在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张氏族茔母亲墓室旁。
为感念这位举世著名的建筑大师的拳拳赤子心,无棣县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建立了张镈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
张鎛:(1911.4~1999.7)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祖籍无棣县人,1911年4月出生于广州,其父张鸣歧时任清政府两广总督。1930年至1934年,先后就读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土木系和南京中央大学。
1934年开始就职于天津基泰公司,1937年升任主任建筑师,1940年至1946年间,曾任天津工商学院兼职教授,承接了北京故宫中轴线及其外围的文物实测、详录事宜。1951年,他辞去基泰公司在香港的优厚待遇回到内地,任北京永茂建筑公司(北京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先后主持和指导了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的规划建设,民族文化宫、人民大会堂、友谊宾馆、北京饭店、自然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北京旧城区62平方公里的科研与规划等国家重点工程。1964年调北京市建工局,任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保护。1978年重新恢复工作,是人民大会堂大修、改造、扩建,民族文化宫扩建的主要策划人和设计人,同年,国家建设部为其颁发了建筑设计终身大师铜牌。
自1951年以来,先后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常委、市人大常委、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顾问,被20余家知名建筑设计单位聘为高级顾问。先后出版了《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周恩来与人民大会堂》等著作。1999年7月1日在北京逝世。
注:本文原载大众日报,标题及小标题均有改动。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