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王朝的最后时光,到新中国升起的朝阳;从改革开放的蓬勃气息,到越来越真实的中国梦。盛京医院走过人生不能企及的岁月,穿越于三个世纪的变迁。这130年的历程,不只是跃动于纸上的笔迹,更是夯实在时空里的足迹;这130年的历程,是在风雨中踏出的希望,沧桑里拓进理想;这130年的历程,步履由慢及快,足印由浅入深,唯方向不变,唯正道不改。
今天,我们在这里品读盛京医院的130年,我们能找到的不只是一个医院印迹,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探索与坚持。不移志,不旋踵,130年如是;不骄惰,不满足,今天如此,未来依然。
盛京施医院创始人司督阁(1855年-1936年)
仁泽百年
大道,以仁泽民生;大医,以仁润希望。130年,始于医者的仁心,并以这种仁心,跨越更迭,走过风雨。
1883年春天,在小河沿的三间平房里,一个叫做司督阁的苏格兰人,将“盛京施医院”的牌子高高挂起,并在国人目光注视下完成了东北第一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天日,也让自己和这块土地紧紧连在一起。
初时的盛京施医院并不被百姓接受,只有走投无路他们才会到这里试试,即便这样盛京施医院依然打开了局面。招收中国人、办医学堂,越来越有声有色。但好时光只维持到了1900年,医院在战乱中被破坏。之后的七八年里,司督阁四处奔走,一面治病,一面谋划医院的重建。终于在1907年,医院在盛京百姓和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营业。
百姓信任盛京医院,盛京医院也用行动回报百姓。1910年的冬天,震惊中外的大鼠疫蔓延东北,面对着肆虐的疫情和恐慌的百姓,盛京施医院义无反顾勇战防疫第一线,盛京医生嘉克森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奉天成为东北死亡人数最少的地区。
1912年,盛京医院进入了崭新的一页,在医院东南侧的一栋苏格兰风格建筑里,奉天医科大学宣布成立,从此一位位业界大师从这里走出,我国结核病科奠基人之一,在我国较早采用气胸气腹等萎陷疗法治疗肺结核病的先驱刘同伦;我国眼科奠基人之一,“奉天医科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高文翰;著名病理学专家,首位中华医学会会长白希清;著名胸外科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吴英恺;著名外科专家,我国外科第一位女教授陈淑珍;以及党和国家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原中央卫生部副部长崔义田,都曾就读于此。一个个名字铭刻在中国医疗的史志当中,一位位前辈成就了盛京医院“门生故友遍天下”的美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盛京医院选择在黑暗中坚持,守护希望的光亮。时任医院董事的刘同伦教授因“反满抗日”被日本人逮捕,数月才被释放,其抗日事迹已经在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永久保存。
硝烟终于散去,中国迎来新生。1949年6月,盛京医院正式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盛京精神从此融入了红色的传奇,并开始了崭新的里程。1951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儿科系;1955年实行24小时住院医生负责制,技术和服务水平闻名一时。1969年,按照毛泽东“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精神,医院整体迁往朝阳地区,盛京人以饱满的热情在朝阳留下难以磨灭的感动。1983年,医院回沈,与医大三院共用一个院址,盛京人开始了建设城市大医院的脚步,和平区三好街36号,成了续写传奇的新沃土。1991年,随着三院迁至滑翔小区,医院加快了建设的步伐。1992年,成为辽宁省省城首家三甲医院;1997年,全新的门急诊楼正式启用,在辽宁医院中最先安装扶梯;率先提出“365天天天开诊,24小时时时服务,大型检查设备24小时不停机”的服务理念,让患者得到更好地医疗服务;1998年,成为全国最早的百佳医院。2002年10月25日,盛京医院全面接管原中国医大第三医院,设立滑翔院区,医院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3年,盛京医院120年华诞之际,那个开创东北西医历史的名字,再次被高高挂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荣耀。一段更加炫目的历程,正向前、向上。
精拓今朝
大道,以精拓前路;大医,以精护生命。130年,每一个片段都是由精益求精的态度所串连。每一段历程,也都有一个精益求精的带头人带领盛京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恢复“盛京医院”名字的这十年里,是院长郭启勇让盛京医院的名字重新变得响亮。“有着不出世的医术,兼具济世的情怀”,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也已经成为盛京医院作为公立大医院的担当和态度。
2003年上任伊始,郭启勇院长就积极带领医院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用开阔的世界眼光、战略的思维能力、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开放的大局意识,引领医院发展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效率运转。把“抢抓机遇,实现跨越”作为医院发展战略。十年来,盛京医院的发展日新月异;2005年1月,门急诊病房楼一号楼A座拔地而起;2009年2月,门急诊病房楼B座正式投入使用,双子座比肩而立,成为盛京医院新地标。“把最大的空间与最美丽的风景留给患者。”破旧的楼群迅速被大型地下停车场、花园式广场、舒适的休息区、宽敞明亮的候诊区取代。
今天,经过130年的风雨涤荡之后,盛京医院成为医疗服务量、医疗服务水平,均居全国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数字化大学附属医院。面对不断增长的数字,盛京人没有欣喜,而是倍感责任,盛京人在郭启勇院长的带领下将更加精益求精。
精,探索的动力
每一个科室都精益求精,每个盛京人都精益求精。这种精神,推动着盛京医院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医院在重症医学、母胎医学、微创和内镜技术、康复医学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已经进入全国一流行列。从辅助生殖到临终关怀的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以全科大医院的实力服务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创造着新的医疗佳话。
每年,数以千计的学子在盛京得到知识的滋养和实践的机会。成立了盛京医院实验研究中心,实施了“盛京自由研究者”计划,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博士后到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设立博士创新基金,举办盛京科研精英沙龙,以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
每年,都有盛京人编辑出版的医学国际期刊和国家级刊物在海内外广泛发行。《国际儿科学》、《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现代医院管理》等刊物,把盛京的科研心得与世界分享。
近十年,医院共承担1067项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111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部省级大奖;1998年至今,共有562项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新技术项目在这里开展;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正在医院顺利进行;总经费近400万元的4项863课题,开创了医院863课题数字化、信息化的新纪元。郭启勇院长牵头申报的《全程可监控数字化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技术平台建设》获2012年“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第二批项目资助,获中央财政经费资助416.09万元,实现了医院在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上的历史性突破。盛京医院用精心,打造精益求精的医教研环境。
精,医者的担当
对内以“做和谐环境的制造者,做优质服务的提供者”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秉承院训精神,全心全意做“值得托付生命的人”。通过创建东北首家医院电视台——盛京TV,每周发行近6000册的《盛京周刊》,拍摄高清院歌MV,与辽宁电视台联合拍摄电视剧《盛京医院的故事》,以及举办春节联欢会、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弘扬医道精神,传播正能量。
对外,盛京人“天下为己任,生民为至亲”。郭启勇院长带领他的团队,始终追求公立大医院的社会担当。辽宁省首家涉外医疗服务机构——辽宁省涉外医疗服务中心设立在医院,满足了来沈不同外籍人士的诊疗需要,为沈阳城市国家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百余家基层医院组成的医疗联盟、架起帮扶的纽带,推动各联盟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扩展优质医疗资源,带动各级医院的共同发展;打造以输出管理为特色的盛京医院医院集团,让大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和管理资源惠及更多百姓;打造全国首家健康管理平台——盛京熙康健康管理中心,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真正把专业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带进家庭。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沈阳赛区唯一定点医院,盛京医院圆满完成了奥运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在赛场外的赛场,把风采展示给世界。2013年,盛京医院又成为十二届全运会全程医疗保障医院,并再一次圆满地完成了医疗保障任务。
在灾难面前,盛京医院同样冲在前面,第一时间出现在救灾救人的第一线。2003年春天,一种被成为“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的病毒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了整个中国。作为一所公立大医院,盛京医院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战场,医护人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在打赢这场防治“非典”的硬仗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5·12”,69277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满是伤痕。在难以名状的疼痛之中,在突如其来的大悲面前,盛京人与祖国共呼吸,迎接生命的挑战。医院先后组建4批医疗救助队,共23名医疗队队员带着40余万元捐赠灾区的物资奔赴灾区,共救治伤员1000余人,无死亡病例。
青海省玉树县地震,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新疆青海等贫困地区亟待医疗技术帮扶等国计民生任务前,盛京医院以大医院的担当扛起责任。40多年来,医院持续为也门进行医疗援助,成为辽宁省唯一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的医院。
精,管理的准绳
“创新是领先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就是做别人还没有做到的事情,想别人没有想的事情。”在医院管理上,郭启勇院长总是抢“鲜”一步。他前瞻性地发现,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是完成管理流程革新的必经之路。郭启勇院长在辽宁率先开展医院网络化管理,革命性地改变了医生的诊治过程,通过打造信息网络化共享平台,规范医疗行为、优化医疗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控制。挂号、问诊、划价、结款,全程数字化医疗管控,使诊疗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收费透明化,精准把握医疗安全。数字化管理渗透到每一个工作流程,不仅达到高效、快捷、精准、安全的目标,也给患者带来全新的就诊环境和更完善的医疗服务。通过信息化的创新,盛京医院成为全国“数字化建设示范医院”,并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此外,多院区管理一体化、综合管理大部制化、干部考核全面化、护理管理垂直化、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等创新的管理模式已经深入到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如今,盛京医院已经建立起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在业界被称为独具特色的“盛京模式”。
精,服务的态度
为健康服务,为生命服务,盛京医院得到了肯定和赞许,也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根据医疗市场的需求,郭启勇院长带领盛京医院逐步将医疗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医院构筑了从辅助生殖到临终关怀全方位医疗服务体系,使医疗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生命健康的每一个角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也为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个奖杯都是一份要求,每一个荣誉都是一种督促。96.36%的社会满意度综合指数,不能让我们满足,让所有患者满意才是唯一目标。
2007年2月1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视察,在这大年除夕,看望和慰问医护人员,向大家表示新春的祝福。总理微笑着对医护人员们说:“在你们工作有困难、不愉快的时候,你们就想想,我了解你们,尊重你们,支持你们!”并对盛京医院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2年8月,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到医院视察调研,实地视察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情况,听取医院工作报告;并举行座谈会,与医务人员代表面对面,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敞开心扉,进行座谈,希望盛京医院能成为医疗改革的生力军。陈竺不但对医院信息化服务称赞有加,并为盛京医院欣然题字。“润生命之盛,探医术之精”愿盛京医院秉承润民生的使命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2013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医院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宝贵意见。盛京医院,以精深为态度,以精诚为精神,传承医道,开启未来。
新启未来
大道,以新植梦想;大医,以新攀高峰。130年的历史洪流,正为今天的理想冲开航道。
从小河沿走来的盛京医院,已将自己的印迹留在时间的长河中,也留在了再次崛起的辽沈大地上。沈北院区正从规划中向现实走来,位于沈阳市新北新区蒲河大道,总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将为沈阳北部的医疗服务带来质的飞越。本溪医药研究教育发展基地也正在勾绘着更清晰的轮廓,位于沈溪新城歪头山松木堡村,使用权面积62.58万平方米,将打造成首屈一指的科研及教育平台。
一个拥有三大院区、一大基地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正在时间的洗礼中愈加壮大;一个为百姓提供更优质更全面医疗服务的大型医院集团已经形成,正迎接着新的责任和挑战。
当理想已经在远方闪耀,那些先辈也仿佛与我们并肩而行。这条盛京的理想之路,从牛庄来沈阳的土路上开始,从一个苏格兰年轻人的心中开始。历经晚清风雨,穿越民国尘烟,迎来新中国的朝晖,走进改革开放的新天地,又在全新的世纪,开启全新的传奇。
130年,虽然我们的生命不能企及;130年,却是无数个如我们一样的生命汇聚;130年,是一个追忆往昔的好时刻;130年,更是远瞩未来的新起点。
1883,盛京为东北西医开启历史;
2013,盛京为全民健康开启未来!
盛京医院,历沧桑医道不改,经风雨愈加青春!
奉天(Mukden)即天眷盛京,俗称沈阳。顺治十四年(1657)设立奉天府,也称奉天。图为奉天城门——在奉天八个城门上都建有高高的门楼。
1883年年盛京施医院初创时的情景。
1883年,司督阁先生在盛京施医院内创办西医学堂,招生授课,培训医助,时称盛京医学堂,后来学堂发展为医科大学。图为1883年建成的奉天医科大学外景,1933年改称盛京医科大学。
1888年8月,奉天暴雨成灾,洪水猛涨,浑河两岸和万泉河一带一片汪洋。施医院的门诊、病房和住宅均遭水淹。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整个汛期和灾后的一年中,先后救出很多逆水灾民,在治疗伤病员和控制传染病流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仅治疗疟疾即达4000余例。由于取得了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医院有了较大发展,于1894年新建了女医院。此时,司督阁坚持每周出诊4天,有时半天门诊量达200余人。
盛京医院的一间病房
盛京医院的走廊——两边都是病房
司督阁指挥奉天抗击大鼠疫。1910年11月,一场烈性传染性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并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4个月内便波及5省6市。一时间,东三省尸骸遍野,举世震惊。
1910年英籍教授嘉克森(又译:杰克逊)参加鼠疫流行的防疫工作,不幸身染鼠疫死于奉天。图为清明节前校长刘同伦等到嘉克森大夫墓前扫墓。
1911年,清政府主持召开的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国际鼠疫会议,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在世界医学史和中国医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912年,由司督格创立并担当首任校长的奉天医科大学宣告成立,校徽为代表救死扶伤的针、蛇,和象征学术光明之灯的火炬。
1913年盛京医院门诊部和医学院大楼,病房在门诊部后面。
1917年奉天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其中有满誉东北的眼科专家高文翰(前排左二),我国肺科奠基人之一刘同伦(前排左一)
1917年,奉天医科大学第一期20名学员毕业,均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其中有誉满东北的眼科专家高文瀚(前排右二),我国肺科奠基人之一刘同伦(前排右一)
1923年,司督格先生年事已高,辞职退休。奉天医科大学教职员工欢送司督阁先生及夫人离沈。
1924年,奉天医科大学招收了首批三名女生,当时高校男女同班授课在西方亦属罕见(1903年,三名女生毕业)。
1926年,第五期毕业生合影。
1926年10月17日,司督阁先生铜像建成,由张学良将军亲自揭幕。
1933年的盛京施医院与盛京医科大学
芮教授与医务人员研究工作
米勒院长与马海德教授在一起研究工作
雷克德教授正在查房
戴乐尓教授在细菌实验室指导学生
1948年,中国医科大学接管医院,更名为附属第二院。
1969年,中国 医大二院迁至朝阳。
1978年,盛京医科大学早期毕业生白希清、刘同伦、李宝实、吴执中、吴英恺教授,相聚一堂(从左至右)
1982年,二院迁回沈阳与三院合并,称中国医大二、三院
1991年,三院迁至滑翔新址,盛京恢复中国医大二院名称。
2002年,医院全面接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立南湖、滑翔双院区。
2003年,在建院120周年之际,医院恢复盛京医院名称,定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至此,步入强势发展的轨道。
2011年1月25日,是亚瑟·杰克逊·弗雷姆医生在中国因公殉职100年的日子,这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毕业生,奉天医科大学教授、年仅26岁的热带医学博士,在这一天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司督阁在盛京(沈阳)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旧照
司督阁医生和医院部分教师及家属合影
2013年10月6日上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建院130周年系列活动之盛京(施)医院创始人司督阁铜像揭幕仪式在南湖院区举行。
如今的盛京医院团队。
注:
本文图片为重新编注,版权属医用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