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佳基建院长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郭锡斌副院长曾历任医疗设备部、门诊部、基建办和人力资源部主任,任主管医院基本建设和后勤工作的副院长11年,从医30多年。特别是近十余年来,郭锡斌主持完成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四个院区70余万平方米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基建工程,其中,最高建筑115米,地上24层,地下3层,积累了丰富的医院建筑设计、招标、工程管理和造价控制等经验,工程项目以优质高效、安全快速而著称。
创造闻名全国的“盛京速度”
郭锡斌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系,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一名优秀的儿科专家,教授,从事儿科临床13年;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专家,曾历任医疗设备部、门诊部、基建办和人力资源部主任,任主管医院基本建设和后勤工作的副院长11年。多年的工作实践,凭借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郭锡斌为医院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走上领导岗位后的郭锡斌,更进一步开拓思路,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主持或参与解决了诸多医院管理中的难题。
特别是近十余年来,主持完成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四个院区70余万平方米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基建工程,其中,最高建筑115米,地上24层,地下3层,积累了丰富的医院建筑设计、招标、工程管理和造价控制等经验,工程项目以优质高效、安全快速而著称。在郭锡斌的主持下,盛京医院的工程建设速度闻名全国,被称为“盛京速度”,为医院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创造了硬件条件。
个人观点和理念:避免喧宾夺主的重装饰轻实用
十几年的医院基建工作和实践经验,郭锡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理念:
郭锡斌认为管理是基建的核心。他说,管理首先要完善制度,招标领导小组;基建办公室;领导集体决策;全程审计;垂直管理,层次管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
其次是医院建筑整体规划的基本原则,郭锡斌强调,结构医院建筑整体规划的基本原则,首要的是明确定位,突出优势,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立足当前,适度预留发展,不盲目的跟风建设、重复建设、超前建设,医院建设既要符合建筑规律,反映建筑特点,体现建筑艺术,还要符合医疗规律,满足医疗流程,体现医院文化。要贯彻两个中心的理念:以病人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把握医院建设的度,其实质就是尊重规律,实事求是。
第三,医院建筑设计先行,建筑设计理念先行。医院建筑设计既要符合建筑规范,也应符合医疗要求。规范要求建筑设计科学合理,医疗要求建筑设计实用方便。科学合理由建筑设计者确定,而实用方便应由医务工作者认可。
而对于医院的设计理念,郭锡斌则表示,医院建筑应首先考虑其标识性,而非标志性,应易辨认、易寻找,不能单纯追求成为地区标志建筑。在整体方案上优先选择多层建筑,矮层建筑,少选高层建筑(垂直运输压力、内部双走廊不通风、运行成本高等)。
医院设计应简洁实用,首要满足医疗需要,其次考虑人性关怀,进而考虑装饰风格。避免重装饰轻实用,喧宾夺主。
注重流程设计以及选材应用
根据郭锡斌的经验,他认为医院建筑应注重人文及文化流程设计,不主张建医院大楼、门诊大厅、医疗大街、休闲大区。公共卫生间应入口迷路设计;男女蹲位比例1:2.5到1:3;应有置物架和挂钩等。
在谈到医院建筑布局、郭锡斌列举了几个设计以及选用材料的关键节点:
科室布局:急诊、门诊、住院,医辅科室,手术,放射,药剂检验(气动物流系统)行政科室等应以急诊、人员密集科室设在低层,功能科室设在中间层,人员相对较少的科室设在较高层;无障碍安全设计:全楼无障碍,无棱角,应有残疾人助力设施。
照明:重实用,自然光,考虑节能,以满足照度为准则,减少装饰用灯,开关可分批控制、分区控制,灯光尽量设计柔和灯光,如做隐藏式,虚光槽设计。
空调:开窗是最简单、方便、快捷、舒适、有效、节能的通风方式。
弱电: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电话三网合一。
优先选用涂料,如断热塑钢窗,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瓷砖代替石材;湿贴代替干挂;节能灯具;吸音板;脚踏阀代替水箱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采用新技术,如太阳能技术等,解决热水及部分照明问题。采用水源热泵技术,解决冷热源问题。
门窗设计要选用优质材料,考虑防撞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减少空调通风,尽量不设计双走廊。
又比如外墙装饰材料的选择:外墙装饰尽量少设计石材、玻璃幕墙。石材幕墙成本高,施工周期长,安全风险大。玻璃幕墙散热系数大,层间封堵不易密实,也不节能,而且维护成本高。
成绩属于医院不是我个人骄傲的资本
郭锡斌说,他做人做事的准则是“诚实、老实、踏实、真实。”他强调,“不懂就问并不可耻,不懂装懂才会被取笑,社会不断发展,知识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一路走来,让我养成了凡事都要以一个医生的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救死扶伤’和‘为生民立命’的使命不敢忘记。”在十佳院长评选大会的演讲中,郭锡斌谦逊地说,“医院建筑是医院服务社会的平台,是体现医疗服务水平与医院精神文化的载体。其首要功能是满足医疗服务的需要,满足合理的医疗流程设置要求。其次还应满足医院文化传承的需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展示医院独特的文化内涵。本着这一出发点,在医院基本建设的管理工作中,我一直坚持基建要服务于医疗的理念。在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一些同行的认可,但我深知,这些成绩是医院发展的成果,而不是我个人骄傲的资本。”
个人简介
郭锡斌: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后留校,在中国医大二院(现盛京医院)工作至今。
1983-1996年间,先后在小儿内科任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小儿呼吸急救科副主任,期间发表儿科临床医学论文30余篇,获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公关)计划子课题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4名),三等奖2项,(第2名和第3名),参编论著2部,译著2部。
1996-2002年,在机关科室工作,历任设备科长、门诊部主任、基建科长和人事科长,期间发表管理论文10余篇。
2002年至今任副院长,主管后勤基建、安全保卫部等方面的工作。
社会兼职: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常委、后勤分会常委;辽宁省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后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中国卫生工程杂志编委。
获奖者所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是一所现代化大型综合性、数字化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南湖院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滑翔院区位于沈阳市铁西区滑翔路,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的沈北院区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大道,总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建设中的沈本医药研究教育发展基地位于本溪经济开发区木兰路7号,占地面积62.58万平方米。“盛京医院SHENGJING HOSPITAL”成功申请为“中国驰名商标”,盛京医院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综合性医院。
传承:医院前身是1883年在沈阳兴建的东北第一家西医院——盛京(施)医院。1912年,成立了东北三省第一所医科大学——奉天医科大学,时为东北地区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1949年,被中国医科大学接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精神,医院整体迁往朝阳地区;1983年,医院全部迁回沈阳,2002年,医院全面接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立滑翔院区;2003年建院120周年之际,恢复“盛京医院”名称。
司督阁(1855-1936)英国籍苏格兰人,盛京(施)医院创始人。1881年毕业于苏格兰爱丁堡的医学传教士医院;1882年奉苏格兰基督教长老会派遣,来华施医布道;1883年抵达沈阳,创办了东北第一家西医诊所——盛京诊所。
设备:医院拥有各种先进的诊治设备6000余台(套),包括亚太地区首台GE Discovery PET/CT Elite、中国首台PET磁共振、中国大陆地区首台256层和640层螺旋CT,以及3.0T磁共振、CT、伽玛刀、X线刀、医用直线加速器、平板DSA、3D-4D彩超、全飞秒激光屈光手术系统VisuMax、大型生化免疫分析仪和共聚焦电子内镜等。
人才:医院员工共6639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265人,含教授、副教授722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306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国家、省级正副主委和常委以上学术任职1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7人。
医院设有一级诊疗科目29个、二级诊疗科目81个,医疗、医技科室(病房)122个,编制床位4750 张,年门急诊量329万余人次,年出院病人数17.7万余人次,年手术量8.3万余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0.7天。
技术:医院素以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和齐全完善的学科特色闻名于国内外,承担着区域重症患者的会诊、急救及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人才的培训等多重任务,为广大百姓提供了从辅助生殖技术到临终关怀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现有国际水平医疗技术95项,国内领先医疗技术313项,区域领先医疗技术278项,现有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16个。
科研2013年,医院共获得科研项目181项,共获得科研经费388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3项,总课题经费1812万元。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501余篇,其中SCI文章突破265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情报所国内医疗机构发表论文统计结果:2012年我院发表论文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1025篇; 被SCI收录234篇,在全国医疗机构排名22位,较2011年(24位)上升2位。
目前,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个: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十三个:内科学(传染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消化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泌尿外科)、外科学(神外)、妇产科学、眼科学、麻醉学、口腔临床医学,以及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培育学科一个:内科学(血液病)。医院同时还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妇科肿瘤与高危妊娠重点实验室。医院中医科还入选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成立了盛京医院实验研究中心,同时,还实施了“盛京自由研究者”计划,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博士后到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设立博士创新基金,举办盛京科研精英沙龙,以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
教学:医院拥有临床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20个,三级学科32个;临床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二级学科24个,三级学科37个,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博士后人员。
医院已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和医院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接待来院讲学交流的专家百余人次,并实施“盛京未来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出国学习深造。医院还编辑出版了《国际儿科学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现代医院管理》等国家级刊物。
医院每年承担着24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1200余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同时还承担着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五年制、留学生班以及临床医药学院等2500余名学生的临床理论课、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
管理:医院紧紧围绕国家卫生计生委、省卫生计生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深化医院内部改革,调整管理战略,创新服务理念和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途径,在实践中获得良好收效。实现了多院区管理一体化,综合管理大部制化,干部考核全面化,护理管理垂直化,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2013年6月18日,中国医大盛京医院集团正式成立,首批签约成员单位8家。
创新:作为全国“数字化建设示范医院”,医院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目前,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已全部应用电子病历,形成了电子病历临床应用、临床路径管理、门诊电子病历与预约挂号、科室信息集成、信息化优质护理与管理、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化管理、医院运行综合查询、医院办公自动化、无线网络应用等特色数字化医疗模式。
文化:130余年的文化传承,孕育了盛京人探索求进、勇担重任的执着精神,这种宝贵的文化凝聚,使广大员工对医院怀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构建了盛京人的精神家园。从司督阁先生最初的施医布道到如今盛京的社会担当,医院秉承“做和谐环境的制造者,做优质服务的提供者”的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向世人展示出盛京医院是一所具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公立大医院,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服务社会,解政府所难,情系民生,推动了区域医疗服务的发展,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基建案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项目名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南湖院区
建筑时间:1996—2002年。
建筑面积:2号楼42500平方米;3号楼15000平方米;4号楼8700平方米;1号地下停车场3200平方米。总计6.94万平方米。
建筑时间:2003—2005年。
建筑面积:8号楼15253平方米;1号楼A座86225平方米;2号地下停车场13240平方米;9号楼5103平方米。总计11.98万平方米。
建筑时间:2009年—2010年。
建筑面积:1号楼B座107808平方米。进修生宿舍楼2900平方米。总计11.07万平方米。
南湖院区A、B座(透视图)
南湖院区
项目名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滑翔院区
建筑时间:2012年
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
盛京医院滑翔院区
注:
本文版权属医用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