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关肇邺是我国建筑学家,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早先受梁思成教授的指导和影响,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基础。1986 年,关肇邺院士有幸得到建筑史学家稻垣荣三(Eizo Inagaki)和槇文彦的推荐,到日本去访问了近一个月,与槇文彦有过几面之交。大师写大师,大师叙述彼此之间的交往与友谊,与记者笔下的一次性访问会截然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建筑大师,你会有另一种触动!
自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由于战后重建的需要和经济快速发展而提供的可能,产生了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也涌现了大批有高度成就的建筑师。在文化方面,日本既保持了原来本土的遗产,又在隋唐以来受中国文化的滋养和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列强的影响。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的影响更是在加速扩展。这在建筑方面就表现得尤为清楚。
在这50多年来,战前盛极一时的复古风、“帝冠式”逐渐式微。但民族主义意识和受中国文化以及佛学中的“禅”宗的影响,所产生的东方之现代主义建筑为一种表现;而受西方传统影响,以强调、突出和尊重个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则为另一种表现。这二者既有互相对立,亦有相互渗透。在一位建筑师笔下,既有一贯为之的,亦有随时代进展而有所变化,数年或数十年一变的。这些相互影响交错形成了日本战后建筑流派纷呈,此起彼伏的丰富多彩,洋洋大观。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非功利性的、学者型建筑师的杰出代表
我以为个人风格的表现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个人自幼所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文化素养和个体性格的自然表现;一是带有功利目的的、商业性的、具有建立个人品牌性的,甚至带有冒险家性质、不计得失、放手一搏性质的自我表现。美国建筑师爱德华·斯通(Edward Durell Stone),因做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而一炮打红。从此放弃了自己颇有成就的现代主义路子转而改为以柱廊、大挑檐、花格子为特征的新古典主义,成为宣扬美国财富文明的“御用”建筑师,甚至用其标志性的花格子把在纽约的自宅全部包装起来而成为自己的商业标牌。“后现代”初期在美国众多流派中,有一种以清水混凝土为特征的“粗野主义(Brutalism)”。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f)是其代表人物之一。此风传到日本,引起了一大批跟风者,而其“粗野”的程度,实在是大有过之,有的到了狰狞可怕的地步。其他只顾个人偏狭理念或兴趣、追求极端效果,如故意将建筑变形、扭曲、杂乱堆积、炫耀新技术,或以某种器物、机器为原型,甚至以人的面孔放大成建筑的,不一而足。这既是个人至上意识的表现,也是商业社会中极端功利的体现。
当然,日本建筑师中也有众多非商业化的建筑师。槇文彦(Fumihiko Maki)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很少做商业建筑,就我所知,只有“螺旋大楼(Spiral)”带有一点商业性质,但它不以怪异示人,而是靠理性的构思,精细设计和推敲,在商业区中,“出淤泥而不染”,清新亮丽而文雅。他的代官山商住集合体建筑组群,前后经历了近30 年时间,分6 次才得以完成。虽然经过建筑时尚的改变,但他始终一贯的以自己的理念,创造了一系列尺度宜人、开放、半开放、私密空间的组合,而显示其关怀居住者的人性化设计。这些都说明了槇文彦是一位非功利性的、学者型建筑师的杰出代表。
我不仅钦佩槇文彦的学识成就,他的人品素养,平易近人、谦和、热心助人的风格也是令我所亲敬有加的。
访日行程中的遗憾
我和槇文彦虽然只有少数几次见面,但却有过几次愉快深情的交谈。由于他英语流利,彼此可以畅所欲言。20 世纪80 年代日本的文部省设有一项学者交流基金,每年经由两位日本著名学者推荐,拟邀请一位中国建筑学家到日访问交流。在1986 年,我有幸得到建筑史学家稻垣荣三(Eizo Inagaki)和槇文彦的推荐,到日本去访问了近一个月。我的访日行程是由槇文彦亲拟的,并征得了我的同意。他在东京的御茶之水为我订好了旅舍,为避免语言障碍,还专派了一位留学生全程陪同,真是细致入微。
记得一次我在京都独自去了北山一线,专程参观由大谷幸夫所做的当时很著名的京都国际会馆。看了室内、室外那些令人非常震撼的空间形象设计,以及建筑与远山、近水的结合,觉得真是不虚此行,但同时又有所用表现手段有些过多了的感觉。在返程中路过平安神宫前的红色大鸟居时,偶然发现了鸟居右侧一座刚刚建成的新建筑,它外轮廓极为简洁,立面上以正方形为组合单元,灵活的以纵横虚实的组合方式造成一个清爽而精致的构图,令人有刚用过一次过于丰盛的大餐之后急需一杯清香淡雅绿茶的愉快心情。当我急于想进去一看究竟时,却被工人因内部尚未完工而谢绝入内,只能遗憾而去。之后我回东京见到槇文彦时,谈了在京都那个下午的感受,并问了他平安神宫大鸟居旁的建筑不知是哪个建筑师的设计,他却只笑而不答,我亦不便追问,后来才知道正是他本人的新作。
茶道传递出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
另一次槇文彦约我共进晚餐,他说:“后天我要去美国参加一些活动,大约要一周后回来,你已经看了不少地方,不知还有什么要求?”我犹豫了一下,以探询的口气说:“我希望有机会参加一次茶道,不知有无可能?”他知道我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大城市之外,专选择去奈良、京都的平等院凤凰堂、广岛的严岛神社,以及名古屋的“明治村”等地,知道我对日本古代文化有兴趣。可他却说:“这恐怕有些困难,因为近些年来在日本,由于大潮流的变化,举行地道茶道的场合已经很少了。请让我明天尽力设法努力一下吧。”
我想这个奢望可能是要泡汤了,没想到三天之后,我接到了一个参加茶道的通知,那是槇文彦临行前一天把这难题委托一位路子很广的朋友去办了。而正在两天后有一日本的文化世家将为纪念先人的忌日举行一次地道的茶道活动,经过争取这家人同意邀请一位外国人来参加。那位朋友按时接我来到了东京远郊一处悠美的日本古宅。先在外院门廊签名,并奉交礼品(我也带了一件中国的小摆设奉上),然后到一间没有任何家具的客厅,席地坐下。
不久主人招呼大家顺廊子进入精致的日式庭院,踏着草坪中的曲折石蹬走到滴水的小池前,用带长柄的竹筒以水净手;而后通过另一条石径来到草顶的茶室。每个人都躬身通过那高度不足1 米的门洞进去。约20 人左右环跪(男人可以盘腿坐着)一室。女主人细声细气的说了些什么,大家一齐转眼看着我,那位陪同小声以英语告诉我刚才是介绍新客人。我遂通过他表示了我的谢意,于是大家一齐轻声说了声“咳”,并伏地为礼,我亦连忙依式还礼。
一切都是那么安静。按古老的仪式,看着备茶的过程,送茶、饮茶(不是每人一杯,而是共用一杯依次而饮)的过程,大家都是正装和服,只我和那位陪同是西装。茶是极苦的绿沫,每人只饮一小口,茶后吃一点极甜的小点心。杯似一块自然状的玩石,饮后依次传观说一两句赞美的话;之后主人取出两件书画作品请大家欣赏,又各说一二品评的话。最后奉送每位客人一盒晚餐带走。全过程约两小时,腿都麻木了。
经过这次茶道,我似乎感觉对日本文化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对理解日本传统建筑多了一种难以言传的体会,怪不得槇文彦花了力气促成我的这次体验。
候机室中的意外邂逅
1990 年的深秋,我因一个小手术正在住院。听说槇文彦刚好来到北京,并访问了清华大学,还在游览颐和园时伤了足,我深为自己不能出来陪他感到很遗憾。
直到2000 年,我应邀到韩国首尔参加一个国际建筑论坛,有不少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参加。我和槇文彦分在一组,他介绍了刚落成的“风之丘葬礼堂”。
那是一个集举行追悼仪式、殡葬火化和常年纪念观览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性仪典建筑,是一个集室内外灰色空间与水空间为一体的组合,有一些曲折变化而不过分;有其庄重肃穆的气氛,但仍给人以乐观前行的生活希望。后来主持人邀我发言,我原无发言的准备,只能就看了槇文彦的介绍后心中的感动做了一个简短的表露和赞赏,不少与会者表示了赞同。
这次会后我在回国时,在首尔机场的同一候机室中又遇见了槇文彦,我们坐在一起又聊了起来。他由口袋取出一张他的全家福照片,很有兴致的介绍了合影中的三代人,那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又问及我的家庭情况,我回答道我的家庭与你不同,曾有一个不幸的“悲剧”,他惊问原因,我告诉了他我的长子英年早逝的事。多年过去了,莫大阴影仍常常笼罩在我家的生活中。我们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才同情的说 “很抱歉,我引起了你的伤感。希望它不会影响你的生活和事业。”这时,机场广播去东京的航班开始登记,我们就此握别。这是我们迄今最后的见面,没有机会再相遇。
在我印象中,槇文彦非常平和、低调、热情、谦和、言语不多、文质彬彬、仪容整肃;他不仅是一位学贯东西、有很高造诣、学者型的建筑大师,更是一位品德高尚、极富同情心、助人为乐的谦谦君子。
三位世界顶尖建筑大师主持纽约新世贸中心2号楼、3 号楼以及4 号楼的设计工作(从左至右依次为槇文彦、诺曼·福斯特、理查德·罗杰斯)。
槙文彦:1928 年 9 月 6 日出生于东京。 1952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大师丹下建三( 1987 年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次年,于美国密歇根州Cranbrook 艺术学院学习,并深受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 )的影响。之后,他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并先后在纽约 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 ( SOM )以及剑桥 Sert Jackson 等事务所就职。 1965 年,他回到日本,在东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现今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等职。 1993 年荣获普利茨克建筑奖。
槇文彦是 1960 年出现的新陈代谢派( Metabolist )的创始人之一。他坚信:设计师不仅要给后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留下文化财富。因为他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更因为他超越时尚的永恒精神。
设计理念
桢文彦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校建筑、集合住宅建筑、公司大楼和公共设施上,提出群造型和场的形成理论。他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待建筑创作,重视城市空间。
其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杂志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日本国内受人喜爱的建筑师行列里,桢文彦名列榜首。
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针。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这是桢文彦作品的品质。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