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贤:建筑声学开拓者的诗境人生

诏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风炽盛,不仅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书画名家,在科学界也有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我国建筑界与声学界第一位博士。

虽然是深耕于建筑与环境声学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出生于诗书之家的吴硕贤自小熟读古诗词,至今仍保留着吟诗作词的雅兴。他业余创作的一首首诗词,成为其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的见证,让我们从中还原出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走进吴硕贤办公室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红楼,这座古朴的建筑让人感觉十分舒适。“这种楼冬暖夏凉,楼高又有外廊,窗户也没有那么大,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岭南一带多雨,设计深房檐既可以遮阳又能避雨。”学以致用,在吴硕贤眼中,好的建筑必须充满对人的关怀。

 

半野轩 的诗意生活

吴硕贤出生于文人世家,他的祖父吴梦丹、叔公吴梦沂均是前清贡生,藏书丰富,学识渊博,擅长书法。他的父亲吴秋山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令人称奇的是吴硕贤的女儿吴燕8岁就会说四国语言,现为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

    吴硕贤的父亲吴秋山(1907-1984)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教授。他的诗词、书法闻名遐迩。他4岁时进私塾受启蒙教育,研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东坡等诸大家的楷书、篆籀和行草。9岁就博览群书,能韵语,写旧诗。1923年中学毕业,入厦门集美师范,毕业后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1933年于复旦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这一时期,吴秋山活跃于当时的上海文坛,出版了诗集《枫叶集》、《秋山草》,散文集《茶墅小品》等,作品曾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及续编。

  1937年8月13日,日寇入侵上海,吴秋山回到福建,与郁达夫等人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工作。1938年4月,出版抗战诗集《游击者之夜歌》。吴秋山回福建后,先后在福建师范、福建音专、福建协和大学、海疆学校等任教。解放后,又先后在漳州师专、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4年在漳州病逝,享年77岁。

  在吴硕贤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追求诗意生活的人。上世纪50年代,吴硕贤一家在平和县生活,居住在小溪城郊庙坑村的一座小宅院里。那是一进两间泥墙瓦顶的平房,有个长方形的院子,院门对着远处蜿蜒起伏的马鞍峰门口有棵龙眼树。吴秋山为它取名“半野轩” ,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曰:“园栽龙眼树,门对马鞍峰。”尽管小宅院很是简陋,吴秋山却把它布置得古色古香。案几上布置着文房四宝、花瓶茶具,四壁悬挂名人赠送的书画条幅,其中有郭沫若先生书写的条幅《咏屈原》、郁达夫先生书写的七绝、弘一法师写的偈等等。吴硕贤的母亲林得熙出生于福州诗书之家,长期在中学教语文,也精通词章翰墨之学。

  吴秋山热爱民族音乐,买了许多乐器,如七弦琴、阮、板胡、三弦、琵琶、筝等等。他还为每件乐器都题了雅号,亲自书写,并让人镂刻在乐器上,例如“落玉盘”“桐雨吟”“兰谷风”等等。平和县城许多音乐爱好者常到“半野轩”切磋技艺。吴秋山还喜欢喝茶,写过论茶之专著《功夫茶考》。吴家藏书丰富,吴硕贤自小就喜欢随意翻阅,获益良多。

  回忆童年生活,吴硕贤感慨道:“我学的是建筑学,使我有机会接触许多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但是相比起来,我对‘半野轩’的情更深,意更真,爱更笃,念更切。”

 

理纬文经织锦成  

我国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不仅是科学大师,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曾说过:“学会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很有帮助的。”这一真理,在吴硕贤身上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受家学熏陶,吴硕贤自幼学习诗词格律及书法,养成吟诵诗词的习惯,小时候的志向是当诗人、作家。直到初三那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陈毅号召全国青年向科学进军,他才转而专攻数学、物理。虽然把毕生献给了科学研究,但至今,诗词创作与书法仍是他的第一业余爱好。

  吴硕贤说:“自然科学与文学是相通的,在一首诗中,我曾用‘理纬文经织锦成’来概括我的治学体会,即把治学当作编织锦缎,以理科知识为纬线,以文科学养为经线,理与文两不偏废,交叉编织,相互融会,从而达到文理双美的目的。之所以能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上做出一点贡献,我想与从小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是分不开的。”

  1965年,吴硕贤以福建理科状元,同时也是全国最高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但只上了8个月的课,“文革”就开始了,吴硕贤的学业被迫终止,开始了串联、大批判等运动。1970年,吴硕贤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工地劳动,后任施工技术科科员。在这段时间里,他一边实践一边自学,几乎自学了全部建筑结构课程。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在那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吴硕贤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再次回到清华的怀抱,并于1984年成为中国建筑学的首位博士。

  吴硕贤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不仅是我国交通噪声预报及城市防噪规划研究的开拓者,还在室内声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完成了六十多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他认为,青少年时期的音乐兴趣培养对他的学术研究大有帮助。在漳州一中读书时,他从音乐老师魏德亨那儿学会了拉手风琴、弹钢琴。他的同学张松山说:“读高二的时候,吴硕贤就曾作词作曲,写作一首歌曲《芝山之歌》,在学校引起轰动。此外,他的手风琴也拉得很好,学校每有活动,总少不了演奏一曲。”

 

边缘领域拓荒始

   “边缘领域拓荒始”,吴硕贤是我国建筑学界和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因此他的研究侧重于关怀人们的听觉,“建筑环境不仅要美观,还要品质好。建筑设计也要以人为本,例如把噪音减少到最小,又如使音乐厅、剧院的设计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

   吴硕贤:建筑声学开拓者的诗境人生吴硕贤首先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噪声控制开始。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虚墙法),并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了国际上20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一创见被英国《声与振动学报》匿名审稿人誉为“独创性的思想”;1992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评价“虚墙法”“以一种新的思想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在建筑声学领域,吴硕贤也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很多人喜欢中国民族音乐,但可能并不知道,由于对民族乐器的声功率缺乏系统科学的测定,长期以来我国对戏曲音乐演出场所的声学设计,沿用的是西洋音乐厅和歌剧院的标准。为改变这一状况,吴硕贤再次“边缘领域拓荒始”,与团队对扬琴、二胡、笛子、葫芦丝等几十种民族乐器进行声学测定,使得民族乐器第一次有了准确翔实的乐器声功率的科学数据,为民族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

    吴硕贤提出了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首创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软件与声学分析程序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州歌剧院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公共场所,为听众提供了高水准的声学环境。

  2005年,吴硕贤当选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消息传来,吴硕贤却心情平静。“世事因缘虽靡定,酬勤天道信无殊。”从他的《偶得》中,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他成功的秘密:勤奋、坚持与从容。


    再铺华卷写新诗

    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吴硕贤担任实验室主任和“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团队的学术带头人,科研工作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正如他诗中所写:“自信才思犹未尽,再铺华卷写新诗。”对于学校提供的优越环境,吴硕贤深有感触。他说:“自从我来到华工,学校给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从‘211工程’把我列入培育项目,到建筑声学实验室的建设,再到首先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实现了我在建筑科学领域多作贡献的夙愿。”

    “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善于研究、解决问题的帅才;需要年富力强的专精骨干;需要良好的学风,团结、不内耗的氛围。”吴硕贤表示,团队合作才能攻坚不懈,做出成果来。

“吴老师是一个严谨而随和的人。他对待科研有股执著劲,学习上他要求严格,生活里又关心大家。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我们都潜心科研心无旁骛”,学生们这样评价吴硕贤。

    领军人物自身的人格魅力形成了榜样力量,凝聚力的作用清晰可感。“吴老师儒雅得体,文理兼通。虽然总觉得赶不上他,但我们心里总是以他为标准”,团队成员这样说。

2012年11月17日,即将迎来华南理工大学60岁的生日,爱写诗的吴硕贤院士又出新作:“华工六十庆,校宇焕然新。翡翠镶南粤,栋梁育茂林。传承循古训,创造越先人。弟子欣来贺,弦歌诵入云。 

吴硕贤:建筑声学开拓者的诗境人生



吴硕贤1947年5月生,漳州诏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技术科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197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 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198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1987-1988年任悉尼大学博士后研究助理1991-1992年任因斯布鲁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