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爸爸给我讲了江亿院士的故事。
江亿是天津人,生日1952.4.25,金牛座。比同样是天津人的冯巩大5岁,那个年代10年之内可以算是同一代人了。
小江亿出生在一个数学家庭,爸爸是个数学教师,从江亿的名字上也可以发现数学的影子。小江亿继承了父亲的优秀数学基因,从小就表现出优异的数学天赋。爸爸说优异的数学天赋是在理工科有所发展的基石(嘻嘻,小宝也继承了爸爸优异的数学基因)。
小江亿并没有一个安稳的学习环境,在初一的时候,就遇到了可怕的“文革”。小江亿被流放了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半农半牧区。生活很艰辛、外部条件很差、但是小江亿的7人组自己忽悠自己、自己找乐趣、过得非常开心,没有电脑不能在开心网上种地,只好亲自下田去种地,一种就是5年,晚上不能玩魔兽,7个人只好去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欧洲哲学史》、《欧洲文艺复兴史》……
在一个无聊的地方,天才都会做出无聊的事情来。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马克思说过,心理是随着生理成熟而成熟的。据爸爸推算那5年正好是小江亿发育的5年。在发育阶段遇到了国家的灾难,自然而然会在发育结束后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伴随了江亿的一生,我爸爸说它是让江亿获得名誉和地位、财富的重要原因。那7个人,如今人人事业辉煌,有大型国企懂事长、有跨国公司董事长、设计院总工、工程院院士等等。曾经在一起无聊过的哥们,那是多么铁的人脉啊。
1973年底,21岁的江亿参加了文革中仅有的一次高考而进入清华建工系暖通专业学习,江亿初中没毕业、高中没读过就考进清华,看来还得拍高考1973。入学次年又遭殃了,开始下厂劳动,从二七车辆厂、878电子厂、到参加援藏团,江亿享受不到大学里逃课、追女孩子、期末通宵、占自修室位子、考试做小抄、挂科补考、交重修费的必修课程。他们的大学是在工厂里度过的,老师们、教授们也一起下厂工作,国家机器带动着冰冷的机床、把知识的尊严碾碎在每一次的重复过程中。
工厂里那些钳工、车工师傅们与往常一样,点起一支烟,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嚎。
在文革的拥挤的车厢里,人和人之间无比接近。既然没有了讲台到课桌间的距离,教学也就变得异常的纯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是为了等待这场灾难的结束。
1977年1月,他们结束了在清华的学习,江亿被分配至甘肃兰州504厂,在车间干了近两年设备运行、维护,清华毕业后做了个网管。
1978年9月,研究生招生恢复,清华的老师立即告知几位“才子”回校应考。考研究生必须先和导师混熟咯。
从此,江亿才开始在清华真正地走上学术研究之路。
江亿读硕士期间研究了北京地铁升温的问题。没人给他课题立项、没有人给他研究经费。江亿常常带着几个本科生半夜三更钻到地铁里去,去干什么呢?测试吧。爸爸推测里面肯定有不少美女本科生,比如张欢什么的。因为浪漫的江亿付她们的加班费是一块水果糖。
江亿尝到了自己保存的苹果。
1982年起江亿参加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苹果的产地储存技术》,负责其热环境原理研究及性能优化。他们利用当地现有的条件,为农民设计出窑洞储存苹果的土办法,就是打出几十米的窑洞,再在里面修一条通风道,让空气流通起来,通过调节窑洞内外空气的流通来调节温度,这样不管是春夏秋冬里面的温度。
编后记:本文源自暖通小宝的日志。日志有一个好处,不受文法的制约,更不会写着写着变成八股文。日志把口语化带进了文字,读着,仿佛有人对面跟你唠家长里短,却别有一番滋味……客人来了,随便倒一杯茶,然后坐板凳上聊天,真随和——就是这感觉。
江亿简介:北京市人,1952年4月出生,1969年4月至1973年10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插队,1973年10月至1977年1月清华大学建工系暖通专业学习,1977年2月至1978年10月二机部504厂工作,1978年至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1982)博士研究生(1985),讲师(1985),副教授(1987),教授(1990),空调教研室副主任(1985),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2000-2007),建筑学院副院长(2000-2007),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2005),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1988年9月至1989年9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工作。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