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伟:聆听并对话自然

    记者:某种呼声很高的时候,通常表明被呼吁的事物是极度稀缺的。就像我们现在要说的“可持续设计”,您认为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可持续设计”? 

  庞伟:可持续设计实际上流露了对“可持续社会”或“可持续发展”的期待或追求。然而,设计活动本身的生存和开展模式决定了它只能受制于资本和政治的意志,而不可能使自身成为“可持续”的主宰力量。换言之,只有当资本和政治热衷委托“可持续”时,设计才能从策略和技术上进入“可持续”时代。而“可持续”被当作一件事儿的前提,也只能是“不可持续”已日渐成为事实,成为威胁资本和政治的难以回避的力量负向因素……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景观设计界的“可持续设计”现状? 
  庞伟:姑且不谈个别有识之士的呼吁和努力,坦白地讲,大体上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可持续,连幌子都谈不上。植物、水体、砌材……市场的趣味,是有福就享,不想更多,遑论未来! 
  记者:景观设计这个行业是和自然打交道的,您认为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将自然置于什么样的位置? 
  庞伟:自然是什么?这个词本身就是意义混淆的。古人讲自然,道法自然,那个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样子”,不造作、率真,谓之自然!而现代意义的自然,是自然界,其实我们这儿已然没有什么地道的自然界了。农村是第二自然,经过耕作开发的,城市里更没有什么自然,完全是人工世界。景观本身就是人为设计的东西,它一定已经是非自然了。但是,它可以向自然学习很多东西。中国古代园林不是真正意义地学习自然,它那是道家的仙境、文人的画境……但偏不是自然!但是我们今天要学,植物、水都应当真实、得当,尊重它们身上体现的自然力,让这个力自己去说话。 
  记者:您在“从二本书眺望春天”一文中推荐了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生态环保问题严峻、紧迫的今天,景观设计师又应当付诸怎样的行动以逃脱“寂静的春天”呢?媒体又该有何作为?  
  庞伟:《寂静的春天》是良知和勇气的见证:这本书,似乎没摆入景观专业的教材中,当为遗憾!孩子们在学校,学手绘、学构图,为什么不学蕾切尔.卡逊?每个专业当守护人类的一个领域。卡逊,这个单薄瘦弱的女子,当她身偕道义而行,拥有了想象不到的力量!教育失败了,《寂静的春天》在我们这儿,就可能会有最坏的结局,危机到来,不仅没有鸟儿鸣啭之音,而且,连孩子们也都噤声不言!我们这里充满可怕的成年人、可怕的学校、可怕的教授,“教化之功”之强大,竟有师长与诸君相约无四千万勿来相认,不亦悲乎?! 
  记者: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两个您比较欣赏的国外可持续设计项目及其中的可借鉴之处? 
  庞伟:我对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事务所设计的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印象深刻。这个设计呈现轻松的开放性,它让人看到当代设计一系列价值取向,包括设施的再生利用,景观的公共性,植物的自然活力等等。  
  记者:能否结合广土的项目具体谈谈如何从可持续的大地景观格局,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的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等方面来实现可持续景观? 在项目进行中面对成本、经费的问题时是如何取舍的? 
  庞伟:广州土人景观多年前就致力于“节约型绿地”以及“野草之美”的实践探索,提法不同,但在今天皆可视之为“可持续设计”的努力。尤其是在一些项目,如中山鄂尔多斯山体公园等,强调不干预式设计,充分尊重可持续的大地景观格局。尊重场地已存在的竹、藤、葛、蔓,试图延续他们的自然活力和系统完整,只增加必要的道路、平地、和休憩观景系统,物料则因地制宜,有些直接取自迁拆旧料,成本大为减少。 
  记者:可持续的概念不仅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可持续,从这个角度来说,您所提倡的“方言景观”理念,是否就是一种尊重地方文化的可持续理念? 
  庞伟:方言景观就是讲在文化上的持续。人们需要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乡土,乡土本身是有选择和意志的,你要聆听并依从他。乡土不鼓励去除自身的物种,乡土的保守性一定程度维系了传承和稳定。可持续设计应当是贴近土地,而非高高在上的,每一处一定有自己的可持续道路,应当有许多不同的设计师做出不同的设计来。今天,地方性资源、地方性知识被人忽略和视而不见,没有能成为力量,成为源泉,这是令人可惜的,这也造成了设计画面的黯淡! 
  记者:您曾经说“城市就应该是一个四世同堂的格局”,这是否也是城市可持续性的一种表现? 您认为在具体的操作中城市应该如何对待古旧建筑? 
  庞伟:西谚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好的城市一定是层层叠加累进生成的。诚然,画一个圈做一个新城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是有效的,但毕竟,城市不可以简单等同为一座房子,简单视其为某一代人的家园;它却是延续继承的,它是许许多多时间和空间信息汇集的结果,这就如同“四世同堂”,老的持重,少的活泼,都在一城之内,最忌一刀切齐,最忌千篇一律!在这里,持续体现在对不同时期真实性的留存态度上,诚实地保留各种时代信息。留下余地,不做不可逆的事情,有些东西,某一代人不一定看得明白,不明白,所以别破坏! 
  记者:前不久南京因修建地铁,而迫使“梧桐让路”移植梧桐树的事件引起了强烈反响,请问您认为大树对于一个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次事件给以后的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庞伟:大树,有浓荫蔽日、有前人手植之德。想想国家百年间沧桑之变,我们见到大树尤当感慨之,树有幸于动乱之后存焉,岂是易事?但偏偏竟亡于治世,又岂不怪哉? 
  说怪不怪,权力乃粗暴之力,没有制衡,也就丧失了良知和常识之理,规划不能有相对于权力的独立,也完全不用指望! 
  记者:连日来,很多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一时间顿成“泽国”,暴露了一些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您的评论是:“这才是真实的城市景观,面对之!”那么除了面对,还能做些什么? 
  庞伟:总觉得景观重要,因为景观可以制造视觉盛宴,可以娱悦感官,可以包装商品,你知道我说的这个商品是房地产。景观在咱们这儿倒过来也是对的,倒过来是什么?观景,拿眼睛去看景!说成风景园林意思就更明白了。是一种风景的营造艺术或技术!那么安全呢?那么城市问题呢?那么生态呢?那么文化问题呢?说面对,首先得面对观念。社会购买的是景观的色相,它没到购买景观应有的那些内在结构性的东西,社会还没有这个觉悟。所以,现在的景观公司都拼命地描啊、画啊,十分无聊和表面的花哨图形。总结一句话,行业的病就是社会病的一部分,如此而已!

庞伟:聆听并对话自然

庞伟作品: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街头公园景观设计


庞伟简介: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主要奖项

2002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年度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

2004年荣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环境艺术类金奖及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

2008年荣获第22届世界城市滨水杰出设计“最高荣誉奖”

2009年荣获国际城市土地学会(Urban LandInstitute简称ULI)亚太区杰出荣誉大奖

2010年作品美的总部大楼景观设计入选第六届欧洲景观双年展

 

主要著作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产业用地再生设计探索,岐江公园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合作著述人:俞孔坚)

《景观·观点》——广州土人景观(2000~2008)评论·作品·理论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著述人:张健黄征征)

《磁石制鱼》(诗集)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

在国内主要专业学术刊物和大众媒体上发表文章几十余篇

 

代表作品

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景观设计

广州市光大花园E区景观设计

深圳市东部华侨城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深圳市福田原居民记忆公园景观设计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街头公园景观设计

佛山市美的总部大楼景观设计

中山市鄂尔多斯尚城景观设计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