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常吉:医疗建筑是门“特别的艺术”

    医疗建筑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实现医疗机构能与建筑功用的完美融合,同时还需承载生命无常的厚重与人文关怀的极致,最终抵达人类“终极庇护”的梦想。正如中国台湾知名医疗建筑设计师许常吉所言,这门“特别的艺术”,必须深刻结合人间生活,才能创造出兼具人性和功能的作品。

  Q:医院犹如人间缩影,人类的生老病死往往发生其中。您将医疗建筑视为一门“特别的艺术”,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其特别之处在哪里?

  A:医疗建筑是一种极具专业技术和机能复杂的功能性建筑艺术,它的连接领域十分广泛,且会随着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东西方医疗制度、管理模式、院内部门的发展、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仪器、信息化等科技因素,都可能影响医院的空间布局组织。如果比较其他建筑种类的差异性——医院是高人力成本和高耗能的机构,良好的功能规划及节能设计才能降低营运成本,创造利润;医院部门多而复杂,院内交通亦然,规划不当,易造成迷宫乱象,影响环境质量;医院是高污染的机构,有废气、污水、物品等环境废弃物,院内须具备完善的清污分流系统,安全管控人流、物流、气流、水流,避免交叉感染;医院还要对结构安全、逃生、自杀防范和安全防护等进行完备的安全考虑。这些都明显有别于其他建筑类型。

    Q:中国台湾虽是弹丸之地,公共医疗却走在世界前列。在中国台湾医疗发生巨变的30年里,其建筑也实现了一系列蜕变。能否从您的视角介绍一下中国台湾医疗建筑几十年来的变迁?

  A: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台湾医院建筑开始摆脱科室主导的枷锁,从医院管理出发,整合各部门的不同需求。中国台湾久负盛名的林口长庚医院就是在当时兴建的。由于此时医院建筑的空间相对富裕,医院的功能布局多为平面分布式,兼具良好的通风和采光。为了使各部门功能区相对紧凑,遂将医技部门放在手术室和监护病房之间。虽然这种分布式的布局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但因为占地多和动线长,导致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浪费,也不利于患者的方便就医。

  空调系统的快速发展及医疗新技术的大量涌现,使中国台湾的医疗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步入了绝对集中的时代。为了应对医院的大型化及复杂性,绝对集中式的医院设计重视机能且极具效率,住院、门诊、急诊及医技部门都集中设置,良好的部门空间规划缩短了服务动线并利于病患的抢救和就医,部门间亦可资源共享不必重复设置。而此时世界范围内对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反思也激发了中国台湾建筑人文意识的萌发,人们开始强调室内设计在医院中起到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台湾医院建设发展逐步趋于稳定,医院开始向郊区发展,这时由于拥有相对较多的面积,为解决绝对集中式医院的通风采光不佳和缺乏人性化元素等问题,医院开始向相对集中的方向发展。各科室开始设立小型的独立诊疗室和设备,以减少病人的等候时间,而大型的医技中心则可以承接更多的医疗活动。

  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就医流程,中国台湾的医疗建筑完成了现代化的完美蜕变。

    Q:中国台湾在绿色医院方面比大陆走得要靠前一些,2004年就有了专门针对绿色医院的法律法规。您对于绿色医院的要义是如何理解的?在设计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A:狭义的绿色医院仅指节能减排。广义的绿色医院,则是指在医院的全寿命周期内(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维护和拆解等各个环节)将对周围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到最小,将资源消耗做到相对较少。但是在节省资源的情况下并不降低医院内部使用人员,包括病人、医务人员及访客的良好体验,并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运行维护、拆解循环利用等方面,对医院进行综合评价。

  我们现在一直讲能源,讲生态,对病人来说,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和住院环境都是绿色医院的重要一环。病人来到医院,挂号、就诊、检查、拿药要尽可能在一个小区域里完成,同时也要兼顾急诊病人的紧急性。在规划设计医院时要兼顾到医院内部结构上下前后左右的六合关系,方便病人就医,以节省人力和时间,用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好的医院效益。

  我们以国立成功大学医学中心(以下简称成大医院)为例,这也是目前中国台湾现代医院建筑的典范。那么大的医院,你进到里面的两个走道,不会看到推餐车和推病床挤成一团的乱象。成大医院最大的特色是急救病患动线非常流畅,在急救病房上面,有开刀房、产房、重症病房,急诊病患一进来有问题的,就直接送上去,效率很高。一般说来,大家都觉得成大医院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因为只有真的使用,才能知道医院可贵的地方在哪里。

  就节能来讲,成大医院的开窗率很小。医院中间就有一个中庭,可以实现自然通风,同时也是医院和医学院的分隔区。用电在医院所有能源消耗中占60%,其中50%为空调,故采用南北向大量采光节能,院内按8小时、12小时、24小时分区供应电能;空调为多主机并联,视需求量分区管控;中水回收,设备省水;成大医院虽然基地小,无法生物多样化,但整体基地花土绿地都具备储水功能。

    Q: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人性化是绿色医院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A:是的,但医院不是有了绿地阳光就会人性化,好的医院建筑要顾及病人隐私、安全、就医方便,让病人感觉被尊重,被关怀照护。现在的建筑会预留更多的公共区域,把人文空间和文化走廊放进去,我们可以做艺术品展示,也可以做健康教育,或者加入更多有趣的东西,以缓解医院紧张冰冷的气氛。我们还会在医院里设立祈祷室,帮助重症患者和家属缓解心理压力,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病人感受的体验。儿童医院要考虑到儿童害怕就医的心理,兼顾功能性需求和人性化的情境疗愈空间,减少儿童对就医的恐惧感。尽量使用自然光,即使是昏迷的ICU病人也需要昼夜时光的变化。

  另外,我们还要尊重病人隐私,在空间布局上给予他们安全感。比如在做义大医院的时候,我们把产科放在医技和病房之间,用整个一层来做产科病房。因为生育本是喜事,若让她们和其他病人在一起,可能会有焦虑的心情。当初我们做仁爱医院的时候,医生很强势,要将每个产科病床完全开放,但是我们坚持要做遮蔽,因为我们要尊重患者的隐私。人本医院建筑的内部空间和整体机能,反映出一个社会对于生命和心灵的关照程度。

  Q:您进军大陆市场已将近20年,对于中国台湾和大陆在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及具体执行的区别上您有哪些体会?未来医疗建筑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A: 其实就外观设计而言,大陆比中国台湾更有挥洒空间。目前大陆9成以上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建设经费均由政府支付,官员对于建设案有很大主导权。医疗建筑属于各级领导的政绩之一,因此外观造型特别讲究显眼、壮观、好看,加上土地广大,建筑师设计起来不会碍手碍脚。北大国际医院是我近年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根据业主要求,运用了石材和玻璃帷幕交融的手法来设计建筑主体,借由厚重的石材呈现传统中国北方的意象,而玻璃帷幕则衬托出现代性。

  中国台湾由于土地紧张,为了医疗功能,有时可能要牺牲通风采光。但撇开外观不论,就人性化的医疗体系和空间规划而言,中国台湾的发展走在大陆前面。曾到慈济医院就诊的民众,或许最能感受到人性化管理体系和人文化空间带给病人身心的正面效果。现场举办的室内乐团演奏,让医院大厅终年回荡着悠扬的旋律;一帧帧充满美感并呈现社会光明面的摄影作品,让医院穿廊化身为美术展场;地下室除了餐厅外,还有书店、咖啡厅、超市等复合机能空间;某些楼层有空中花园,让病人和家属舒适地徜佯其间。

此外,台大儿童医院以宫崎骏动画作品《天空之城》为创作灵感,整个建筑的外形呈现出天空之城的造型语汇,通过鲜艳的颜色和非常规的外形来消除传统医院对患者的心理暗示。我们在大厅的入口处及室内都应用了大量的弧面造型,到处可看到充满童趣的灯光、柱子、天花板和地板,给人一种放松愉悦的感受。这类洋溢着人性的建筑和空间布局,在中国台湾越来越普及,也预示了大陆未来必然发展的方向。

 许常吉:医疗建筑是门“特别的艺术”

  许常吉简介

许常吉,1967年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计划系毕业,1972年建筑师高考及格,台湾省、台北市与高雄市注册建筑师。许常吉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员;建筑学会永久会员;第一届十大杰出专门职业人员奖;建筑暨相关事业特殊杰出人才卓越成就金像奖;内政部第一届杰出建筑师规划设计贡献奖;台北市政府卫生医疗革新专案小组顾问;圣帝国际建筑公司北京第一分公司(甲级设计院)总经理;专门职业人员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台北市建筑师公会第四届监事。

许常吉医院建筑作品累积近120座。台湾代表作品: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国立成功大学医学中心、佛教慈济中心医院大陆代表作品: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天津泰达国际医院、中国人民军解放第107医院、宋庆龄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南京明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