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民,男,中共党员,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990年在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历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助理,东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建筑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深圳勘查设计行业协会会长。
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深圳勘查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同时兼任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州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名誉教授;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专家、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内地与香港建筑师资格互认考官。
孟建民 博士
孟建民同志基于城市设计与建筑学的教育背景(硕士与博士学位皆以城市设计为研究方向),从业30年来一直探求中国城市建筑学的理论与路径,在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大时代中,努力研究国情、研究城市、研究建筑,从城市整体出发,强调城市与建筑的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整体与局部三者的辩证关系。
基于对城市建筑的这种认识,孟建民的博士论文《城市中间结构形态研究》分析阐释了城市与建筑人为力(主观)与自发力(客观)交互作用的博弈状态,城市与建筑呈现出既非理想规划,也非自发形成的“中间”结果。这为建筑师如何把控城市建筑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地发挥建筑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与保证。
城市建筑学将建筑师的关注点括定在宏观城市中心街区与微观建筑时空之间,为此孟建民在《城市设计概论》中阐明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三者的分层概念与逻辑关系。另外在《城市新区设计方法探讨》中,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生态规划等方面着重对于现代城市新区设计进行了思考与探索;《迎接城市农业化革命》阐述了对城市化进程中将田园特色引入城市的独特见解,从而引起社会与业界积极反响,实验性尝试不断涌现。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生命体的细胞,是需要有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失重》就是将孟建民相关的实验性创作尝试汇集成书。
总而言之,城市建筑学是以城市宏观环境为背景,强调建筑生命的周期性与动态性,并呈现自然气候、场所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脉等城市基因再现的建筑学。建构这一理念对城市的发展更新、建筑新旧交替,以及保持城市建筑文脉之延承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般建筑学范畴的建筑创作,集中表现出对建筑功能与形式本体性问题的强调与关注。城市建筑学是对一般建筑学的发展与补充。从城市建筑学关注城市建筑生命全周期的角度出发,孟建民提出“全过程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从而适应与实现城市建筑学的设计理念与追求。
“全过程设计”的特征在于设计不仅关注建筑的功能与形式,而且还关注建筑的立项、策划、计划与规划,关注建筑的建造与运营,同时也关注建筑的维护与改造,甚至还顾及建筑的拆迁与更新。总之,“全过程设计”是对应城市设计与建筑生命全周期的设计方法,这为提升城市的建筑品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创造更人性化的建筑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与可能。
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孟建民更为关注建筑绿色节能技术运用,多采用当地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降低建筑成本,实施限额设计。30年来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来践行城市建筑学的思想理念,以“全过程设计”的方法创作出一批得到业界广泛认可的建筑作品。再如,从人体工程学角度研究了“微型多功能建筑单元”,在确保符合人体学要求、满足基本舒适度的基础上,创作出相对极小化的功能空间,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解决低收入阶层居住空间提供了一种可能。在近几年我国保障房建设的高潮中,一些微小房型参考借鉴了本人提倡的这一理念。
另外,在十多年医疗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孟建民提出对医院各类人群“全方位关怀”的理念、以人为本,坚持医疗建筑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净分流的三大分流原则,并适度复合医院功能内容,为医院不同人群提供除医疗外更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建成项目如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综合楼、深圳市滨海医院等,都能反映出“高效能”、“全过程”的设计理念。2011年出版的《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收录了12项实际案例,详细总结了孟建民近十年在医疗建筑领域“全过程”设计创作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