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媒体曝出的“外资独资办医院获批”的消息,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专门予以澄清,“到目前为止,中国不设外资独资医疗机构”。
尽管卫生部仍然对外资独资医疗机构说不,但相关专家认为,对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本开放医疗领域是大势所趋,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只是时间问题”。对本土医院来说,如何与在充分市场竞争中锻炼出来的外资医院抗衡,已是亟须思考的问题,“提高服务意识”成为相关专家提及最多的建议。
卫生部澄清
不设外资独资医疗机构
此前有媒体报道了“外资独资办医院获批”,文章称卫生部原则上已同意外资独资举办医疗机构。这一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部分专家甚至就外资独资医院医保报销问题展开了讨论。
对此,邓海华表示,到目前为止,现有政策框架下,仅有港澳台人士可在内地部分省市独资设医院。邓海华说,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卫生领域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卫生部和原外经贸部2000年颁布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国不设外资独资医疗机构,“到目前为止,还是这个政策”。
邓海华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港澳台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医疗机构享受优先政策,根据内地和香港、澳门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七,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可在上海、重庆、广东、福建、海南以独资形式设立医院,可在广东省设立独资、合资、合作的疗养院,提供医疗服务;根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服务提供者可在上海、江苏、广东、福建、海南以独资形式设立医院。根据协议安排,明年1月1日起,港澳台地区服务提供者即可在上述省市设独资医院。
“狼来了”只是时间问题
公立、民营医院态度迥异
虽然卫生部的此番表态让外资感到进入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困难,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资独资医院将来一定会获批进入中国,目前来看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政府便承诺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和中方共同设立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商务部有关人士去年也曾表示,鼓励外资兴办各类医疗机构。最近几年,高端合资医院频繁进入一些大中城市,对这些在中国提供医疗服务的外资医院,相关部门表示,除了严格监管,不会干预其经营管理。
尽管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仍需等待,但从相关部门一系列的表态中不难看出,外资医院的准入门槛正在逐渐降低。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国内公立医院及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外资医院分流患者的影响有多大?对此,北京市东直门卫生保健院院长王建宁并不担心。“公立医院长久以来在患者心中树立的形象短期内无法动摇,大部分患者还是会选择到口碑好、专家多、信誉度高、医保可以报销的公立医院就医。”王建宁认为,外资医院大多会打“高端牌”,但公立医院面对的患者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在服务对象上出现交集的部分不多”。
与公立医院的“淡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外资独资医院,刚在医改中收获政策利好的广大民营医院直呼“狼来了”。北京一家高端民营医院的负责人听到“外资独资办医院获批”的消息后连连叹气,“如果真是这样,以后的日子估计会不好过了”。这位负责人坦言,外资独资医院同样会走高端路线,将分流本土民营医院的患者源。
专家建议
本土医院首要提高服务意识
“首先应该允许社会中营利性的资源和资金进入到医疗领域来,满足多种层次的需求。”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今年3月23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将允许营利性资金进入医疗领域,而引导民资、外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办医格局,也是医改的一大目标。相关专家表示,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有助于打破医疗服务领域的垄断,只有医疗服务市场实现更多、更充分的竞争,饱受诟病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才有望解决。
对于未来将出现的外资独资医院“狼来了”,相关专家提前给本土医院支招,只有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才能在医疗行业中立足。显然,这是一剂良药,过度医疗、药价虚高、医务工作者态度恶劣等现实情况,加剧了医患矛盾,也损害了医院形象,只有根除这些顽疾,本土医院才能与经历了充分市场竞争洗礼的外资独资医院分庭抗礼。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李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