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PET-CT用于健康人筛查癌症的有效性和风险性在学术上尚有争议,但在国内,却已经大规模投入到“高端体检”中,辐射风险着实令人担忧——一次PET-CT全身检查,相当于一个正常人30年的辐射,一小时就接受;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

 

什么是PET-CT

 

    PET-CT是目前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它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X射线断层扫描(CT)两种诊断方式,既有解剖结构信息又提供生化指标,能够确定肿瘤及其它病灶的精确位置,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于癌症分期和疗效评估。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受检者注射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显影剂,目前最常用的显影剂是“18F-FDG”。这是含有放射性的氟元素18F的葡萄糖类似物。PET-CT通过探测18F-FDG在体内的放射性分布,寻找葡萄糖代谢特别旺盛的恶性肿瘤。

 

PET-CT被国内滥用于常规体检

 

    在体检机构的宣传中,PET-CT的优势很明显,用途很广泛“PET-CT能反映出病灶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形态结构,可以检测出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细微病变,比常规的CT、核磁要提前半年以上发现病变,是科学防癌的新武器。”但是,有关医学专家对此持反对态度。

 

    PET-CT的滥用是商业炒作,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专家认为:“PET-CT多用于晚期肿瘤复发的确诊、定位,或者来源不明的肿瘤的诊断。常规体检根本没必要做PET-CT检查。网上很多介绍利用PET-CT筛查早期癌症的体检不能排除商业炒作。导致不少人跟风体检,盲目攀比,这样做并不理智。”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PET-CT检查,甚至有些癌症对此检查也并不敏感,这个检查的主要作用在于癌症综合治疗的治疗评估,比如化疗前后判断疗效,是否有复发、转移等。用昂贵的PET-CT去给正常人筛查肿瘤,不仅是资源浪费,并且对人体也有损害。

 

PET-CT的辐射量到底有多大?

 

    PET-CT检查使用的显影剂一般为放射性同位素的氟-1818F-FDG),按0.1 mCi/公斤体重的注射计量来算,一般情况下受检者所注射的放射性显影剂的计量不会超过10mCi。也就是说,做1次全身PET-CT检查辐射量约为1032毫西弗,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注:1000微西弗=1毫西弗,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的事故等级为5级,第二天核电站附近1.1公里,辐射量每小时351.4微西弗)

 

    科学界公认,辐射对身体的损害,会随着其暴露在辐射下的次数增加而积累。因此,每一次PET-CT检查都会增加风险,这将在一段时间后最终带来显著的辐射剂量。儿童所遭受的风险将更大。

 

    所以建议刚做完PET-CT检查的人,作为潜在的放射源,在短时间内应避免与孕妇和儿童有过多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