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意外事故多发国家,火灾、车祸、中毒、溺水、电击等事件比较多见。据国内医院急诊科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大约14%的就诊患者为意外受伤。然而,由于院前救护不及时或不当,意外受伤者死亡率较高——这一现实告诉我们,加强院前救护尤为重要。

 

  急救就像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它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症伤员在进入医院前开展的救护。有效的院前急救,特别是在意外创伤事件发生后45分钟之内进行的现场急救,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120”电话线路繁忙,呼叫者不能准确报告时间、地点、联系方式,急救车辆布点不均,堵车,道路临时封闭,小区内车辆占道等,急救车往往难以在10分钟内赶到事发现场,很多生命就在等待中殒消了。

 

  第一急救(First aid)是当意外发生后,在第一现场由非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的紧急救护(自救和互救)。它是院前急救的第一部分。有效的第一急救能为伤员赢得救治时机,这意味着留住生命、减少伤残。第一急救的专用装备包括急救箱包等物品。根据不同应用场合,急救箱包配置了人工呼吸复苏球囊、骨折夹板、急救毯、手套、酒精片、碘酒片、止血绷带、三角绷带、胶布、体温计、剪刀、安全锤、手电等物品。这些物品可用于伤口消毒、包扎、固定,骨折部位固定,止血,保持体温,让营救人员发现,以及防雨、防水等。

 

  笔者在日本的公共场所看到,每隔几十米就设置有一个急救包。每个日本家庭、公司、旅馆、学校也都配备了急救包。欧洲很多国家将急救包以法规的形式列为轿车的标准配置。目前,我国还没有引入第一急救的理念及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更没有在公共场所、学校等配置足够的急救装备,对急救培训和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远远不足,并且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由于这些制度的缺失,很可能不少生命遗憾地离开了世界。

 

  笔者认为,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院前救护培训和急救装备的投入力度,并学习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如先在教师、机动车驾驶员、公务员、企业、镇村干部等人群中开展院前急救培训,再通过他们向公众推广最基本的第一现场救护技术,并规定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院前救护技能且通过考核,以便更多的人在遇到紧急事件时能够开展自救和互救。并且,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机动车都应配置必要的急救装备,做到急救装备随时可用、随地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