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医一附院门口有很多黑急救车,公开经营,一直没人管。”昨日,蚌埠市民李先生向记者反映,数辆“黑急救车”盘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口,非常“壮观”。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黑急救车”公开经营,胆子极大,活人死人都敢拉,而且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设施简陋广告揽客
昨天,记者来到蚌埠市长淮路。在蚌医一附院门诊楼东侧门口,一整排的黑急救车辆停在路旁,细细一数共有9辆。与正规“120”救护车不同的是,这些“救护车”的前挡风玻璃上多了一块显眼的广告牌,上面有的写着“专送病人出院转院”,有的写着“专车送转院、康复、危重病人”,并承诺24小时服务,且都留有联系电话。其中8辆车设施简陋,只有氧气瓶和简易担架,排在末尾的一辆崭新白色依维柯,宣称有呼吸机、吸痰器。
记者观察到,黑急救车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五菱、长安、昌河等小型六座面包车改装成的,只是把后排座位卸掉,放张简易担架。车窗上多贴有黑膜,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出是黑急救车。另一类档次较高,车顶部装有蓝色警报灯,车身上喷有红十字标志,车窗没有黑色的贴纸,车内多配有担架、气垫床、氧气瓶和急救箱等。这类黑急救车很具迷惑性,车牌号的后三位多为120。
发生意外不承担责任
这些车辆在拉什么人?在其中的一辆救护车前,女车主正数钱,记者以病人家属的身份向其打听。“到固镇县城300元,如果用新车的话要800元。”“你们有设备吗?”“有,你看我们这辆后面的新车,吸氧机、呼吸机、吸痰器都有,还有医生护士全程陪护。但事先说明,危重病人中途发生意外,我们不承担责任。”车主告诉记者。
记者随即拨通一名黑车主的电话,“病人已经去世,能不能拉回家?”车主询问情况后,表示可以,到怀远要1000元。
在采访中,一位在医院工作的知情人士透露,这种黑急救车实际上是用来拉死人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规定,病人死亡后必须由所在医院出具死亡证明,然后就地火化。但有的外地病人讲究落叶归根,认为这样才吉利,因此滋生了这样的“黑色产业”。
多部门均称无力监管
“黑急救车”谁来管?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
蚌埠市卫生部门表示,他们只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至于“黑急救车”喷涂急救车标志、安装警报器等行为应属于交警和运管部门管理。对于行业内部车辆私拉病人的只能督促整改,卫生部门并没有执法权。
蚌埠市交警支队一大队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曾经查过此事,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大部分车都是直接挂户在医院名下,有合法的手续。交警部门只能查处交通违章行为。 如若车主私自安装警报器、非法喷涂违规标志,交管部门有权强制拆除、没收装置,并处以500元到1000元的罚款。但是,这样处罚力度相对于暴利的黑急救行业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而该市民政局殡葬管理科认为,即使有“私拉死人”的现象,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因缺少证据支撑而无法处理。
最终,蚌埠市运管处的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道,蚌医一附院门口的“黑急救车”问题由来已久,有十几年了。2009年,市政府曾经出台了一份针对“四种车辆”的管理文件,“四种车辆”管理均由不同部门牵头,急救车辆应该由卫生部门牵头,民政、交警、运管和行政执法共同参与,一个部门独自行动根本不可能彻底根除。
一番采访过后,“黑急救车”到底谁来监管,记者还是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