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读者打进本报热线反映,我市一些医院的病床高低设置很不合理,希望病床高度能满足人性化、个性化的需要。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发现,不少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病床高度颇有微词。那么,医院的病床到底要多高才合适?

  三甲医院怪现状:病床两脚垫砖头

  33岁的刘正权是某三甲医院骨科病人,他躺在病床上给记者讲述了他的烦心事。

  由于左前腿骨折,并有肿胀,医生建议他把这条腿垫高,以促进血液循环。

  可是,他简直没有想到,这个病床居然不能调整!最后,前来陪护的母亲好不容易在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捡到两块砖头,才将床脚垫高。

  该院器械科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该院的病床有三种:一种可以两头调节高度,一种可以整体升降高度,一种则不能作任何调节―――刘正权住的病床就是这种。

  据介绍,该院共有550张床位,其中能整体升降高度的病床只有10余张。“这种病床只在VIP病房和重症监护室使用。”该负责人称,由于这种病床购置价格上万,因此并没有在医院普及。而普通病床的成本在1000―2000元,因此,多数患者使用的是可以两头调节高度的病床和不能调节高度的普通床。

  在他看来,在医院的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大范围普及这种可根据患者需要调整的病床。

  医患需求各不同,谁说了算?

  记者随后在多家大型医院了解到,病床的高度在各家医院基本上都在60厘米左右。而且,大部分病床都不具备整体升降功能。即使是在部分三甲医院,还有不少刘正权住的那种“老式床”。

  一位老年患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自己的病床能调低一点,这样上下床不至于太吃力。“太高了点,坐起来腿都是吊起的,不舒服;而且上下床容易摔。”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说,人老了,上厕所的次数很频繁,但上下病床让他担惊受怕。

  类似的呼声,记者在某医院儿童骨科病房也听到过。一些儿童病床,竟然也跟成年人的病床高度差不多。

  该病房护士长告诉记者,该科室的病床普遍为60厘米。“这样的高度,医生、护士操作起来正好。否则,医生、护士可能弯腰弓背得太厉害,不便于治疗、护理。”也就是说,病人抱怨上下不方便的病床高度,却正好是便于医护人员操作的高度。

  “高个子想病床能高点,矮个子想病床能矮点,这个的确有点众口难调。”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监管部门对病床生产的要求只有安全性和有效性两项指标,而病床的高度,完全由病床厂家掌握。“因为病床的高低只是一个舒适度指标,而对这个指标的要求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有自己的产品标准,不同高度的病床都在生产,但用什么病床关键看医院。”一家专门生产病床的企业负责人称,目前,已经有个别医院开始订购高度为40厘米的病床了。据了解,目前,对于医院配备哪种规格、什么高度的病床并没有统一规定,往往由医院根据科室的需要自主安排。

  可否让病床降低十几厘米?

  一个小小细节,却成为医院发展和医患关系改善的一个着力点。

  前不久,江苏无锡市很多医院病床的高度,由60厘米改为病人感到舒适安全的45厘米。有报道称,虽然医护人员做床前服务要弯腰弓背,却体现了医疗工作中的一种转变,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解决了有病床可住的情况下,是时候考虑病人的人性化需求了。”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泽永教授认为,实现“无障碍医院”是医院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既包括各项管理流程和制度设计的无障碍,也包括硬件设施的个性化、人性化。

  “比如,老年病人的病床40多厘米就差不多了。”他认为,即使暂时不能配备可调节高度的床位,但也应根据患者的身材、年龄、病情等状况,适当考虑患者的个性化需要,在病房里安装一些稍微低一些的病床。

  冯泽永表示,目前,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医疗市场化的背景下,未来,人性化服务将是吸引病人、凸显医院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