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检验中,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的因素就是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清的分离。目前的血清分离胶采血试管已广泛应用于血液检测和血清分离。我院选取2009年9月120例志愿者为试验对象,进行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对象:选取2009年9月120例志愿者为试验对象。
1.1.2 仪器与试剂:瑞士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配套试剂,离心机。
1.2 方法:将120例受检者随机分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受检者均空腹8 h以上,分别应用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和普通促凝采血试管采静脉血。血液标本采集后1 h内放入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的离心机内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后记录分离情况,上机进行检测。检测结束后,将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置于2℃~8℃的冰箱保存24 h后,进行生化、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项目的检验。
1.3 统计学方法: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不同采血管的血清分离情况、新鲜分离胶血清与24 h分离胶血清在临床检验分析中的差异性。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离胶采血管与普通促凝采血管血清分离效果比较:在室温3 000 r/min,离心10 min的情况下,普通促凝采血试管内的血样,离心后分离血清中常混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凝块或凝丝,血清分离效果并不理想。需放置较长时间才能析出。而分离胶采血试管内的血样,相同条件下,血清析出时间较短,分离出的血清在分离胶的间隔下,很好的与血细胞层分离,且血清层无溶血和纤维蛋白凝块。
2.2 分离胶采血试管与普通促凝采血试管血清的生化指标:两组血清检验项目指标分析结果提示,新鲜血的促凝采血试管血清与分离胶采血试管血清对检测结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分离胶血清与新鲜血的分离血清结果相比,在尿酸(UA),肌酐(CRE),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这三个项目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内添加的分离胶是呈惰性的具有触变性的黏胶性液体,密度在(1.04~1.05),处于血清密度(1.026~1.031)和血细胞密度(1.090~1.095)之间,其作用机制是因比重原因,分离胶恰好介于血清和血细胞之间。因此,能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二者分隔开来,能快速分离出无杂质的血清,从而保证了血清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分离胶管壁涂有促凝剂,能促进血液快速凝固,血清快速析出。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新鲜血的促凝采血试管血清与分离胶采血试管血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分离胶血清与新鲜血的分离血清结果相比,在尿酸(UA),肌酐(CRE),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这三个项目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韶斌,张旭等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胶血清的24 h检测结果和48 h的Glu结果分别增加9.8%和4.6%,普通促凝管血清的Glu结果明显低于分离胶血清结果,这是由于血清在室温或37℃保存时间过长,Glu被细胞所利用。促凝管试血清的GRE稍高于分离胶血清,CO2CP 和Glu低于血清。在标本保存24 h明显增加,是由于血细胞内高浓度的GRE不断地被释放到血清所至;3种样本的TCO2每24 h平均下降比较明显,这是由于血清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不断释放出CO2。血清分离胶采血试管能够提供无杂质的血清样本,从而快速分离和保存血清,使检验结果更准确,有利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信息,以便对患者做出及时而准确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在实验室温度较高时,离心后的血清中会出现油滴析出现象。在大批量使用血清分离胶试管的情况下,析出的油滴会对仪器的加样探针和比色杯造成影响。
4 参考文献
[1] 徐艳存.用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保存血清对ALT测定结果的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7,14(04):238.
[2] 张韶斌,张 旭,何国坚,等.血清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与普通促凝干燥管使用结果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07):392.
[3] 何应中,吴 雁,杜文胜,等.血清分离胶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0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