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险隐患
1.1急救设备未做到完好到位,贻误抢救时机。临床经常发现抢救室氧气湿化瓶未加水处于备用状态;除颤仪充电不足不能应急使用;未备简易呼吸囊,停电时使用呼吸机患者不能保证及时通气;设备日常不加强保养和维护致抢救中发生故障。
1.2随意关闭报警装置或调大报警范围。仪器报警能及时了解患者信息,个别护理人员夜班时为避免噪音随意关闭报警开关,构成了安全隐患。
1.3在患者或家属面前说话不注意,判断仪器故障,成为护患纠纷焦点。仪器使用中有时会出现干扰现象,如不经询问查实就在患者面前轻率判断仪器出了故障,患者及家属就会对其安全、可靠性产生怀疑;有时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大声喧哗仪器有问题,当治疗护理效果不佳时就会成为产生纠纷的导火索。
1.4一台监护仪两个患者交叉使用,家属对监护仪上出现的数值有疑义,病情变化时易导致纠纷。
1.5过度依赖仪器。监护仪器代替巡视,只见仪器不见人,病情变化不能及时被发现。
1.6宣教不到位,不向家属告知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影响监测数值或造成家属人身损伤。如在使用监护仪旁接打手机等。
1.7不注意患者舒适度导致患者不配合,如血压计袖带一直绑在患者上肢,监测血氧患者指端探头未定时更换手指。患者感到不舒适拒绝配合。
1.8护士对仪器性能不熟悉,未按操作规程使用,给患者造成医疗损伤,如不依据患者病情调节呼吸机参数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微量泵静推硝酸甘油后连接一般输液器未考虑到延长管内残留药液快速静滴造成血压一过性下降;或更换微量泵用药时未做到泵对泵更换,短时间内改变进液速度引起患者生命体征骤变。
1.9护士感染控制意识差,很多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伴随着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易造成医院感染。
2对策
2.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考核。护士入科及新仪器使用前要进行系统操作培训,操作流程应悬挂于机器旁随时提醒。将急救设备的操作、维护纳入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范围,日常加强考核训练。
2.2完善仪器管理制度,抢救物品做到“四定”。科室建立“急救物品班班交接本”及“急救物品专人管理本”,抢救仪器专人保管,定位放置,班班交接,每周大检查,发现故障及时维修。抢救设备原则上不外借,平时科室要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应急替换设备。
2.3加强护士慎独精神的培养。经常对护士进行慎独精神教育、法律法规培训,使其在无人监督情况下,能够自觉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对异常监护数据要及时查找原因,主动分析思考。
2.4各种操作以患者为中心。在每一项仪器操作使用前都要做适当的解释说明,同时根据病情和患者需要取合适的体位,避免不必要的声光及接触刺激,取得患者配合。
2.5注意说话场合及语言表达方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抢救患者时劝请家属离开抢救场所。
2.6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除重视仪器使用中的常规消毒外,终末消毒必须彻底,能拆的零部件都要彻底打开清洁消毒,送供应室集中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