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 年)》及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中国远程医疗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将逐步转入高速增长的阶段。


1.发展简况

我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进行研究性远程医疗试验探索,90 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实用性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与应用,形成“多点开花、专域应用”的发展局面。


其中,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高等级医院分别建立了联接国内其他地区医院的远程医疗系统,中国金卫医疗专网、解放军远程医疗系统等逐步开通了面向全国多5 地区的信息网络架构和远程医疗业务应用。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实际业务需求推动下,我国东部省市,如上海市、浙江省等积极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并紧密结合对口支援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卫生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 21 世纪,我国远程医疗建设应用快速发展。2010 2011 年,国家规划和组织实施了两期区域性远程医疗试点项目建设,范围覆盖了 12 家部属(管)综合医院、22 个中西部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 500 个县级综合医院和62 个省级三甲综合医院,并依托省级大型医院建立远程医学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 11 所医院的高端远程医疗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云南、甘肃、新疆已完成了2010 2011 年度基层远程会诊系统的项目任务,河南、重庆、湖北等 9 各省(区、市)完成了 2010 年度基层远程会诊系统的项目任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远程医疗系统相继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所造成的问题。同时,技术研究机构、生产厂商与医疗机构密切结合,充分结合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逐步发展适合家居应用,可穿戴式的健康监测产品,探索远程医疗的新应用模式,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体来看,我国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已经渡过了局域性研究试用的第一阶段,正处于区域性集团化建设应用的第二阶段,并将向跨域性一体化协同应用的第三阶段逐步过渡。

 

2.典型应用案例

国内远程医疗项目中,已有以下若干典型应用。


中日友好医院:

1998 年成立远程医学中心,2012 年设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与全国 20 余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远程医疗活动。目前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与应用基于软视频的远程会诊、高清视频终端会诊、3D 手术远程示教直播和远程教育培训等系统,采用数字专线、国际 VPN 线路和互联网等多种接入方式。


开展了临床会诊、影像会诊、病理会诊、教学培训、3D 手术示教、多学科病例讨论与查房、学术会议等多种远程医疗活动,其中 3D远程手术示教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远程医疗业务流程、医疗质量管理、运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6 探索,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及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际远程医学中心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核心成果-网络医疗服务平台,构建覆盖浙江全省的省--乡三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目前已覆盖省内 11 家省级医院、170 余家市县医院、700 余家社区服务中心,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教学、双向转诊、远程预约、区域影像、心电、检验等多种服务,并延伸至湖北、贵州、四川、江西、新疆、辽宁、青海、安徽、上海等多个省市,同时已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西澳大利亚州、美国麻省总院、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等建立横跨大洋的国际远程医疗平台,开展深入的交流和广泛的合作,促进优质医疗国际共享。截至 2013 年底,全省共开展 20000 余例远程专家会诊、近千例远程持续监护、250 余次远程教学查房、300 余次基于临床案例的远程专题教学和学术研讨、350 余次远程健康知识讲座,20 余次远程手术直播和国际合作交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996 年开始建立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并实际运行的远程医学中心之一。中心面积 2800 平方米,是集通讯、应急指挥、远程会诊、影像数据传输、视频会议、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教育培训、数字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协同医疗综合服务平台。

 

中心采取免费为协作医院提供远程医疗设备、10M 光纤专线等基础设施和免费提供远程会诊、电子图书馆、远程继续教育等远程医疗服务的模式,建立了覆盖河南省 118 个县级医院的服务网络,与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跨区域互联,并正在建设覆盖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四级联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年会诊病人 1 万余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30 万人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远程会诊中心: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两个远程会诊分中心组成,通过互联网向上与内地医院开展远程会诊,向下与自治区内 130 多家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会诊服务。构建集预约就诊、远程会诊和出院患者延伸服务为一体的"网络医院",针对网上、现场、预约就诊、双向转诊的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2012 年累计接听电话 32 万多次,预约各种医7 疗服务 12 万多次,预约挂号 63444 人次(其中履约率为 95%,爽约率为 5%),双转诊病人 687 人次;开展远程会诊、专家门诊、影像会诊、病理会诊、移动查房等 2.2 万余例,远程监护 1200 小时,远程医学教育 18 次,远程心电诊断 32.6万例人次,同时还多次组织了突发公共事件远程指导。

 

武汉协和医院:

2011 年成立了远程医学中心,占地 200 余平米,依托湖北省卫生信息专网组建了湖北省远程医学网,开展远程医学活动,成为湖北省远程医学中心挂靠单位。现已接入 30 余家医疗机构,省外覆盖到西藏、新疆等地区,省内继续连接其他医疗机构;与美国的医疗机构也开展了合作。除了传统的远程医学手段外,还开展了车载急救、内窥镜下的诊断与指导、床旁会诊、远程门诊等多种形式的应用。也与省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立联系,便于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参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学信息服务相关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实践远程医学内涵。

 

3.存在问题

目前,影响我国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主要问题,除政策法规和业务管理等方面外,还存在一些技术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孤立存在于地区内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形,而跨越各地区之间联合应用的系统尚未形成,远程医疗信息学系统没有形成合力而难以发挥跨地域、大范围、广协同的整体效应,限制了远程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内容为:


1)各地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各自独立建设,无法实现跨地域、跨系统互联互通和远程医疗业务协同;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2)多数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实现的功能不全,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监管手段欠缺,远程医疗服务仅提供了点对点初级业务功能,不能满足多点对多点深度应用需求。

3)各地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数据交互标准不一,形成多个“信息孤岛”,优质医疗资源无法共享和发挥最大效用。远程医疗集成度,融合性较差,各系统软硬件高度融合需要进一步提高。

4)系统信息安全措施不全,患者个人隐私保密与医疗信息安全存在较大8 隐患。

5 缺乏全国统一的系统建设应用评价体系,各地远程医疗的建设水平参

差不齐。

6)缺乏信息软硬件技术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无法作到国产化自主可控和可持续发展。

7)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其他临床信息系统以及相关医疗设备难以互联互通。

8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之间难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9 中医远程医疗与西医远程医疗存在不同,中医远程医疗设备特色明显、独具特色,但推广应用不足。

10 远程医疗运营体系没有建立有效的闭环流程,只有建立一套有效闭环决策流程,通过控制、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和再反馈,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更多内容,请关注医用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