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基于互联的网络,吸引病人到社区首诊成为可能。主城区4家市属三甲医院和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影像、心电会诊中心。此外,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向上转诊申请、电子病历上载和下传、转诊满意度评价等功能,为双向转诊提供了信息化的平台……

“看病比过去方便了”,家住杭州的屠奶奶收起市民卡,正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楼大厅的自助挂号机前离开。尽管退休多年的她操作起机器来还不熟练,但用一张市民卡自助挂号成了她今年的新习惯。

这张市民卡还与医保打通,充值后,医生开完药可即时结账,免去了收费排队之苦。这项服务被称为“诊间结算”。

此外,分时段预约就诊、一体化预约各项检查、自助取化验单、在病床边结算住院费用、住院清单每天发送短信⋯⋯这一系列服务正是由杭州市卫生局推动的“智慧医疗”的产物,目前已在全部九家市属医院陆续推开,至今已有两年。

“366万人次看病,平均每人节约了1小时”,杭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滕建荣不无骄傲地如是称。


“智慧医疗”这张大网



新医改进入第五年,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一些由制度造成的问题迟迟难以突破。杭州另辟蹊径,着力推动区域信息化建设,欲借此突破“看病难、看病繁”的顽疾。

“全自助、全人群、全覆盖”,在滕建荣的设想中,“智慧医疗”是一张大网,改善医院的就诊流程还仅仅是开始。现在,这张网已将全市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下属的276家卫生站悉数连接。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个拥有884.4万常住人口的大城市,记录着既往病史、诊疗信息等个人医疗健康信息的近800多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已全部建成,并全面联网,实现了市、社区两级的区域内互通。

体制之外也有一股力量在暗暗发力。信息化浪潮中,不少企业已紧盯逐渐放开的医疗健康领域。杭州作为阿里巴巴的主场,自然地成为其布局互联网医疗的重地。

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一项名为“未来医院”的计划已在杭州市的邵逸夫医院登陆。该计划的推广人员已与杭城的每一家医院都进行过沟通,包括杭州市红会医院在内的五家医院都已经洽谈完毕,技术正在开发中,一两个月内也将陆续上线。

“未来医院”计划短期内仅仅关注于医院支付模式的改变和对就诊流程的优化。但内部人员透露称,支付宝未来感兴趣的还是健康大数据的建设和利用。以技术进步倒推体制改革,破解“看病贵”“看病难”。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俊伟表示,“互联网能够带来的全新医疗体验已不是旧有模式能够办到的了”。


互联互通:难在管理协调



作为“智慧医疗”工程的一部分,目前,杭州市的卫生专网已经建成,数据都汇集到市数据中心。“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所有基层一个版本,实现了市、区县(市)两级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互通”,滕建荣表示。

患者的体检、检验报告在网络中流通,方便医生查看,也避免了重复检查。患者则能通过网上检索健康档案实现自我健康管理。

“全国来看,城市层面顶层设计的很少,杭州的强项就是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滕建荣说。

而“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新医改“八大支柱”之一,全国范围的布局其实早已开始。但在大多数地区,早期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加之卫生行业条块分割的体制现状,各卫生机构根据自身需要开发了一系列相互封闭、自成体系的信息应用系统,形成大量“信息孤岛”。

此前的杭州也不例外,杭州早在2005年前后便开始建设健康档案,但那时“各个区各自开发软件、各自建档,并且因为不能互通,只建不删,造成档案大量重复”。

新一轮健康档案建设始于2009年,电子病历则是在2010年。2012年,滕建荣升任局长,推进并实现了市、社区区域的互联。

杭州在约3000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拥有十几家省级医院。在中心城区,以市一医院为中心,直线距离1公里之内就有包括浙一医院、浙二医院、省中医药在内的六家省级医院。

滕建荣表示,实在地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繁”是他推动“智慧医疗”的初衷。两年里,市级医院的院长们频繁地出入市卫生局的办公楼,商讨改革方案、协调各方资源、进行财务管理培训⋯⋯

“ ‘智慧医疗’是花了很大力气强硬推进的”,滕建荣说。

杭州推开区域网络一体化,“技术是不困难的,困难的是管理协调、资源整合”,红会医院院长何革也如此表示。

借市民卡这个政企合作的平台,杭州把财政的有限投入和惠民的需求、医院改善自身的需求、市民卡公司发展壮大的需求整合到了一起。据了解,推动“智慧医疗”的两年内,市级财政投入1500万-2500万元,市民卡公司则投入了3000万元资金,加上医院自筹,三方合力推动了项目的进展。

信息化助力分级转诊



在杭州的设想中,区域互联的网络只是一个基础。在这张网络上,更多的事情将成为可能,比如落实在全国大多数试点城市推行不畅的分级转诊。

每周三上午是顾菁的糖尿病预约门诊时间。由于提前预约,患者仅需在约定时间段内赶到。整个早上,诊室外候诊的患者一般不超过三个。

“如果不是预约,往往十几二十个病人会堆在门口,催促、叫嚷都会有”,顾菁说。

这一天,一名中年男患者几次就诊,血糖值均偏高,病情未得到缓解,顾菁建议他向上级医院转诊。在电脑上操作了一会儿,顾菁便成功给他挂到了几天之后在红会医院的某专家门诊。

目前杭州九家市属医院和江干区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双向转诊试点,市属医院的专家号会定时定量下放到各社区,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可由社区医生直接帮忙预约挂号。除此之外,为了将病人更多地留在社区,杭州市也借信息化手段实现了部分大医院优质资源的下沉,其中包括影像和心电诊断中心的建设,通过影像中心传输图像,可由上级医院医生作出诊断。“拍好的片子上传后,他们出报告,我们跟着核对、学习。一般半小时内就会给答复”。

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钱芳介绍,借助信息化手段,目前还有联合门诊、远程会诊等机会可以培养医务人员。“资源下沉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医生跟着学,都是实用性很强的内容”。

滕建荣表示,影像中心和全市范围的转诊平台的建设,经试点后,年底要在全市所有市属医院和社区全面推开。

分级转诊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专家和学者所重视,他们呼吁以此破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导致的“看病难”,让基层医疗机构充当卫生服务系统的守门人。

“医养护一体化”



在新医改的方案设计中,基层医疗机构的社区服务功能如预防、康复等也被强调,虽然硬件投入不断增加,效果却不尽人意。

下一步,杭州市卫计委则构想了一块更大的蛋糕——“医养护一体化”,即以签约全科医生为纽带,利用信息技术,进入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新模式。

“将来每户人家也许都会少一台电视机,多一台健康监测机器”,滕建荣称,将来发展在家养老,让可穿戴式的血压血糖设备进家庭,设一个后方的第三方数据监测中心,让一些工作人员监测他们的健康状况,作出预警和建议。

在杭州“医养护一体化”的整体方案中,将整合各部门的健康数据,构建服务数据库,建设居民健康服务信息网,并带动以移动医疗、大数据挖掘为特征的健康产业发展。

李俊伟十分赞同这样的趋势,他认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础,数据的利用需要社会资本介入,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