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前天发布。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16个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公立医院改革如何突破?市卫生局昨天表示,上海将坚持公益性,逐步加大投入,公立医院今后再不需要 “自己借债造房子、买设备”,基本建设和后续发展都由政府“埋单”。

  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表示,上海一定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实施工作,确保完成各项任务。围绕国家《指导意见》,结合市情,上海确定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内部管理三个改革的重要领域。

  国家新一轮医改启动后,上海即着手规划、布局公立医院改革。市政府明确,将持续增加投入,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不合理的运行体制。今后,公立医院在卫生发展规划内的基本建设资金,将全部由政府 “埋单”;添置必要的大型仪器设备,也将主要由政府投入。此外,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医院后续发展方面,政府也将加大扶持力度。“归根结底,就是让公立医院摆脱营利的需求,按照公共服务最大化的要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充分体现公益性。”

  国家《指导意见》指出,公立医院要逐渐取消药品加成,对因此而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予以补偿。对此徐建光透露,上海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近年来已经逐步下降,目前大约为15%不到。考虑到完全取消加成难以一下子实现,本市目前尚无增设药事服务费计划。而医疗服务价格标准还是1997年制订的,已经远远低于成本,无法反映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因此近期将进行调整。

  如何保证更多市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是上海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去年起,上海启动了郊区新建三级医院项目,目前9家新建医院已有8家正式动工,到2012年底和2013年初,上海将实现每个郊县至少有一家三级大医院的目标。加上正在逐步完善的社区医疗网络,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一家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点,乘坐交通工具60分钟可抵达一家三级医院,由此形成“1560就医圈”。此外,上海还将探索医院内部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努力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绩效,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服务。

  市卫生局表示,上海将按国家《指导意见》的精神,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尤其是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特别欢迎民营资本新建规范化国际化的医疗机构,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益的补充和有序的竞争。对医疗资源充足甚至过剩区域内的个别医院,也可能逐步引入社会资本,转制为民办。但徐建光特别指出,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可能转制为民办的医院仅占极小一部分,公立医院将承担绝大多数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医疗服务。


相关新闻

·
省钱20%的看病新模式将覆盖上海
·
上海新医改方案初步形成 明确年度十大重点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株洲下月拿方案
·
中国公立医院踏上公益性“归途”
·
五大难点考验公立医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