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在整个社会资源耗用链条上,消费领域的浪费直接带动并放大了生产、建设、流通等环节的资源浪费。重视消费领域中的浪费现象,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长效节约机制,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认真应对的重要课题。
建设“节约型医院”也势在必行。在不影响医疗质量的情况下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是医疗机构节省社会资源、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措施,但是,在专家们看来,仅仅这些措施对于完善医院的内涵建设还远远不够,而一些隐性的、不易被常人所观察到的能源消耗,囿于管理者专业知识所限或节能意识不强,造成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浪费,大大地增加了医疗成本,而管理者本身却浑然不觉。
“节能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然而据我观察,在医疗领域,节能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而且,一些肤浅的措施不能取代节能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建筑设计院赖明华副总建筑师认为,随着国家和政府对能源节约工作的重视,医院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但是工作往往浮于表面,节能工作还须落实到实处。
节能,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
对医院管理者对节能意识的淡薄,赖明华深有同感。“以前,我们设计院只帮军队系统的医院做建筑和节能方面的设计,很少有地方医院主动要求我们做节能设计的。最近这几年,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开始有地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主动找上门来。”同时作为卫生部医院建筑委员会理事的赖明华,经常到各省实地考察医院建筑规划和节能设计,为很多医院在节能上提出很多中肯而实用的解决方案。
“节能不是可有可无的,从国家层面上讲,这是基本国策,对于一个能源消费型单位来说,应把节能问题放在战略的高度,提高意识是前提,科学技术是关键。”赖明华指出,尤其对于大型医疗机构,引进节能设备是必然选择,先进的节能设备是能源管理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的桥梁。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相比,前者的节能意识比较淡薄。”以医院建筑设计见长的赖明华对这种现象深感遗憾,据他观察,目前公立医院院长的选拔和考评机制,决定了院长们只注重任期内的业绩,而院长业绩主要靠门诊量、年收入、住院率等指标来表达,节能工作并未列入其中。
“一套专业的先进节能设备运作以后,往往要2~3年后才能从所节约的能源里收回成本,有的回报周期还要更长。”赖明华认为,节能是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在任领导者对节能工作的重视与否,大多数取决于个人节能意识的强弱,而不是业绩考评的压力。
说到民营医院的节能,赖明华略感欣慰,其认为一些有一定规模、并准备长期经营下去的民营医院,其管理者都很重视节能,往往在医院投建的最初阶段,就开始请权威的设计部门提出专业的建议,比如,病房里面应该安装什么样的照明设备、门诊大厅应该安装什么样空调等,哪怕是水龙头出水口的粗细都要符合节能的原则。
“民营医院更重视经营成本,节能对于它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省钱。”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民营医院节能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但是总体上起到节约全社会能源的效果
四个环节搭建节能框架
“关键还是制度保证。”民营医院自不用说,主要是公立医院,赖明华认为至少有4个环节可搭建医院节能工作的框架。首先,计划管理部门要有相应的资金保证专门用于节能方案的设计、节能设备的购置和维护等;其次,医院本身的节能部门要向设计单位提交节能的可行性研究,如土地规划、绿化带设计、污水处理等措施问题;再次,设计部门要对各项节能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实地勘察和论证,论证不是一过性的,建设前建设中要论证,投入使用后更要论证,然后提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节能方法;最后,医院自身的管理要到位,保证节能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切实保证节约能源。(编辑:马志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