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建筑团队进入中国,起初较多在酒店、商业、办公与展览等有较多社会参与性的民用建筑展开了与中方建筑设计团队的合作。其后逐步在体育、演艺、交通等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建筑类型中展开了合作。而医疗建筑的国际化合作,由于医疗建筑自身功能的复杂性,其广泛的国际合作则是近十年才开始的。通过众多项目的合作,为中方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开拓了建筑师的视野。然而由于医疗建筑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复杂性,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及患者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和管理方式、就诊、医保模式的不同,中国自身特殊的国情和经济水平,因而注定医疗建筑不会走过其它建筑类型同样的道路。

中西文化交融的本土化医疗建筑实践

中西文化交融的本土化医疗建筑实践

中医院案例

  我院作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先行军,较早便开始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合作,曾在诸多项目中与美国HKS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美国GBBN建筑设计事务所、德国Nick Partner建筑设计公司、日本山下设计公司及法国Arep建筑设计公司、加拿大Zeiderler Greenell设计事务所等公司进行过合作,特谈几点看法——

  一、医疗建筑的专业性使得直接借用国外模式较难适应中国现状

  医疗建筑功能复杂,建筑功能在建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建筑是由多种功能相关却又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如此复杂的功能组成使得建筑功能在建筑总体设计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注定了与其它种类的建筑有所不同。

  由于交通与旅游等行业的发展,缩短了国家与国家的距离,因此酒店、办公、商业与展览等类型建筑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几乎完全移植了此类项目的规划设计、功能组织关系和空间设计。然而医疗建筑较强的专业性使得直接借用国外模式较难适应中国现状,国际化的合作要充分尊重医疗建筑的专业性并照顾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二、传统中外合作模式及现状

  初期国际合作建筑项目均借鉴和利用了国外的医疗模式。但中外设计师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医疗建筑的特殊性要求建筑师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环境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出适合中国当地的医疗建筑作品,因而这种医疗模式与中国医院的使用习惯产生了较大的矛盾,这种国际化的合作形成两层皮,中外设计机构又在阶段上划分分工,犹如铁路警察,专司其职,难以捏合。

  国外建筑师提出的医疗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模式通常是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模式,然而国外人口跟我国人口比例相差较大,这意味着将国外医疗模式搬至中国将是数倍的扩大。这种因为规模的扩大只采取简单放大的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研究,得出一种适合中国人口规模和使用方式的医院才是合作的重要成果。

  目前与我院合作的设计团队均来自发达国家,发达的经济支撑了良好的建筑设计标准和室内装修标准,然而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而搬用国外的建筑设计势必达不到理想的设计效果。从建筑的完成度角度,也需要研究一种适合中国经济条件的建筑设计标准与细节设计。

  目前传统的中外合作模式大都是国际招标项目,或是规模较大的项目。中方设计公司为了提高在竞标中的竞争力,与外方联合。并且从国内诸多项目中能够看出外方设计公司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院在与国外合作的某医院项目中,在外方完成概念方案后,进行了全方位彻底的方案调整,以使之符合中国的使用情况,承担了巨大的工作量,最后外方留下了一个粗浅的概念和立面,客观上也造成设计周期的加长。

  中元医疗的第二段国际合作,采用与外方设计公司在方案阶段就平等合作、协同工作的模式,效果有所改善。但由于人员不固定,且双方仍然存在文化背景差异、对中国国情了解程度的差异,合作过程中免不了争论-解释-理解-妥协,进而达成共识的过程,经过这些过程达到了“融合”,但仍存在深层次的理解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项目创作的内涵深度。

  总之通过长期的合作、摸索和修改,传统合作模式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问题,中国的医院使用情况与国情均要求一种新合作模式的出现。

  三、国际化合作设计的新模式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院成立了IG工作室,创造了一种国际工作室的模式,旨在建立一个平台,提供一种中外设计师共同工作的方式,通过若干项目的磨合,形成中外建筑师的“交融”,达到在无需解释、理解和妥协的共事平台,设计出有内涵、兼具国际现代品质、又是很中国的医疗建筑,也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为试验田,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进一步实现跨越的国际合作摸索一条新路。

  (一)生活中互为师长,互相促进

  传统的中外合作中,中外双方设计师只是在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工作的交流,不过是一种工作上的合作;长期的合作会形成默契,是一种融合;国际工作室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环境,中外设计师在同一的工作环境中互为师长,互相促进,互相完全理解了对方的思路和想法,设计上是一种交融。

  这种工作室的模式与传统的中外合作模式有着质的区别,避免了传统中外合作建筑设计中交流方面、医疗模式与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二)工作中做到了文化的共融

  中外设计师有着不同的成长历程和前进道路,受的是不同的教育和不同的文化熏陶,因而对建筑和创作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然而任何一种创意和思考都有其优势和弊端,设计思路的融合才能创作出超过任何一方的作品,才能扬长避短,实现合作的真正价值。

  比如在诸多中医医院的创作中,中方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这是中方设计师的优势,然而这也是中方设计师的弊端,不容易从传统的建筑布局、坡屋顶和对称布局中逃脱出来;外方设计师虽然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外方设计师擅长文化的提炼和西方建筑构造和做法。中方提出传统文化的意蕴,外方设计师通过西式的建筑处理方法,中西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蕴含传统文化的、又符合中国使用方式的内外兼修的新时代建筑作品。

  国际工作室的环境使得中外设计师能够殊途同归,互相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建筑作品。共同的创作氛围可以让中外设计思路融合,创造超越任何一方的建筑作品。

  (三)共同参与将建筑设计与实现成为一体

  建筑方案的创新主要得益于文化方面的融合和生活、工作方面的交融。然而创新的建筑作品的实现需要新的构造和材料等方面来表达。

  国际工作室的模式为中外双方提供了共同的工作环境,除了建筑的创作,共同参与建筑实现的各个阶段,共同的文化融合创造了融合的建筑作品。共同对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参与创造了新的做法,新的材料搭配,新的空间效果,最终确保了建筑的实现。

  四、结束语

  国际工作室的模式创造了前所没有的工作环境,融合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理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建筑作品。然而这是工作模式的探索,成果也只是医疗建筑设计国际化道路的新阶段,相信更加深入的探索定会带来更加优良的医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