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卫生部预算管理医院,编制床位4300张。医院定位为国家级疑难危重疾病诊治中心、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示范基地、研究型教学医院和区域健康维持网络中心,同时也是区域性大型灾难应急救援中心。作为区域性中心医院,如何为医院定位目标的逐步实现提供保证安全的医疗建筑,华西医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医疗建筑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区域性医院的灾难应急能力。
一、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医疗建筑安全保障体系涵盖医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医疗建筑单体建设、日常保养与管理3个方面。其中,总体发展建设规划主要是规划足够的应急场所,平时供患者和医护人员活动和绿化的区域,紧急情况下作为他们的疏散场地及应急救援场所;建筑单体建设重在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日常保养与管理主要包括日常保养与应急管理等内容。
(一)医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
华西医院自1998年开始在原址改扩建。根据医院总体发展方针和事业发展规划,改变过去“见缝插针”的做法,对主业务院区按“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了精心规划,规划中除充分考虑医疗流程科学合理、改扩建实施期间能维持医院正常运营外,还充分考虑到改扩建实施完成后,院区应有足够的应急疏散救治场所。医院主业务院区的应急场所主要包括急诊广场、门诊广场和中心绿化区,总面积达40000㎡。1999年~2007年,医院分3期实施完成了主业务院区原址改扩建工作,其总平面布置见图1。
图1 华西医院主业务院区平面图
(二)医疗业务用房建设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单体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为保证医疗建筑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要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施工设计图纸必须经有资质的专业审图机构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必须经过设计修改完善,直至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要求后方可作为施工依据。
2.依法委托专业的社会监理机构进行工程施工期(含保修期)的监理,监控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工程安全。
3.强化施工质量的预控措施。单体建筑正式开工前,施工单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监理单位编制监理规划,经审批同意后方可正式开工。对于重要专项工程或分部工程(如钢结构、预应力结构等),施工单位还应编制相应的专项施工方案,监理单位还应编制监理实施细则,经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以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
4.重视施工过程控制。督促监理机构严格按照审批合格的图纸和相关规范、标准进行监理;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审批合格的施工图纸和相关标准、规范、规程施工,发现相关质量安全问题,及时要求并督促责任单位进行整改落实,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5.工程施工完毕,必须按施工合同约定的标准及相关验收规范要求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三)日常保养与管理
医疗建筑正常使用期间,定期检查主体结构的完好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做好应急准备。
1.在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定期对主体结构(含维护结构)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重点是:
(1)砼结构是否出现开裂,或是否存在因砼有蜂窝、空洞、裂缝等缺陷导致钢筋锈蚀等情况;
(2)钢结构是否存在因防锈防火漆起皮脱落等导致钢结构锈蚀或降低其耐火极限的情况;
(3)玻璃幕墙是否存在因结构胶老化而影响其安全性能的情况等。
经检查若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应及时进行维护维修处理(如对钢结构进行除锈刷漆等),发现重大结构安全隐患的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测鉴定,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加固补强措施。
2.制定建筑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进行宣传,确保紧急情况下能按预案有序地执行。
二、安全保障体系检验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院在通讯中断、无法寻求外援的情况下,根据应急预案,立即组织自有工程技术人员对全院主要医疗建筑物受地震损坏的程度进行检查评估,为院领导准确决策提供了依据,为后期救治地震伤员奠定了基础。
(一)主震后立即检查主要医疗建筑物的受损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5.12”地震后无线通讯突然中断,固定电话多无人接听,无法与外界联系。我院工程技术人员根据主震时的现象判断,本次地震在华西医院的烈度为6~7度。震中位于我院西北部的汶川县境内,距我院直线距离约90㎞。我院现有医疗业务建筑均按7度进行抗震设防,根据“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判断,我院医疗建筑可能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
为确保全院近1万门诊患者和数千名医务人员的安全,医院领导立即组织自有工程技术人员对全院主要医疗用房受损情况进行了检查。
经过检查评估,我院所有医疗用房主体结构安全,架空连廊完好,无结构安全隐患。第四住院楼幕墙及雨棚玻璃有一定损坏,各建筑物外墙面砖局部脱落,各变形缝及两侧装饰层有不同程度损坏,均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我们立即组织人员对少量脱而未落的外墙面砖和碎而未掉的玻璃进行了清理,以防余震时掉落伤人。
(二)预测余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为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我们从四川省地震局了解到:“5.12”汶川地震的类型是“主震余震型”,其总体特征呈衰减趋势。据此我们预测后期余震不会对我院医疗建筑造成影响,可以继续使用,不必转移、疏散患者和医护人员。
医院领导据此在主震三小时后决定将所有患者重新转入病房,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
5月13日无线通讯恢复后,我院又立即邀请院外结构专家对全院医疗建筑再一次进行了震后安全性检查评估,结果与我院自评结论一致。
(三)为后期救治地震伤员做充分准备
“5.12”汶川地震当日,根据我院医疗建筑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我们在检查评估医疗建筑安全性的同时,于当日晚即在急诊科入口广场完成了临时预检分诊棚的搭建,并配套动力及照明设施,为接纳和抢救地震伤员做好了准备。
经统计,我院在“5.12”地震后至6月2日的3周内,共接纳汶川地震伤员2618人,救治成功率达99.3%。
三、安全保障体系及建筑功能的完善
“5.12”汶川地震后,我院为紧急救治地震伤员,在急诊科入口广场搭建了临时预检分诊棚,其预检分诊条件相对较差,无法进行必要的清洗消毒工作,同时显现出急诊流程不尽合理的问题。2010年,我院启动了急诊科流程改造工作,对急诊流程进行了优化,并在入口旁扩展了清洗消毒、预检分诊间,平时为少许需要清洗消毒的急诊患者服务,在大型灾害事件发生后,可在其间进行清洗(血液、污物)消毒、预检分诊、包扎伤口、检验采样等作业,完善了急诊就医流程,并有效改善了临时预检分诊棚配套条件较差的状况,本项改造工作已于2012年4月完成并投入使用,改造后的平面布局见图2。
图2 华西医院急诊科局部平面图
四、结束语
通过医疗建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并在华西医院原址改扩建中实施,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全面检验,证明该保障体系较为科学适用,保证措施得力,既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安全、良好的空间条件,也为大型灾难后紧急救治伤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