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中的计量与监测部分时,我们重点考虑的就是医用气体质量监测的问题。我们要求新规范要与医用气体系统常发生的重点问题,逐步进行对应、规范和解决。例如检测医用气体监测系统的传感器,当传感器的信号接通到该系统的中央监测管理平台时,精度、量程和反应速度等测试数据应符合要求,并且传感器设置位置与安装要求与新规范的标准必须吻合。”针对新规范,卢军侃侃而谈——
《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计量和监测部分的编写,主要依据的是ISO的相关标准、国际各个先进的医用规范体系和国内其他建筑领域的关于监测和计量的标准编写制定的。
中央监测报警系统没有做强制条文
医用气体系统的监控部分,主要分为3级。第1级是区域监控,即在护士站。医生和护士是医用气体的直接使用者,他们可以实时检查气体压力值和各项使用情况。一旦发现如管道压力超限等异常情况,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做出相应妥善的处置。
第2级是机房监控,即在一些固定的站房,主要是压缩空气站房、氧气站和负压吸引站建立气体监控。如发现管路泄漏等异常情况时,将由专人随时观察相关异常数据,并迅速进行存储、分析、报警、记录。
第3级是中央监测系统监控,即在医用气体管道系统安装传感器,对温度、纯度、流量和压力等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所得到的各项数据都要求必须反馈到中央监测室,然后利用系统平台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和管理。
现在,国内的医用气体系统大多是没有设置中央监测的。采取的监测方式仍是以区域监测和机房监测为主,主要的监测方法还只是针对重点设备进行设置监测报警系统,而具体到在每个用户终端安装用气质量监测报警系统,做的还是比较少的。
结合现状,卢军认为:“在现阶段,中央监测报警系统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果正式投入使用,还要面临一系列的专业维护和使用问题。因此,在编写新规范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调研,但没有真正去做硬性的要求。随着智能建筑的理念在医疗建筑领域里不断地推广运用,医用气体监测系统由以前常规的区域监控逐步向中央监测系统转化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对区域内的温度、压力、洁净度等数据的监测是重点
这次新规范监测部分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内的温度、压力、洁净度等数据的监测。对医用气体用户端安装相应的数据测试点位,主要就是为了收集各站、点的数据,并对它进行存储、分析、报警、记录。监测系统对各类医用气体的工作状况,如管路泄漏、压力超限等情况实时进行监测报警。这主要包括氧气站、压缩空气站、负压吸引站的设备状况;氧气、压缩空气总管流量、压力检测;负压吸引总管压力检测;各病区氧气、负压吸引、压缩空气压力数值及超欠压力报警,以及各病区氧气支管、压缩空气支管流量数值等。以上所说到的这些内容都是要进行严格监测的。
系统的实时检测和管理是监测的未来方向
“以前,我们把监测的主要精力放在区域异常情况的报警,现在,我们要把重点逐步向系统的实时检测和管理方向转移,这主要表现在对医用气体中央监控系统的使用。”卢军深有感触地说。
对医用气体供气管道的每个测试点的压力、温度和流量等数据得到系统地掌握后,当这些环节的参数同标准产生偏移时,中央监测系统就会立刻显示报警,数据将会被自动分类,根据不同部门的权限,反馈到各个对应的区域、机房和相关负责人,为及时、妥善的解决问题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中央监测系统内,该系统的各项参数都可以在平台上得到细致的体现,使用者可以依据记录和总结的各项参数,了解该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分析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也可为气体工程设备的检修和维护打好基础,做到有的放矢,力争把系统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同时,中央监测系统实时的搜集和保存数据,还可以帮助医院对短期内的医用气体使用量进行整理和预测,从而帮助医院管理者完成对医用气体储备量的判断,而这些则是在以前医用气体监测系统中看不到的。
给医院管理者的建议
针对国内医用气体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卢军给医院管理者提出以下4点建议:
一是要更新观念。医用气体工程是事关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性保障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和责任意识,实行科学、严格和规范化的控制与管理,以消除和杜绝各类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者的理念必须更新。建设单位要选择有医院设计和建设经验的设计单位进行医用气体系统工程设计。在新规范出台后,医用气体系统设计部分应该得到各方面足够的研究和重视。
二是要加大对医用气体工程资金的投入。现在国内很多医院对医用气体工程的投入太少。据了解,在香港,医院对医用气体系统的投入占总预算的10%,而内地大多数医院还只是停留在0.8%的范围内。相比之下,内地医院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小。
三是要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由于医用气体系统主要用于临床治疗和手术抢救,因此确保其正常运转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在工程验收后必须要求施工单位对机房管理人员和临床使用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同时对系统维护管理人员进行维修保养培训。
四是要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医用气体工程用气质量进行检测和监督。现在的各项检测体系已经成熟,检测技术已经达到客观要求。如有条件,医院应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定期对医用气体工程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检测,以保证医用气体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卢军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