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文/ 郑毅

北京地坛医院新院共建有6间手术室,按净化级别划分为:两间百级手术室,4间万级手术室。按室内压力划分为:正压手术室5间,正负压切换手术室1间。
医院的洁净手术部是医院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很高,施工工艺很严格。我院的手术部经过将近1年的运行,仍在不断地完善中。现将我在手术室建设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和启发。
洁净空调机房应得到重视
洁净手术部对专业设备的依赖性很强,这些专业设备是手术部安全运行的保障,因此应有一个较宽敞的空间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日常巡视、维护。
由于建筑面积和工程造价的制约,我院洁净空调机房设在屋顶上,层高小于2.2m。机房内空间非常局促,设备安装紧凑,管道纵横交错,由于没有设置维修通道,维修人员行走极为困难,必须在管道之间爬上爬下,给日常巡视检查带来很大麻烦。屋顶机房大门仅1.2m高,进出很不方便,由于400m2的机房仅有1个门,室内空气不流通,夏季闷热;冬季由于机房内没有取暖设备,单层铝合金门既无保温又易变形,机房内非常寒冷。为了检修方便,我们只得在机房外墙上又开了三樘钢制保温门,开门后空气有了对流,室内环境得到了一些改善。
手术室内吊顶几次向下漏水,经仔细检查发现,由于施工粗糙,风道穿楼板的洞封堵不严,机房内管道跑水,水沿风道缝隙向下渗漏,险些造成医疗事故。
以上实例中的问题,使我们看到,在手术室的建设中,不仅要关注手术室的设计和建设,机房同样也应得到重视。机房的运行和维修环境差,也会对手术室的安全带来隐患。

手术室应设独立冷源
我院手术室的冷源是由中央空调冷水机组提供的。中央空调机房设在病房楼地下室,由3台2813KW的约克离心机,一台1122KW的螺杆机组成一个中央空调系统,给全院7.5万㎡建筑面积提供冷源。在分水缸上有一路支管供应设在病房楼6层的手术室。这样的设置,带来了以下一些问题:
*需冷时期不一致
中央空调一般供应时间为每年5月~9月,而手术室基本上全年需要提供冷源。
*手术室开放时间和间数的变化
手术室的开放间数和时间是随着需要手术的病人而随时变化的。有时6间全开,有时只开一两间。手术通常集中在上午,而有时在下午或在晚上,因此,手术室所需要冷源提供的冷量也是不断变化的。在中央空调运行时,这个问题还不突出,但在全院中央空调不运行期间,这就成为一个问题了,因为一台1122KW螺杆机应对变化这么大的冷负荷显然是不经济的。
*冷却塔的问题
在冬季使用冷却塔,会遇到如何防冻及冷凝温度过低等问题。这些在手术室建设前都应认真考虑。
*冷冻水温上升问题
我院的中央空调冷冻水设计出水温度为7℃,洁净空调冷冻水设计要求水温也是7℃。由于管道距离长,加上施工时冷冻水管道保温不严密,导致水温上升。水到达屋顶机房时最好状态为8℃,可是我们的冷冻水有时达到9℃甚至10℃,大大降低了盘管热交换效率。
面对上述问题,我认为,为每间手术室配置全天候专用独立冷源不失为很好的选择。虽然初期投资会增大一些,但对于手术室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来说,这些钱是应该花的,是必须花的,而且多花的这些钱在总投资中是能够消化和平衡掉的。
室外环境设计依据过低,无法满足手术室全天候运行的要求
近年来,全球气候发生较大的变化,设计师在进行医院洁净手术部设计时,所参考的室外环境设计依据与现实天气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北京地区室外环境设计参数表
大气压力(KPa) | 室外干球温度 | 室外湿球温度(夏季) | 室外环境湿度 | |||
冬季 | 夏季 | 冬季 | 夏季 | 26.4℃ | 冬季 | 夏季 |
102.04 | 99.86 | ﹣12℃ | 33.2℃ | 45% | 78% |
例如,这些年来,北京地区夏天来得越来越早,初夏气温越来越高。今年5月下旬天气就已非常炎热,室外温度已远超过设计参数33.2℃。盛夏频频出现连续高温高湿天气,温湿度超过设计依据天气的时间累积约30余天,几乎间断地跨越了整个夏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设计师在设计时考虑了20%的冗余量,也很难弥补设计参数与现实天气的巨大差距。而设备供应商即便清楚这种情况,也只能按设计要求和招标文件规定加工生产设备,他是无力改变这种状况的。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超过设计室外环境参数的高温高湿天气时,手术室内的温湿度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局面,直接影响了手术室正常运行,造成巨大的医疗安全隐患。这个问题,设计师也有烦恼,但很无奈,因为有规范就要遵守,如按现实天气设计,又有设计院内审因素的制约。
施工单位的选择和施工界面的划分
洁净手术部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很强,施工工艺要求很高,各种设备,各种专业相互交叉相互衔接,又要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院方对施工单位的选择就非常重要。
施工单位首先要对设计和洁净技术有深入地理解,要有精细的施工工艺,还要有高度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把协作施工单位降到最少。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
举一个工程实例,由于“工程管理者”不懂医院建设又不听取医院方的建议,在施工单位的选择和施工界面的划分上不尊重科学不尊重客观规律随意而行:手术室主体建筑一家、送排风管道两家、洁净空调设备两家、排风机一家、自控一家等。施工单位多,施工界面划分就困难,不是重叠就是空白,有时就连开协调会人都很难凑齐。常常出现哪家不来就把责任往哪家身上推,与会方先落得个相安无事的现象。下次开会,上次没来的,这次来了,他就再往别人身上推,如果都来了就相互争吵互相推。结果可想而知:各自为战、责任不清、推诿扯皮、工期滞后,建设功能始终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工程被人为分割得过于零碎,洁净工程总包单位也无法发挥协调功能。
工程进行了一段时间,发现自控系统尚未落实。“工程管理者”认为这不过是“几千元一个像半导体一样的盒子挂墙上就行,广州就有卖的,” “它不属于工程应由医院自行购买”。结果是什么呢?院方费了很大的精力做工作,最终让他们明白手术室的自控系统就如同汽车的仪表盘与汽车是不可分割的道理一样。开始招标了,“工程管理者”以异乎寻常的低价请进一家公司。价格降下来了,但功能也随之严重缺失:送风量、回风量、新风量、排风量、冷冻水供水回水温度、风阀水阀开度状态等功能均无显示,甚至就连最重要的房间压差报警显示、高效过滤器堵塞报警等功能都没有。院方提出问题,房间压差建立不起来是风机风量不够?建筑密封不严?风道漏风?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风道漏风是哪家公司做的,谁来检测堵漏?由于原因无法判断,责任无法分清。在自控方面,因为通讯方式不同、通讯协议不开放,你提供的数据我无接口,我要的数据他无法提供等等,诸多问题争来吵去,至今未能解决。
这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带给的医院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安全可靠、功能齐全的洁净手术部。这个工程实例给我们的提示和警醒是多么深刻啊。
作者简介:
郑毅,工程师,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