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测试和清洗的空调通风系统的污染
通风系统 | 1 | 2 | 3 | 4 | 5 | |
送风管底面积尘量 | 5.66 | 26.53 | 8.83 | 7.96 | - | |
回风管底面积尘量 | 35.38 | - | - | 19.44 | - | |
送风管底面含量 | 细菌 | 105 | 3x105 | 4x104 | 0 | - |
真菌 | 0 | 2x104 | 4x104 | 5x104 | - | |
回风管底面含菌量 | 细菌 | 1.2x104 | - | - | 6.5x105 | - |
真菌 | 3 x103 | - | - | 8.5x105 | - | |
盘管表面含菌量 | 细菌 | 5 x 106 | 5x106 | 1.4x106 | 1.25x108 | 4x104 |
真菌 | 104 | 2.2x105 | 2.6x105 | 2.5x106 | 1.6x105 | |
过滤器表面含菌量 | 细菌 | 2.4 x105 | 8x106 | - | - | 3.4x105 |
真菌 | 2 x104 | 1.3x105 | - | - | 4x104 | |
箱体内表面含菌量 | 细菌 | - | 9x105 | - | - | - |
真菌 | - | 3x104 | - | - | - |
注:积尘量单位为g/m2,含菌量单位为个/m2。
1 医院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当送风管底面积尘量和送风速度增加时,送风中可吸入颗粒PM10的浓度明显上升,而PM2.5的浓度变化不大,说明风管内附着的较大颗粒灰 尘在风压作用下形成二次飞扬,这种飞扬作用随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减弱。由此可以推断,在医院通风系统中,对尺寸在0.015~0.45μm之间的病毒微粒, 一旦在风管中沉积,飞扬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如图2,送风管底面含细菌量和积尘量变化趋势一致,即送风管底面积尘量越多,底面含细菌量越高,而含真菌量变化不大。回风管的含菌浓度远高于送风管,高达1.5x106个/m2;室内浮游菌浓度与回风管内积尘量的关系一致,随回风管内积尘量的增大而增大。
图3表明系统1和系统4风管清洗后的送风量变化不很明显;系统1回风管清洗后的回风量有所增加(约增加11.3 %)。说明回风管清洗前后对通风系统性能的影响比送风管显著。
1.4 盘管积尘对通风系统性能的影响
表2
空调盘管清洗对运行效率的影响
机组参数 | 系统3 | 系统4 | 系统5 | |||
清洗前 | 清洗后 | 清洗前 | 清洗后 | 清洗前 | 清洗后 | |
送风量 | 626 | 646 | 6984 | 7415 | 600 | 680 |
回风量 | -- | -- | 6171 | 7564 |
|
|
表3 系统4空调机组性能参数
机组性能 | 风量 | 盘管尺寸LxW mm | 排数 | 肋片片距smm | 肋片厚s1mm |
参数 | 12000 | 1740x720 | 6 | 2.3 | 0.2 |
机组性能 | 铜管数 | 铜管管径d | 积尘厚度s2 mm | 盘管前空气温度℃ | 盘管后空气温度℃ |
参数 | 18 | 16 | 0.1 | 28 | 16 |
盘管积尘后,肋片间距 减小,肋片间速度梯度增加,由牛顿粘性定律,粘性应力增加,空气阻力也相应增加。
在风量不变的前提下,计算盘管积尘前后的阻力特性参数,归纳为表4。
表4 盘管积尘前后的阻力特性参数
参数 | 积尘前 | 积尘后 |
最窄截面面积(m2) | 0.6515 | 0.5512 |
最窄截面速度(m/s) | 5.116 | 6.047 |
雷诺数Re | 5350 | 6324 |
由式(1)可求出盘管积尘后和积尘前空气阻力的比值为:
可见积尘后盘管空气阻力增加了约19%,导致空调机组的风量明显减少,难以达到所要求的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在医院等场所由于人群体质较弱,对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也比其他场所要高,因此在医院空调通风系统的维护中应重视盘管的清洗。
2 医院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与室内空气品质
从图5可看出,清洗后3小时室内浮游菌浓度降低到较低水平,下降幅度很大(系统3的浮游菌浓下降达53.9%)。清洗后30min室内浮游菌浓度就已明显下降(约30%),说明风管清洗能明显降低室内浮游菌浓度。
如前所述,风管清洗前后大颗粒的沉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在医院等场所,空气中的微生物大多附着在灰尘粒子上,与疾病有关的带菌粒子直径一般为4~20μm[8],因此室内浮游菌浓度的降低与大颗粒污染物的沉降有关系。
2.3 风管清洗对风管内表面积尘的影响
风管清洗主要采用机械刷洗法和接触吸尘法。风管清洗前后的风管内表面积尘见表5。
表5 风管各部位清洗前后的积尘量(g/m2)
系统部位 | 清洗前 | 清洗后(积尘量变化率) | ||
系统1 | 系统4 | 系统1 | 系统4 | |
送风管底面 | 5.66 | 7.96 | 0.79(-86%) | 2.24(-69%) |
送风管侧面 | 1.48 | 9.30 | 2.54(+72%) | 1.10(-88%) |
送风管顶面 | 16.70 | 8.41 | 4.09(-76%) | 1.57(-81%) |
回风管底面 | 35.38 | 19.44 | 1.51(-96%) | - |
回风管侧面 | 2.50 | 6.34 | 2.08((-17%) | - |
回风管顶面 | 1.72 | 0.52 | 1.00(-42%) | - |
表5表明不同的清洗方法的除尘效果有所不同。系统1采用机械刷洗的方法,对风管底面的除尘效果最好,顶面次之,侧面最差。系统4采用接触吸尘法,对风管各表面的清洗效果都较理想,清洗后的积尘量平均下降79.3%。
表6 风管各部位清洗前后的表面含菌量(104个/m2)
系统 | 清洗前 | 清洗后 | |||||
1 | 3 | 4 | 1 | 3 | 4 | ||
送风管底面 | 细菌 | 10 | 4 | 6 | 15 | 4 | 5 |
真菌 | 0 | 4 | 5 | 0 | 4 | 5 | |
回风管底面 | 细菌 | 1.2 | - | 65 | 0.5 | - | 6 |
真菌 | 0.3 | - | 85 | 0.2 | - | 8 |
表7 盘管各部位清洗前后的表面含菌量(104个/m2)
系统 | 清洗前 | 清洗后 | |||||
3 | 4 | 5 | 3 | 4 | 5 | ||
盘管翅片 | 细菌 | 140 | 12500 | 4 | 2 | 5 | 1 |
真菌 | 26 | 250 | 16 | 0 | 0 | 0 | |
积水盘 | 细菌 | - | 605 | 123 | - | 0 | 10 |
真菌 | - | 0 | 30 | - | 0 | 2.5 |
由表7可看出,清洗对盘管的表面微生物去除效果非常明显,基本可消除盘管的表面微生物。与干法清洗相比,湿法清洗去除表面微生物的效果更佳。
3 小结
3.2 风管系统的污染与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关系不明显,说明通风系统的污染不是造成室内污染颗粒物浓度的主要因素。
3.3 风管清洗可显著降低室内较大可吸入颗粒的浓度,同时由于大颗粒的沉降作用,室内浮游细菌和真菌的浓度也大幅降低。而小颗粒污染物的浓度在清洗前后变化不大,甚至还有升高,因此,靠清洗降低室内病毒气溶胶的浓度意义不大。
3.4 盘管和凝水盘的清洗可基本消除表面微生物污染,同时清洗前后空调系统的空气流动阻力降低,送风量和回风量均明显增加,改善了室内的热湿环境。同时提高了系统效率,在节能方面的意义重大。
4 结论
根据微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病毒的生长和繁殖方式不同于细菌和真菌,它们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存活,大部分游离的病毒均对热敏感,包括 SARS在内的病毒,在外界环境下通常仅能存活数小时至数日。因此WHO认为,为防止SARS而对于空调系统各部件的每周清洗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是浪费的; 使用紫外线灯是没有必要的,可能会不可靠,甚至会比较危险,不作推荐。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采用合理的气流组织,提高回风过滤性能,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有效的运行维护管理才是防止SARS传播的最有效方式。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医院通风系统的维护提供经验,对降低医院的运行维护费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