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可以增加气导阻力,造成阻塞性损害,引起肺通气功能下降,诱发各种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甚至增加肺癌的发病率。我们在空气净化环境中对29例吸烟者的通气功能进行了测定、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组29人所处环境均用MKJ一800型空气洁净器进行每日24小时空气净化除尘。分别于空气净化前、净化后1、2、3月测定肺功能。对照组26人不进行空气净化,每隔1个月测定1次肺功能。所有肺功能测定均使用德国Jaeger肺功能仪,包括小气道通气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和肺容积。小气道通气功能以最大呼吸流量—容积曲线(MEFV)测定时,Ṽ50%、Ṽ25%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率作为评价。FEVl<80%为通气功能障碍。FEVl<75%、<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通气功能障碍。肺残气量与肺总量比率(RV/TLC%)<35%为无肺气肿、36~45%为轻度肺气肿、46~55%为中度肺气肿、>56%为重度肺气肿。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并进行t检验、X2检验、直线相关分析、等级相关分析。
2 结果
2.2 吸烟者在空气净化前后肺功能的变化。3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肺功能指标的改善率见表1。实验组空气净化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见表2。
表1 3个月后实验组、对照组各项肺功能指标的改善率(%)
参数 | 实验组(n=29) | 对照组(n=29) | P |
Ṽ50% | 72.4 | 11.5 | <0.01 |
Ṽ25% | 72.4 | 11.5 | <0.01 |
Ṽ50%/Ṽ25% | 6.9 | 7.7 | <0.05 |
FEV1% | 62.1 | 15.4 | <0.01 |
RV/TLC% | 69.0 | 11.5 | <0.01 |
表2 实验组空气交货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S)
参数 | 净化前 | 净化后 | ||
1个月 | 2个月 | 3个月 | ||
Ṽ50% | 46±8 | 61±10* | 70±11** | 71±11** |
Ṽ25% | 33±7 | 49±11* | 52±10* | 51±10* |
Ṽ50%/Ṽ25% | 1.5±0.8 | 1.3±0.8 | 1.4±0.9 | 1.4±0.8 |
FEV1% | 66±13 | 71±14 | 75±14* | 77±13* |
RV/TLC% | 43±6 | 40±7* | 38±6* | 34±6** |
注:与净化前比较*为P<0.05, **为P<0.01
2.3 实验组肺功能的改善程度与吸烟史的关系。吸烟者肺功能的改善程度与吸烟史无直线关系。但V50%、V25%、FEVl%、RV/TLC%与吸烟史呈等级相关:rs值分别为0.673、0.612、0.598、0.623。P值均<0.01。
3
讨论
无软骨组织,气流速度慢,空气中的烟雾、尘埃或微生物易沉降于粘膜上使粘膜损伤形成溃疡。 反复迁延不愈的炎症使小气道平滑肌因纤维组织增生变厚,弹力减弱,气体进出肺组织阻力增加,从而影响到通气功能。国外有文献报道,吸烟者早期引起气道阻力 的变化,在停止吸烟后有可能逆转,戒烟后的肺功能要比现吸烟者有所改善,甚至戒烟后数年可恢复到正常。空气洁净器通过清除烟雾、吸尘杀菌、释放负离子等作 用,使吸烟者所处环境空气得到有效净化,吸入空气中的烟雾、尘埃含量大大降低,也能使呼出的气体得到及时净化,从而减少了烟雾、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对呼吸道 的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损的气道逐渐得到恢复,而管壁溃疡恢复较早的小气道,其通气功能也恢复得较为明显。
本研究还发现,烟龄与通气功能的改善呈等级相关,即烟龄越长,通气功能改善越小,尤其是烟龄在20年以上者,通气功能改善的程度更小。说明长期吸烟对呼吸道的损害,单纯应用空气净化难以完全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