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汪恕诚部长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就是治水思路的拓宽和深化。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治水事业,进一步搞好21世纪的水利工作,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大问题。
资源水利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资源水利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水利的思想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摒弃了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一时经济繁荣的传统发展道路。它鼓励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提高效益;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相协调;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既要满足当代人自身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另一地区发展为代价。
二是资源水利的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资源。水资源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基本的环境要素,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关键在于搞好水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对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主水、客水、跨流域调水等统筹考虑,在开发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对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环境、生态等不同的用水需求,加以区别对待,保证重点,优水优价,在使用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资源水利基本涵盖了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现代水利发展的方向。人们常说的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及其引发的问题都是水资源问题。我国21世纪水利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资源水利事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水利建设不仅仅局限于防洪、抗旱,还必须保护水资源、调配水量、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污染及水土流失、限制开采地下水等,建设高标准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四是资源水利强调水利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出和强调资源水利,并不是说不要水利工程,或者说水利工程不重要,而是从较低层次转到较高层次,是要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采取综合措施,把水利工程搞得更好,更有效。对工程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单项工程的可行性,而且要考虑这项工程在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规模、标准,还要考虑这项工程与大系统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
五是资源水利是对工程水利的延伸和发展。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都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历史产物。从工程水利转到资源水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治水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客观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已注意到水的需求管理,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有的打破城乡分割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也有的将防洪除涝、河道整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建设、美化环境一起规划,一起实施,有效地发挥了水资源的综合能力。这种治水思路的调整和变革符合资源水利的发展方向。
资源水利的提出拓宽了视野,为发展新型水利提供了基本思维方式和广阔空间,反映了水利人走向新世纪的改革意识,必然引起水利工作一系列深刻变革。
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资源水利是全新的宏观的治水思路,一些变得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应更新,一些观念需要补充和修正。要求人们学会用综合的观点、系统的观点、经济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研究对策,开展工作,使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是防洪工作要考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要研究多余洪水的利用:分引洪水回补地下水;跨流域向外调洪水;汛末水的利用;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留下更多的洪水量,变弃水为兴利水等。也有的同志提出江河防洪由地上防洪转移到天上防洪,这种超前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不是没有可能。
三是供水工作必须开源、节流和保护并举。从目前看,仅仅靠开源、靠修建供水工程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必须把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放在首位。开源、节流、保护都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深入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不可能提出科学合理的调水方案。
四是水土保持也是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解放思想,进行大范围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在粮食供给有余的条件下,上中游山顶和陡坡不能再开荒种粮,应退田还林、封山绿化,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下游治理和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国家从政策上解决被退耕后农民所需口粮,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五是规划设计要宏观、综合、科学。对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全面考虑,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不仅要考虑单项工程的合理性,也要考虑该项工程在一个地区、一个流域乃至全国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工程措施,而且要考虑非工程措施;不仅要考虑除水害、利用水资源,还要考虑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
六是计划基建要统筹安排。要改变以往单纯的工程计划方式,将节约水资源、水资源优化调度、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提上议事日程,摆到重要位置,统筹安排;改变以往重主体工程建设,轻配套工程的倾向,应一次建成生效;要超前安排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做到项目储备。
七是加强管理,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状况。切实建立有效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用水定额和指标评价体系,特别是要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利管理体制。采取有效的技术经济措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水资源供需平衡。
八是提高法制政策保障水平。必须走依法治水的路子,真正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促进和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出发,制定水利投资、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政策。
九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研究。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水利技术含量。要围绕水利面临的“三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使科研服务于治水活动。不仅要发展传统的基础科学,而且要发展综合科学、交叉科学;不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别是枢纽工程,而且要研究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以及相互关系。
十是教育要为治水服务。水利院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资源水利的要求,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建工程,而且要教学生怎样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不仅要学习水利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经济、法律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也要重视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优化水利职工队伍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