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学之环保、节能设计有感
 2006年4—5月,作为建筑师协会的一员,我随协会其他建筑师一行赴澳大利亚墨尔本、悉尼、布里斯班等地进行了交流考察。我所在的考察组的参观重点是文教和公共办公类建筑。由于自己现在身在高校,因此对教育类的建筑尤其感兴趣。
  谈到澳洲大学的建筑,不能不谈其优美的环境。与我国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同,澳洲的生活处处显得清闲、宁静。澳洲和加拿大是国际公认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绝非虚名。通过此次交流活动,对他们大学许多新校区建筑的风格和环保节能设计有一些感受,愿与大家共飨。
  首先谈一下对“环保、节能”的不同理解。我们常说的“环保、节能”,更多地是指对建筑材料的改进,是在一个狭义的层面上,而国外的“环保、节能”,含义要广一些。我们讲环保节能,主要考虑降低能耗、减少排污,是针对建筑本身而言。国外则涉及范围更广,考虑的内容包括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和使用问题,是从全社会角度谈环保和节能。比如:我们某居住区缺少医院,可能马上想到的要建一个够标准的医院作为“配套设施”,但人家会考虑,是否能利用附近的社区医疗设施?如果这个社区医疗设施有限,能否通过再和相邻社区进行设施共用、药品共用来解决?或最多是对现有社区医疗设施进行适当改扩建?毕竟,“不建设”是最环保和节能的手段。
  在澳洲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会环保节能设计: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资源配置充分共享、建筑设计细致高效。其手法贯穿于从设计到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已经形成了“惯例”或“习惯”。
  在宏观设计思路上,不仅考虑建筑的风格等,而且结合建筑的预计使用年限来对建筑进行定位,对于一些预计使用时间不长的建筑,环保节能设计也不刻意为之。目前,很多新技术都可以被用到建筑上达到环保节能效果,比如:智能建筑、自动遮阳温控系统、双层幕墙、地下蓄石集热等,这些新技术的前期投入很大,收回成本的预计周期很长,如果随随便便就采用到建筑中,其造成的浪费只能更大。在我国,动辄就讲要建“百年精品”,但实际上,无论是从投资力度,还是设计水平,都不切实际,真正能够达到“百年精品”的建筑目前还不多见。因此,更要量力而行。
  澳洲大学的新校区中,学校中少见“档次”明显高出其他建筑的“标志性建筑”,整体风格趋于多样化,内部材料朴实,注重组合,空间利用率也比较高,这对我国高校建筑的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澳洲大学普遍都有多个校区,各校区的风格并不一致,可大致分为2类,一类是大学的老校区,如:墨尔本大学,它的建筑风格与欧洲传统建筑风格相一致,注重外观的庄重和石材的运用,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可借鉴的元素不多。另一类,则是新建的大学校区,如:孟那什(Monalsh)学院柯菲尔德校区(Caufeild Campus),迪肯(Deakin)大学墨尔本校区等。
  在新校区的建筑中,环保节能措施与学校的建设是同步协调的,国外大学讲究个性化,因此,在校园内的建筑没有统一的模式,用材也因楼而宜,与我们一些校园经常采取的“统一风格+标志性建筑”的组合方式有所不同。
  在皇家理工学院(RMIT)参观时,该学校有一个位于墨尔本城市之中的校区,用地十分有限,建筑密度也很高。按我们的观点,这是非常不利于办学的,因为没有运动空间、没有停车空间,甚至没有图书馆。但RMIT恰恰利用自身处于城市之中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了设计,使用的是城市(包括社区)本身就有的这些设施,如:公共停车楼、城市图书馆和社区体育场等。换言之——它们与城市“共享”这些设施。校区没有围墙,与城市融为一体。
  如此一来,学校省去了大量建设经费,节省了大量土地、降低了大量建筑材料的消耗,这些不正是最有效的“环保、节能”手段吗?同时,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象RMIT这种地处市区中的大学校区不少,他们对于配套设施的解决方法对我们一些处于城市中或城市边缘的学校应该有参考价值。这种选址方式对于我们的传统思路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们习惯于把大学建成一个五脏俱全的独立“小社会”,但同时又受限于规模、使用率等问题,造成样样不精,进而影响发展。在我国经济水平还落后的今天,如何系统性地配置并利用全社会的有效资源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大学校区,如Deakin(迪肯)学院墨尔本校区等,Monalsh(孟那什)学院等,都远离城市中心。在整体规划上宽松了许多,与我国大学校园类似,只是建筑密度稍小。
  在这些大学的建设中,环保节能设计也结合建筑风格“因楼而宜”,一般很少有刻意追求“环保、节能”的,而是非常自如地运用到设计中建筑设计选用环保材料方面,更加注重对现有已发展成熟了的材料的使用,如:钢铁、玻璃等。这些都是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其环保性早已得到公认,而且加工工艺也十分成熟、系统化,各种配件也很齐全,这点我们现在还有一定差距。
  在新校区建筑的装修材料中,较少使用烧制的瓷砖、地砖等,在石膏板的使用上,也未见滥用,因为这些材料的加工过程都耗能很大,排污量大,同时对环境会产生很大的破坏,国外在这些材料的生产上规定较多,因此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自然也有一定限度,象我们经常用纸面石膏板吊一个大平顶的做法不多见。
  在孟那什(Monalsh)学院柯菲尔德校区(Caufeild Campus),该校区规模不大,但它的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却是获得过建筑设计大奖的作品。建筑选材包括大量的金属实心板、金属穿孔板、玻璃和人工合成材料等,且做工精湛。建筑室内很多都是清水混凝土,地面做法仅以水泥压光后刷漆为主,没有过多装饰,材料除上述可再利用的金属和玻璃外,就以人工合成材料为多。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到设计师熟练、自然的环保选材手法。同时,这些材料的使用恰倒好处地展现了艺术设计学院的现代、前卫风格,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
  我们时常感叹要提高建筑档次时囊中羞涩,但在澳洲参观时,会感到人家的建筑也未必投入多大,只是“把好钢用到了刀刃上”而已。
  此次参观交流的另一感受是:设计简单有效。澳洲大学建筑在考虑环保、节能措施时,较少采用“高科技”的手段,普遍都是朴实、简单的设施加之以简洁的组合。例如:澳洲的城市建筑和市政设计都拥有很完善、细致的排水系统。居民的日常污水排放系统与雨水排水系统都是分离的,居民不会随便排放污水,以避免污染雨水回收系统,因为很多雨水都是回流到河流中的。大学校区的建设中,秉承了同样的体系,建筑都对污水排放和雨水收集分别处理。在设计中,雨水收集普遍采用“有组织收集”方式,屋面雨水会以最短的路径流入地表下的管道,不会暴露太长时间,即降低了被污染的可能,也减少了地面的积水。
  这些设计手法并不复杂,但足以反映出建设者的细致。类似的设计细节还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了。
  通过此次交流参观,我们对澳洲“环保、节能”理念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我们现状相比,区别有手法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不同。环保节能设计应该是一个全社会性的系统性工程,在大学的建设中,尤其以我们现有的经济力量,澳洲大学的一些特点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李志祺 王倩 安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