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背景及特点
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内窥镜已成为解决大多数疾病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的首选技术。其优势在于手术创面小,施治准确,对病患造成伤害极小,病患易恢复等。弊端是器械复杂而精密,部分组件极易受损。特别是对医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在对其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时极易造成人为损伤。
所以,在消化内科建造一个科学且适用的内镜清洗消毒中心,是保障器械安全、人员安全以及患者利益的现实需要。内窥镜作为一种可侵入人体内部进行诊治的精密医疗器械,由于其结构复杂和材料特殊等特点,使其不易达到完全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如果不能保证内窥镜的消毒或灭菌质量,那么在进行侵入操作时,一旦破坏人体的防御屏障,将会大大增加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甚至会引发院内感染事件的暴发。为此,国家卫生部早在2004 年就颁布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年版)》,用以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的相关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消化内科软式内窥镜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门类,与其他硬式内窥镜有着结构和用途的很大区别。它的镜体虽侵入人体,但又没有对人体进行创伤性操作,微观上并没有真正侵入人体组织,所以按其使用的方法和性质,只需要对其镜身(包括内管道)进行高水平消毒即可。所以消化内科建设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清洗消毒中心,是保证医疗诊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建设原则
首先,要以患者安全、医务人员安全以及设备安全为首要前提。建议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场所应当与内镜诊疗工作的场所分开设立,即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建设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安全、环境安全以及合理的流程。在设计清洗消毒室时,应先考虑原有建筑的结构特点,合理铺设上下水、电源,做好通风、采光基本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适应科室未来的发展做好扩展空间的预留。
三、位置选择
(一)选择接近或相邻内镜诊疗室,如胃镜室、肠镜室
目的:以方便内镜的转移,提高工作效率,防止转运过程再次污染。
(二)原址改造和设计新建
原址改造由于受到原有建筑条件的限制,需要结合原有情况合理设计上水、下水、电源、通风、采光等要素,以保证设计合理、工作流畅。新建设计时,必须注重预留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未来发展可以“无缝对接”。
目的:减少浪费,避免后期改造与重复建设。
(三)选择环境清洁,无污染源
尽量做到所属区域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绝与独立。
目的:确保内环境的安全,减少交叉污染发生的可能。确保工作人员及所处理物品的安全。
(四)所需实际面积首先应符合医院的自身特点
应综合考虑各科室的具体情况,做到能确保各科室的工作有序进行。
目的:避免建设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不会因为面积不足,无法满足医院的日常工作需求。
四、结构组成
结构设计首先是保障流程和安全及是否能够完成其承担的清洗消毒与储藏的功能职责。
(一)消化内科软式内镜清洗消毒中心的各功能区划分
基本分为两个区域:清洗消毒区、储存区(图2-9-14)。
1. 清洗消毒区
分为手工清洗区、机械清洗区。
(1)手工清洗区
分为上消化道清洗消毒区、下消化道清洗消毒区。
(2)机械清洗区
分为上消化道清洗消毒区、下消化道清洗消毒区。
2. 储存区
细分为上消化道储存区、下消化道储存区。
五、内环境控制
内环境控制可借鉴消毒供应中心的内部环境控制方法,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防止因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对他们造成直接或潜在的职业伤害。
(一)清洗消毒区
1. 应建立良好的内、外部洁净循环风系统
由于清洗消毒区是医务人员主要的工作场所,主要以水作为清洗介质,较多的使用和接触到化学消毒剂会在相对密闭的内部空间产生大量的水汽蒸腾与气溶胶等有害物质,对医务人员会直接造成吸入式伤害。所以应对空气的流向进行有效地控制,应把空气流向改为上进下出的气流方式,并保持此区域为持续相对负压,借此杜绝对外界环境的空气污染。
2. 配备有效的气流防护措施
对于那些只有手工清洗工作站的设计方案,应考虑尽量在接近操作面的地方,建立水平正压或负压风幕,用以保证内镜清洗人员在手工清洗时,不会吸入蒸腾的水汽、悬浮的气溶胶颗粒及消毒液等物质,避免对身体造成的显性或隐性的伤害。
(二)储存间
由于此设计是对清洗消毒完毕后的内镜进行有效保存的区域,防止其产生再次污染是应考虑的问题。所以建议在此区域建立相对正压的内部环境,有效防止外界不洁空气对此空间的污染,并也建立上进下出内部空气流向。
六、设备及配置原则
应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年版)》的要求,结合医院院感相关的规定,按照科室实际的设备数量、诊治人次等因素合理配置,做到有效、合理、安全。
(一)手工清洗、消毒工作区
手工清洗工作区应配置专用的手工清洗工作站。结合规范中对清洗流程的规定,应用五槽一平台式设计,五槽分别为:预清洗槽、酶液洗槽、次清洗槽、消毒剂浸泡槽、终末清洗槽,平台为干燥操作台。在各清洗环节,应使用专用流动水清洗设备和管腔灌流冲洗设备。还应配有相应配套的辅助设备,如: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气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等等。
(二)机械清洗消毒区
机械清洗消毒区应配置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此设备已被广泛使用。其优点在于清洗消毒的质量标准有保障,能向病患提供统一标准的清洗质量,不会发生因为手工清洗的个人因素,影响到最终清洗消毒的效果和质量,并且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清洗消毒速度,直接带来的是提高内窥镜的周转次数,有效地降低医院购置成本和额外投资。更重要的是,此类全自动设备可以大大降低手工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杜绝职业暴露的情况发生。
(三)储存间
目前采用的存储间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式存储。好处是通风透气,不易因小环境的局限,造成干燥不彻底和细菌滋生,弊端是对储存间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及相关空气指标要求很高,建造成本大。另一种是利用相对独立和密闭的立式储镜柜,好处是密闭性好,内部环境不易受到外界影响和污染,对外界环境没有过高要求,并可随意移动,不会增加额外购置成本,垂直挂放的储镜方式,利于保护软式内窥镜的内部结构,弊端是内部空间较小,不利于通风、换气和干燥。如果内窥镜在存放之前没有彻底干燥,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由于目前已有厂家对此类储镜柜做了很大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调整,例如加装了内部空气恒温干燥和空气消毒等功能,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医院能在选用此类设备的时候,详细比较和参考各家的技术参数。
更多内容,请关注医用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