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医院建设策略

我国新医院建设以政府投资居多,国有医院是建设的主流。90 年代以来随着投融资的形式多样化,民营医院数量渐多、规模渐大。民营医院的建设过程就像其他房地产或投资项目一样,高度重视策划工作,注重建设周期、运营效益、投资回报的可控性,否则不轻易立项。而政府医院建设则更关注程序、建设标准、重视建设过程的合法性。基于新医院的初始运营磨合和不确定的成长性,新建医院工程要有远近结合的策略,宜进行前述的各项工程策划。

基于土地资源紧缺、人口膨胀、医疗需求增长,我国老医院建设已经从低层分散型走向高低层结合、综合集中型,虽然空间紧张,但土地利用率很高,医疗流程短。而目前在新开发区新立项建设的新医院容积率普遍为0.5~1.0,建设用地在100~300 亩,床均用地在100 平方米左右,又重新回到低层或中低层结合的格局,土地利用率低,医疗流程长。

(二)医疗流程再造

随着医院体制和医疗分级制度的改变,公立医院建设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民营医院为了做出特色,降低成本,创立了许多特色的新型医疗机构;国家对专科医院还没有制定建设标准;这些医院的建设都不能照搬现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里的七项设施比例和标准流程,为此而作出的建设研究在策划学里表达为医院流程再造。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随着社区医疗的完善、专科医院的增加,综合医院的门诊、内科住院比例将相对减少,外科住院及手术比例相对增加,同时康复住院、长期护理病房比例增加,传统的内科楼、外科楼各自为政两分天下的房屋格局被打破。

2. 按病种或器官划分的医疗模式产生医疗流程再造,对医院建设是一场革命。院中院(综合医院内设专科医院)和一站式服务的医疗中心模式是对综合医院全新的流程再造,医院的规划与建筑空间完全不同于往常的门诊、医技、住院三大块。对资源共享比例和独立配套标准的要求不同,带来建筑空间、医疗设施、装备配置的很大改变。

3. 在临床护理方面,内外两个科合并带来住院楼设计格局和流程的变化;如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与心血管外科等,可合并为一个大科,便于会诊和对患者及时施救;对此,同层同病的护理单元床位数扩大到70~90 床;这种护理模式影响到建筑平面布局,医疗辅助用房、建筑设备、人力资源可以共享,如电梯、楼梯、会议室、示教室、更衣、值班、被服库、污洗间、配餐间、公共厕所等可以只设一套。

4. 药房供应的流程再造:兼顾集中药房与小型分散药房的设置,以中心配药的集中配送与分散配送相结合;大药房的设置要考虑到统一管理与集中配送流水作业;小药房的设置要考虑药品配置后的有效时效与及时使用、方便患者,记账收费也要配套;为此建筑设计要作对应空间的安排。

5. 通过干预生活习性而进行诊疗的慢性病医院建设流程不是常规医疗救治流程,包括慢性传染病(性病、艾滋病、肺结核)、慢性非传染病(糖尿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此类医院的流程应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并向有利于推动预防医学的方向发展。

6. 对于愈后康复、老年痴呆患者、癌症晚期患者的压床现象,可以采取建设康复医院、临终医院或长期护理医院、医护型养老院的方式,缩短综合医院住院周期,与综合医院之间建立双向转诊流程,以节约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健康舒适的恢复场所。其建筑形式、流程完全不同于医院,可以是家庭化、住宅化、庭院化流程和度假村模式。

(三)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从节约能源、降低使用成本的概念出发,医院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策划十分重要:

1. 现在门诊医技楼的设计流行设医护专用通道,强调医患分流,但医疗界和建筑界对此都持两种看法和做法:投资和建筑面积限制不紧的情况下可以设,反之不必设。从实际使用来看,除了感染科外,普通门诊和功能检查不必设医护专用通道,专用通道浪费面积,造成走后门现象,各诊室之间私密性差,由于外围隔着一道走廊,诊室不能直接采光,采光通风就很差,且由于分隔墙体增多,建筑体型肥胖,建筑面积使用率大大降低,结构荷载增加,照明、空调、消防投资加大,弊大于利。

2. 从每个患者的人均拥有的医疗建筑面积指标来看,并不是病房面积越大越好,诊室面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在每个门诊患者、每个住院床位收费固定的情况下,必须控制诊室和病房的面积,包括开间、进深、个人卫生间面积,否则每个患者诊疗和住院期间所耗费的建筑空间及能耗远远大于医院对患者的收费,必然带来高成本运营,这是需要院长们高度关注的;比如我们都能接受飞机上的卫生间,只有1.5m2,连头等舱客人也没有觉得低档,这就是对于流动人群来说“够用即可”的概念,患者就属于流动人群;

对于医护人员工作区,也有“合适即可”的原则,只要符合操作空间及家具布置要求即可,多余的空间就是浪费;例如农民房大而无当,城市住宅精打细算,让居者有其屋。医院建设策划要本着珍惜初投资、节省运营费用的精神做出空间面积需求计划。

3. 现在患者对住院医疗条件的要求日益提高,一方面单人间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从医疗保险及节约型经济出发,多人间仍有大的需求,但卫生及公共配套条件要求逐步改善。如卫生间面积、储物柜的安全性、多个洗漱池;从而对住院楼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满足部分患者高端的舒适性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大部分患者的基本医疗和生存空间要求。这就像房地产商做的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一样,不是全部大户型,现在是要达到70% 的住房小于90m2 政策。那么医院病房的“户型比”是不是也要市场化呢?单人间占用的建筑面宽非常大,以单人间或双人间为主的护理单元平面特别长,护理半径也相应很长,若搭配多人间就可以调节。

4. 目前各医院建设的三通道层流净化手术室,无论建造成本还是运营成本均极为昂贵,在消防疏散和防火分区方面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隐患。而发达国家如德国却是一通道,其感染观念首先是围绕手术患者的医护人员自身与器械的消毒为关键,其次才是操作空间环境的净化,而污物装入黄色垃圾袋后就不会带来污染,可以走洁净通道。因此手术室只需要局部净化,还可以用移动式净化,即手术前用移动式净化设备对手术间进行预先净化,而不是整个手术过程一直运行净化空调,以消除严重浪费空间资源的三通道,大大减少设备投入,节省设备运行成本。从经济性策划的角度,我国医院建设感染控制方式有待改进。

5. 要通过建筑策划提高医院建筑的平面经济使用率,量化投入产出关系,包括:防止单层建筑面积过大或过小而导致的楼梯数量过多或服务量不足;适度设置电梯和减少电梯分类,防止电梯与电梯厅过度占用楼层有效使用面积;走廊宽度的测算;这些“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常识问题,却是当前医院建设的常见病。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用工程网